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牙璋     
杨亚长 《文博》2001,(4):43-49
牙璋之名最早见于《周礼》,两汉以来,不少学者曾为牙璋作过注释和图解,但由于《周礼》等书关于牙璋的记载过简略,因此各家的说法颇不一致。近年来,随着考古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逐渐丰富,关于牙璋的学术讨论又日趋活跃起来。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于牙璋的认识仍然存有较大的分歧。本文拟就牙璋的形制、牙璋的发现情况以及牙璋的用途诸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错谬之处尚祈方家同好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2.
刀形端刃器的名称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但刀形端刃器是迄今最能体现这种器物特征的合理名称。  相似文献   

3.
牙璋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璋是玉璋的一种,其有关记载始见于《周礼》,历代经学家对其训诂、诠释,但始终未找到具体实物。至晚清,金石学家吴大徵以古玉与经传相联系的方法对牙璋进行考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吴氏指出:有旁出之牙的玉刀为牙璋,并绘出实物图形。1938年,陈公哲先生在香港烂头岛东湾遗址发掘出土一件牙璋,1957年公开发表。1966年,赵新来先生将1958年7月郑州市南郊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前端斜弧刃、柄前饰飞板牙状兽形纹饰的大型玉璋命名为牙璋。1983年,夏鼐先生又将其改订为“刀形端刃器”。  相似文献   

4.
三星堆遗址是古蜀文化的代表,其中出土的“牙璋”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牙璋”的比较研究,对理解古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牙璋”的研究主要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易于直观对比的标准。本文通过几何形态学方法,对三星堆一、二号器物坑出土的“牙璋”与其他地区的“牙璋”进行形态学数据的分析对比,进而探讨其形制特色及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互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一号坑A型(1A型)“牙璋”与三星堆出土玉戈相近,可能由戈演变而来;(2)二号坑A型(2A型)“牙璋”具有鲜明的形态学特征,是三星堆“牙璋”最典型的代表;(3)三星堆“牙璋”的鉏牙类型与“牙璋”分型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4)“牙璋”没有特定形制。对“牙璋”尺寸的统计学分析也支持了上述观点。不同区域“牙璋”形态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2A型“牙璋”为代表的三星堆式“牙璋”与中原式“牙璋”相独立,代表了古蜀文化中“牙璋”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而东南沿海、越南地区的“牙璋”深受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与古蜀地区不存在明显的互动。本研究为探讨“牙璋”的形态、对比和传播提供了一种思路,对于解决器物的形态学问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桐柏县月河镇春秋晚期的一座墓内,出土了400余件(组)玉器,其数量之大,器形种类之多,雕琢水平之高,为同期墓所鲜见。这对研究我国的治玉工艺,葬玉制度等问题,都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尤其是其中的牙璋①(图1),确实值得人深思。关于牙璋的称谓,始自吴大的《古玉图考》。因无实证,所以夏鼐先生否定这种说法②。“牙璋”究竟是什么样的器形,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尚不一致。本文所说的牙璋,是指那种长板状、阑部有银牙、一端有刃的器物。在无实证之前,暂从学者们的一般说法。目的在于阐述对月河春秋墓出上牙璋(以下简称月河牙璋)的…  相似文献   

6.
对刀形端刃器的起源目前学界仍争议不一,而考古发现中的一种石质实用端刃器很可能就是它的制作理念之源。  相似文献   

7.
光绪元年(1875)日本挑起阻贡事件后,清政府的对琉政策由被动而主动,一个重大的促动力是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的积极建议。本文深入考察了何如璋的琉球建议,及其促使清政府对琉政策发生转变的前因后果。进而深入考查了何如璋在东京与日本政府的具体交涉,认为所谓的"暴言事件"(即照会事件)的出台,与寺岛宗则、森有礼为代表的日本方面的操作有一定的关系。户玑回国后,何如璋对琉球问题的关注并未就此打住,而是继续为重议球案作了不少努力。本文对现存何如璋琉球论著的写作时间,也作了相应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高嵘 《文博》2009,(4):79-82
陕西史前出土玉器以陕北为大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石峁玉器。石峁玉器不仅种类丰富,器型精关,而且出现了牙璋、钺、人头雕像、动物雕像、斧、戈、刀、壁、玉鹰等十几类,以祈年的礼玉-牙璋、礼仪标志的玉刀、祖先崇拜的玉雕人头像、外来器物的玉鹰等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旅顺博物馆所藏5件刀形端刃器多数应是出于陕西神木石峁地区,年代较早,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对研究龙山文化时期刀形端刃器的形成、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璋之起源及其形制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璋之起源及其形制演变涂白奎在《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记用于“礼天地四方”的六瑞中,对璋的认定在学者中的争议恐怕是最大的了。之所以如此,固有文献记载的不足问题,而更为重要的则是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大批的被学者们认为可能是璋的这一类器物的出土,使得对这...  相似文献   

11.
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牙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广西那坡感驮岩遗址出土牙璋的年代、用途、功能及发现的意义,同时,对广西青铜化的有关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殷商西周玉雕中,有一些形制特殊的齿牙形玉器,基本器型有牙璧、牙璋、玉戚和玉刀四种。关于牙璧(也称玉璇玑),夏鼐先生曾作过深入的研究,澄清了玉璇玑是天文仪器的讹传,并指出: “它的用途,当和璜、玦一类相似,作为装饰物,可能也带有宗教或辟邪的作用。”也有学者对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传世长方形多孔玉刀作过探讨。而牙璋、玉戚是齿牙形玉器的大宗,考古报告和资料虽有所论及,但过于简略。因此,对它们的起  相似文献   

13.
“牙璋”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璋,是我国古代玉石器的一种。关于它的形制和用途也常见于文献记载。如《诗·大雅·棫樸》载;“济济辟王,左右奉璋。”注曰:“璋,祭祀之礼玉。”《周礼》更加详细的将璋的种类,尺寸和用途加以记载。如《周礼·冬宫·玉人》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牙璋中璋七寸……”其它还有诸家《古玉图录》和《古玉图考》等都记载了璋的形制和用途。并把璋作为古代礼玉“六瑞”之一。六瑞中的壁、圭、琮、璜、虎、诸家都无甚重大争议。唯璋的形  相似文献   

14.
牙璋作为商周时期经常性的祭祀用物,发现于岭南多地。通过分析这些牙璋的形制变化及制作工艺后认为浮滨文化及广西所见牙璋应源于东莞村头遗址。进一步引申出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大石铲和原始仿铜礼器与牙璋具有同等的祭祀意义。并得出:广西形成了自己的大石铲文化圈,并影响到越南北部;村头类型和浮滨文化则是岭南中部地区的牙璋文化圈;福建北部则可归入浙江原始瓷仿铜礼器文化圈。  相似文献   

15.
祼是周代祭祀中的重要仪节, 而圭瓒和璋瓒则是行祼祭时所必备的礼器。本文首先分析了周代的祼祭之祼和祼飨之祼, 认为以鬯祼地和以醴祼宾分别是祼祭和祼飨中的正献。本文又以震旦艺术博物馆新藏的两件战国玉瓒为契机, 探讨了商周时期瓒类器物的形制和功能, 着重指出文献所载的圭瓒和璋瓒可能是就其柄部形制而非柄部质料而言的。  相似文献   

16.
礼书所见先秦各种饮酒器中,有一类可称“玉爵”,即如《礼记·明堂位》中所见夏琖、殷斝、周爵及璧散、璧角,同书《祭统》所见玉爵、瑶爵、散爵;玉爵、瑶爵又见于《周礼》。诸玉爵的用途之一是祭祀献酒。根据礼书及注疏,可以推断诸玉爵既非三足爵,也不是青铜器,而都是漆木筒形杯,所谓玉、瑶、璧,指的是漆木爵上的嵌饰物。各种爵的礼制等级关系,是有玉饰的诸玉爵最高贵,其次是“五爵”爵、觚、觯、角、散,它们是无玉饰的漆木筒形杯;再次是废爵、足爵与繶爵三爵,它们是斗形爵。礼书所见圭瓒、璋瓒,与“废、足、繶”三爵同形异名,相当于斗形器被用于裸礼时的特称。  相似文献   

17.
宿晨 《收藏家》2007,(9):27-32
玉璧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主要用于祭祀活动。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称为玉礼器,而其中的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  相似文献   

18.
孙庆伟 《中原文物》2005,2(1):69-75
裸是周代祭祀中的重要仪节,而圭瓒和璋瓒则是行祼祭时所必备的礼器.本文首先分析了周代的裸祭之裸和祼飨之裸,认为以鬯祼地和以醴祼宾分别是裸祭和裸飨中的正献.本文又以震旦艺术博物馆新藏的两件战国玉瓒为契机,探讨了商周时期瓒类器物的形制和功能,着重指出文献所载的圭瓒和璋瓒可能是就其柄部形制而非柄部质料而言的.  相似文献   

19.
分布遍及黄河、长江和岭南等广大地区的牙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极为重要的玉礼器。关于牙璋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山东东部地区四个地点出土的牙璋,形制原始,年代较早,出土牙璋的遗址和伴出的镯类玉石器等,主要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部分可延续到龙山文化早期。据此,可以确认牙璋最早起源于东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20.
正一、圭"圭"是一种古代的礼器,其器形为上端呈三角形,身为长方形。其功用主要有二:祭祀方位神的用具和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前者,是《周礼》所载的"六器"(亦称"六瑞",即璧、琮、圭、璋、琥、璜)之一。如《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