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奇和洞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平市东北42千米处,2009—2011年历经3次考古发掘.奇和洞遗址出土遗物丰富,种类多样,在福建省境内乃至我国华南地区均属少见,也是至今福建境内唯一存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连续地层堆积和保存完好的遗址,为探讨福建境内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间人类体质特征、文化更替及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前仰韶时期的乐舞遗存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至仰韶时代晚期陶鼓乐器已为少数权力阶层拥有,龙山时代以鼓磬为组合特征的乐舞遗存标志中国礼乐明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3.
4.
淮河中下游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复杂、交流频繁的区域,正如地理环境一样,文化面貌也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农业格局及生业模式亦是在这种环境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得以形成。双墩遗址在该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之交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2014—2016年发掘所得大植物遗存中有水稻、菱、葡萄等。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双墩文化其他遗址的动植物遗存材料的分析,初步认为采集、狩猎、捕捞占据双墩文化经济生活的主要地位,农耕应仍处于较为初级水平。比较起来,同时期的北辛文化生业发展逐步融入北方传统的旱作农业体系,而淮河中下游的青莲岗、龙虬庄和长江下游的马家浜生业形态则更趋向于稻作农业,双墩处于南北交汇的过渡带上,其生业经济更近南方,但是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则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5.
南陈遗址是黄河小浪底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区内需要抢救发掘的重要遗址之一。本文主要报道了该遗址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掘收获,文化遗物以西周中晚期为主。南陈遗址的发掘为洛阳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遗存县治"是县级行政区划变迁的政治(行政)聚落遗存。论文以浙江省为例,在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了"遗存县治"遗存特点,认为"遗存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行政)文化和城镇规划思想的重要载体,即作为曾经的中国古代地方基层政治(行政)中心,遗存了丰富的地名遗产,保留了古代基层行政文化,反映了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保留了较好的传统政治(行政)城镇格局,仍能与周边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东方)农业文明背景下的聚落遗存代表,拥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加强对"遗存县治"类小城镇的学术研究是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为我国历史城镇遗产特别是历史小城镇遗产的申报提供了案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倩  郭济桥  武庄 《南方文物》2020,(1):160-166
文章以石邑城遗址2017年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为研究对象,应用种属鉴定、量化统计、年龄结构分析等方法讨论了石邑城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模式;并结合发掘区是手工业区的性质探讨了石邑城遗址先民制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8.
尉氏椅圈马遗址第四期遗存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体文化因素的颍水类型早期文化遗存 ,同是又包含有一定的仰韶文化的因素 ,时代约相当于仰韶文化大河村三期晚、四期早段。尉氏椅圈马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发现 ,为研究和探索大汶口文化遗存在河南境内的分布情况以及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面貌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张伟  田禾 《北方文物》2012,(1):32-36
在梳理呼伦贝尔地区、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唐代室韦墓葬遗存和通辽地区(原为哲里木盟)唐代早期契丹墓葬遗存的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识别出大庆沙家窑辽代墓葬属于唐代文化遗存,认识到该墓葬由室韦、契丹和黑水靺鞨三大民族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10.
齐家文化发现的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存主要有祭坛、祭祀坑、石圆圈遗迹、居址内火烧、涂抹和摆置现象,还有卜骨、特殊场合使用的砾石等。通过对这些祭祀遗存的辨识与初步研究,我们认为齐家文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祭祀系统,注重对祖先神(人鬼神)的祭祀,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祭祀活动;动物在祭祀仪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砾石或为特定场合祭祀活动“通灵”的媒介。齐家文化既参与了以夏、商王朝为主的祭祀仪式和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也影响了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以降氐羌族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1.
12.
牛栏洞遗址的螺壳14C年龄比同层位的动物骨骼偏老6000—8000年,发掘者剔除螺壳测年结果而采用动物骨骼测年。首先从技术原理上看,常规14C法测定的骨骼年龄很可能偏晚,而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测年结果的比较以及文化面貌等研究可以发现,螺壳14C年龄相对较好地反映了该遗址的日历年龄。对牛栏洞遗址的个案研究,其意义不仅在于将遗址年代大大提前,还为研究岭南史前考古的重要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白金宝遗址1986年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了动物种属的鉴定与描述、骨骼上的人工痕迹分析、骨角蚌器的工艺流程、生业模式分析和生态环境等项研究,可以确知当时居民的生产、生活、经济结构、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以及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等信息,为进一步全面了解该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周春茂  阎毓民 《文博》2001,(5):29-31
零口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以下简称为零口二期)的发现以及零口文化的命名与确认,填补了白家村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的缺环,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讨论。①但到目前为止,对其绝对年代的讨论则较少。本文以零口二期的碳—14年龄数据为基础,参照热释光年龄数据,对零口二期的碳—14年代及其与自家村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碳—14年代之间的关系谈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相似文献   

15.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将新街遗址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分为四段,并与周邻遗址同期遗存进行对比,揭示出这一阶段关中东、西部已出现发展的不平衡性,且逐步增大。通过分析其文化遗存,本文认为其晚段大河村和屈家岭文化的扩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并一直影响到龙山早期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种属与数量、测量尺寸、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骨骼发现率、骨表痕迹与异常等方面对庙底沟遗址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先民的肉食资源获取方式属于"开发型",饲养家猪为主,偶尔也狩猎野猪、鹿科动物、鸟类,捕捞软体动物和鱼类。针对不同的动物,先民采取不同的利用策略。结合以往研究发现庙底沟文化在动物资源利用方面有较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江汉考古》2021,(1):112-119
西河遗址2008年出土动物包括圆田螺、纹沼螺、鲤鱼、草鱼、青鱼、乌鳢、鳡鱼、鳖科、鸟纲、梅花鹿、麋鹿、猪和竹鼠科等;除猪可能为家养动物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西河以及其它后李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数量较多的鱼类遗存,且多为淡水种属;结合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各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我们推断后李文化先民能够采用不同的工具捕捞不同的鱼类;多数遗址中发现的鱼骨大量集中出土于单个遗迹的现象,可能与聚落中部分先民对鱼类食物的特殊喜好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12年5月至6月间,受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委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库伦旗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的三家子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共出土动物骨骼遗存77件,分别为哺乳动物及软体动物两大类,其中,牛骨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家猪.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史前遗址多达二千三百余处,普遍分布在各大小溪河流域中,并且多顺着河流延伸入高山地区。遗址的面积大多有数公顷,甚具规模,显然多是族群的聚落。关于台湾先民深入高山的原因,学者们常有不同的看法。或说是因族群成长,人口产生压力;或说某些族群因逃避某种疾病(如疟疾)。先民们之所以选择较高的山地,原因有四:一、迁入移民优先找寻适合于他们生活的生态环境;二、族群社会结构的生态取向;三、回避"瘴疠之气";四、族群繁衍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