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3~1915年间,斯坦因在进行第三次中亚探险时,曾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城子进行过发掘。所发现的纸质文书中,有一件印本历日小残片,编号为K.K.11.0292(j)。此件为正、背两面印刷。背面为何内容尚需研究,但正面为历日则毫无疑问。不久前,沙知先生在其《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一书中,刊布了此件图版,附有释文,并题作"元印本具注历残页"。不过,准确年代尚未究明。笔者利用古代历法的专门知识对其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书英藏S.681V,定名为《具注历日[乙巳岁(945)]》,图版收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二卷第114-115页.该卷前、后、下部残,共存文字64行,如下:  相似文献   

3.
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历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历注中拥有丰富的道教内容;而在900年以后,道教内容又有大幅度的增加。本文在整理、统计、归纳敦煌具注历日中宗教方术内容和辨析其是否属于道教范围的基础上,考察认为,道教对具注历日的渗透反映了吐蕃占领时期和归义军时期敦煌道教的世俗化发展;敦煌具注历日是道教走向民众的桥梁;道教向历日的渗透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敦煌道教历史、敦煌民俗文化,认识道教作为本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及诸多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曾出土两件唐代写本具注历日。一件出自二一○号墓(载《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73—76页),一件出自五○七号墓(载同上书第五册231—235页)。虽残破过甚,但均足唐代早期历书实物,对研究初唐历日制度和历书内容的演进,仍堪称珍贵。  相似文献   

5.
根据吐鲁番台藏塔新出《永淳三年历日》和其他文献材料,唐代早期历日应定名为“历日”,而非“具注历日”。“历日”作为历书的自题名一直使用到唐武宗时期,自唐僖宗时期以后则使用“具注历日”。唐前期官颁历日历注中已有吉凶宜忌的内容,全国范围内的历书形制基本统一,这种形制一直延续到敦煌吐蕃和归义军时期。  相似文献   

6.
敦煌书英藏S.681V,定名为《具注历日[乙巳岁(945)]》,图版收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英藏敦煌献》(汉佛经以外部分)第二卷第114—115页。该卷前、后、下部残,共存字64行,如下:  相似文献   

7.
敦煌具注历日所见"本命元神"及相关图像,当指中国古代北斗七星禄命信仰体系下相对于本命星神而言的元辰星神。由于十二生肖与北斗在宗教信仰上的关联、以及北斗七星官神在造型方面的相近性,故敦煌具注历日将生肖置于星官帽顶的构图方式,不仅可以客观表达以生肖代表本命、以星官代表元神的双重象征,而且就视觉效果而言,也避免了因本命星神与元辰星神同为北斗星官、容易导致在造型上相雷同的冗沓。隋唐墓葬中冠戴生肖的人像俑,当与敦煌历日见载的本命元神图像一样,是元辰(元神)信仰与生肖信仰相结合的产物,用以展示和传递北斗在古代中国"注死回生"的宗教隐喻。  相似文献   

8.
敦煌具注历日中,漏刻标注呈现的是昼夜百刻制。其中有关"二分二至"的漏刻标注,始终没有出现在相应的节气(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日期上,这主要表现在具注历日对昼漏50刻的标注往往要比春分、秋分节气晚1—3日,而夏至昼漏60刻和冬至昼漏40刻的标注又提前了3—4日。另一方面,具注历日所见一年的昼夜长短变化中,多数情况是每8日昼夜时长增减1刻。较为特殊的是,春分、秋分前后,昼夜长短变化中每增减1刻通常需要的时间是7日。相比之下,冬至、夏至前后漏刻增减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具体来说,"二至"前昼夜时长增减1刻需要的时间是12日,"二至"后昼夜长短增减1刻需要的时间是18—19日。若与春分、秋分"加减速,用日少"的特点相比,大体比较符合《唐六典》"二至前后加减迟,用日多"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正>志文支座(见图1),西夏,1974年在西夏陵区6号陵碑亭遗址中出土,现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石雕以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且刻有汉、西夏两种文字,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是西夏石质雕刻中的杰出代表,弥足珍贵。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支座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正面雕刻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  相似文献   

10.
西夏文Инв.No.4926号文献的照片,在《俄藏黑水城文献》第9册和第13册中分别被定名为《亥年新法》与《法条》,通过解读,实为《孙子兵法》残篇及黑水地区军事文献,书写时间当在1215年八月之前。  相似文献   

11.
试论西夏雕像石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皇家陵园 ,蕴藏着丰富的石刻雕像 ,内容多样 ,形象生动。就其风貌而言 ,其中的雕像石座尤具特点 ,独树一帜。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出自西夏帝王陵碑亭遗址中的雕像石座计有 1 1件 ,现介绍如次。一、石座形制西夏陵区中雕像石座的出土情况如下。9号陵 (原编 1号陵 )西碑亭石座 :1 972年发现 ,共出土 4件 (L9XBZ1~Z4 )。现 2件藏宁夏博物馆 ,另 2件入藏西夏博物馆。此 4件石座均为赭色沙岩质 ,略呈圆柱状方体。长宽尺寸为 59厘米~ 6 2厘米 ,通高 6 2厘米~ 6 4厘米 ,其中底部“土衬”高7厘米~ 9厘米。造型基…  相似文献   

12.
肩水金关遗址第23号探方出土汉简中有27枚历日简,其中9枚整简和13枚残简可缀合为由大致完整的15支简组成的《汉居摄元年历谱》。该谱虽不完整,但可窥知全貌。与以往整理公布的汉简历谱相比,该谱有其显著的体例特点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同一探方出土的另5支历日简,其中2支分属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和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历谱,1支"反支"简应属于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或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历谱。  相似文献   

13.
西夏榷禁制度与唐、五代、北宋的榷禁制度关系密切,西夏"巡检"、"三司"、"栏头"、"群牧司"之名移植自五代、北宋。西夏榷盐价格基本与第五琦榷盐改革后税率相仿,榷盐根据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定价沿袭自五代定规;西夏榷曲告赏法借鉴自宋,收税职吏"栏头"与北宋后期的栏头更为接近;西夏畜牧榷禁中注籍、号印、禁杀牲畜规定的渊源可溯自唐代。总体而言,北宋榷禁是西夏榷禁制度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4.
赵贞 《敦煌学辑刊》2005,3(3):22-35
“九曜行年”是一种以世人年岁为据而将人的命运与九曜联系起来的推命方式。根据它的原理和规则,世人的命运每九年一个周期,九年之内随着年岁与九曜的依次更替,人的命运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从P.3779《九曜行年灾厄法》对佛经《梵天火罗九曜》的吸收以及敦煌发现的具注历日和星命术类文书来看,这种推命方式来源于印度,伴随佛经的译介而传入中国,至唐宋时期已经相当普遍,广为流行。但差不多同时,九宫、八卦等命理术语渗入进来井成为九曜推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命理学因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相似文献   

15.
西夏王朝跨唐宋二时期,西夏陵碑亭遗址出土的11尊石质力士碑座,是西夏文物的杰出代表,从审美角度看,它们具威严和气势,具力量与力度,具神秘感并富于变化。除自身固有特点之外,它们受到唐文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王龙 《文献》2022,(5):19-33
俄藏7979号西夏文草书佛经,其内容是此前尚未发现过西夏文本的《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和《大乘庄严经论》的摘译。这三部佛经都保存有帙号,说明西夏时期曾完整翻译了这三个本子,这三部佛经也曾被编入西夏文《大藏经》中。从俄藏7979号摘译的内容来看,佛经的摘译者选取的主要是一些偈颂、咒语以及对偈颂的解释。佛经中保留的“帙号”字“郝(low2,国)”来自勒尼语,而非党项语。结合西夏文《大藏经》编订的大致时间,可进一步考定该文献大概为仁宗或桓宗两朝从不同的文献中摘取编撰而成,其年代大概是1139-1206年。  相似文献   

17.
战国秦汉时期的《日书》、唐宋时期的敦煌具注历日、明清时期的选择《通书》中都有以"建除"行事宜忌指导医疗活动的记载。敦煌《发病书》中有与"建除"有关的疾病占卜方法,古医籍中也有与"建除"相关的治病宜忌,这都说明古人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常常据此择吉避凶。  相似文献   

18.
<正>鎏金铜牛(见图1),西夏,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区101号陪葬陵,现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模制浇铸成形,腹内空心,外表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形象逼真,工艺精湛,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号称"西夏第一牛",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千克。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线条流畅,形体硕大。铜牛的  相似文献   

19.
比较存世的两种明代大统历日,可确定其多数为普通民用历日,另一部分应属亲王用历,即王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可以从王历之意义、颁历方式、王历使用者身份三个方面进行审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之建立,当基于洪武封藩之政治理念。王历使用者,最初定位为亲藩阶层。颁赐王历之意义,可由《大统历》历注制度体现,它进一步区分选择活动等级,强化了统治秩序,给予亲藩阶层极高的待遇。明廷颁赐王历,设有专门的王国受历礼仪、使节之制。洪武以后,明廷推行削藩政策,亲藩地位日益走低,相关政策渐次出现调整:王历规格相对降低,颁赐方式有所简化,王历使用阶层扩大。  相似文献   

20.
陈炳应 《陇右文博》2001,(1):29-41,25
从19世纪张澍发现西夏碑[注1]以后直至今天,西夏文字和历史成为国际上很多国家专家学者关注的研究学科,并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唯独农田水利建设等少数领域,由于资料奇缺,很难涉足。1988—89年,前苏联东方学家克恰诺夫教授把极其重要的西夏文法典《天盛鼎新律令》(直译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翻译、研究、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