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可移动文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分类"指根据文物的异同,即构成每件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把全部文物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目前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分类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为依据,首先从政策、学者研究和实践3个方面回顾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历程,然后从文物分类的概念和原则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目前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要求普查者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进行登录,但在登录时出现了所有权认定不准确现象,由于《文物保护法》中对国有和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不同规定,将给以后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把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以便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文物政策提供参考,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威胁及因灾损失呈快速增加趋势。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对减轻灾害风险、加强文化遗产应急管理能力和预防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梳理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相关问题,从不可移动文物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自然灾害风险要素信息获取与定量表达、自然灾害风险图构建方法、不同气候条件区域和不同类型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监测策略和风险管理框架等五个方面开展对策研究,并对相关示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减轻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浅析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过去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表现,是沟通人类与历史的桥梁。如果丧失了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其中记录的历史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人类丧失了文化传统,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自我特性。同时,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在日常工作中,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保护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5.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2002年修订的新文物法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增加了新的条款。本文从文物法的历史背景与新法颁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历史趋势、新文物法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作用三个方面论述新法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法律保护的可依据性及其取得的切实成效。以期提高人们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意识,切实推动文物法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喻刚  尹夏清 《文博》2022,(3):57-61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数量、保护级别、保存状态、产权等因素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确定4个因素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量化中的权重,进而构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量化模型。运用该模型对陕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进行了量化,给出了各地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分布规律及特点,为陕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临沂市人民政府、莒南县人民政府历年公布的莒南县域内34个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单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莒南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现状、利用情况及分布特征,解读莒南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关注度、差异度、相关度对其进行开发潜力评价,探究莒南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总体思路,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作为革命老区的莒南县利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推动红色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不可移动文物具有独特性,受当前城镇化建设及社会环境等影响,近年来,除自然灾害、历史因素外,屡次遭遇人为破坏,加速了其消亡率,从而也加大了保护难度。本文结合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及存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旨在加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我国军队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是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军队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申报定级、专家咨询、安全隐患排查和实地调研等,对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进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加强军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工作指导、建立军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开展军队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修缮、加强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在把握军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特点的同时,从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地域分布、文物类型、本体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了文物年久失修、技术力量薄弱、文物保护需求日趋紧迫等问题与挑战;从加强顶层规划、强化专业指导、搞好抢救修缮、拓展渠道形式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  相似文献   

10.
朱伟 《南方文物》2015,(1):162-166,155
<正>现行的文物管理体制建构于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二元框架之上。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的划分主要基于文物本体构造方式、体量规模、保存条件等特征的差异,着眼于保护管理的易于操作性。这种划分促使文物保护单位与博物馆两种保管机构的发生与发展,并形成两种保护展示模式及观览体验,同时也导致了文物研究层面的学术分野。然而,随着文物搬迁技术的进步,以本体保护为目的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空间位移实  相似文献   

11.
文物史迹网是将不可移动文物按照历史时代的纵向(纵线)和横向(横线)构建成史迹网络,使不可移动文物从一处处保护,到各种类不可移动文物系统保护、网络保护,使受保护文物价值和作用成为系统、全面、整体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也极大地提升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价值和成效,是一种先进理念。文物史迹网是研究不可移动文物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城市建成区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面对城市化进程中不可移动文物所出现的本体原真性缺失、公众参与度低、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客观问题,应兼顾宏观与微观,充分考虑本区域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特点及价值,全面把握社会、经济效益,提高不可移动文物在新形势、新时期的保护力度以及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其目前仅存的237处不可移动文物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缩影与延续,从机构建设、文物研究、规划协调、资金投入、修缮理念、智慧管理等方面进行文物保护管理的顶层设计,同时充分突出其地域特性和原有功能特点,将其置身于岭南文化、生态自然、文化教育背景中进行文物的合理利用,或可缓解城建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并促进文物与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护的难点,它是人类生活的历史见证,展现了人们过去的生活面貌,更是历史与现实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是历史的重要载体。新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文章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先探讨了新疆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现状,然后论述了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几个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希望对更好地推动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高效开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的记载,是人类文明不同阶段的反映,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好这一优秀历史文化,对助力当今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当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记录手段呆板、信息采集简陋、消息传递迟滞等短板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何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走进大众的视野,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阐述利用互联网APP实现智能化管理模式,以提高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3部有关文物保护基本法律中,先后采用了"古物""历史古迹""历史遗产""历史资源"等表述,涵盖了"不可移动文物"这一基本概念;与之相对应,对所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也不断精细化。这些概念和分类的变化,反映了美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府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以及保护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6.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作为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和精髓方面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面对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南靖县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也为我们今后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不可移动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认为历史自然灾害往往发生在历史社会环境及其文物的集中区,并对二者产生渐进或剧烈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在不断提升,灾害的发生及其防范应对又会或多或少地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其社会环境中有所体现。有鉴于此,提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防的几点建议,一充分了解和识别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历史上的主要灾害类型以及影响,判断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灾害和灾情;二持续开展关于自然灾害之于不可移动文物的破坏性影响调查、研究和评估工作,不断深化相关认知;三针对风险类型和破坏性评估,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保护;四不断深化和细化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和区划研究;五在更大的"区域灾害系统"和"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协调风险管理与预防工作;六总结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中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方法和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8.
<正>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中新增加了传统民居、宗教建筑、名人故(旧)居、名人墓、工业建筑及附属物、水利设施及附属物、中华老字号、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等内容。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作为一条重要信息被采集并录入由国家文物局制定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中[2]。对不可移动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道路上,都无法避免城市化建设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一些文物保护先进国家在文物保护实践过程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欧共体各国注重综合治理的保护理念,在立法、行政、公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强调整体化发展。波兰将保护国家遗产与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列入宪法同一条款,明确国家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美国和波兰设立合理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构及其权限设置。通过专项立法预防城市发展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害,并将法定保护范围不限于不可移动文物本身,合理解决城市发展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冲突。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原住民文化遗产法》,通过"法定照顾义务"原则,"毯子"式追责原则,延伸化追究刑事责任等法律规定,严格追究破坏不可移动文物行为的法律责任。这些可为我国的文物保护立法和实践提供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等三维数字化测绘方法日渐成熟,成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三维数字化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同时,结合工作中在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的探索实践和相关成果,引申出目前面临的问题及一些思考,探讨未来三维数字化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