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音》是西夏时期编修刊印的韵书之一,是研究西夏语言字,尤其是语音系统的重要资料。若按内容区分,《同音》有新旧两个版本,旧版本的编是西夏的切韵博士令吠犬长和罗瑞灵长,最早刊印于崇宗乾顺元德七年(公元1125年),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再次刊印。新版本是西夏名学梁德养修订重编,于仁宗仁孝乾佑十八年(公元1187年)刊印。若按书的大小尺寸分,  相似文献   

2.
《广韵》反切与韵字归部混误郑明友《广韵》书中有韵字与其反切下字分收两韵的混误现象,统计全书平上去人各卷,在三十个韵部中共有四十七处之多,如果不计声调之异,则只出现于二十一的系中。用前代韵书及字书所存的反切材料相较,不难找出致误的原因,从中也发现《广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反切拟音资料为基准,利用《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辅助佐证材料,对番文辞书《同音》丁种本、《同音文海合编》中的252个轻唇音字与汉语进行比较和分析,看到番语与汉语在轻唇音的拟音上有很大差别,番语中反切上字与实际音值是相背离的。其中番语轻唇音微母与喉音影母、喻三、牙音疑母有联系;轻唇音奉母与喉音晓母有联系;轻唇音非母与喉音匣母有联系;喉音影母、喻三、牙音疑母之间围绕轻唇音微母又有联系,番语轻唇音的实际音值是混杂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失而复得的《同音》丁种本背注的探讨。《同音》丁种本保存了该文献的前33页,是《同音》乙种本系统中的一个版本,可以补充《同音》乙种本前面残缺的页面,更为重要的是,《同音》丁种本的背面有墨书小字注释。背注的内容是对正面文字的进一步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有关西夏文字形、音、义方面的新材料,对于相关西夏文辞书以及西夏文字的深入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韵》五卷,唐代孙愐所撰。《唐韵》上承《切韵》,下启《广韵》,在切韵系韵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存《唐韵》材料主要有蒋藏本《唐韵》、敦煌文献中《唐韵》残卷、徐铉校订《说文》所注《唐韵》反切、《永乐大典》中新发现的《唐韵》和传世文献中所引《唐韵》佚文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字形结构范例为基准,以《同音》和其他文献提供的所有文字作为研究考证对象,按照字形结构原理,探佚、复原出1841个西夏文字佚失的字形结构材料(重唇音275字、轻唇音3字、舌头音352字、舌上音12字、牙音239字、齿头音174字、正齿音162字、喉音163字、来日音431字、其他文献30字)。复原佚失的字形结构,对于解读西夏文字和抢救、整理中古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白雪华  湛庐 《文献》2007,(3):185-187
《韵学源流》是晚清一部著名的音韵学著作,它既可说是我国第一部简明扼要的音韵学史,又是最先在结构上区分古韵研究、今韵研究、反切研究的韵学史,正式刊行后,对音韵学的普及、研究和编撰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伯君 《西夏研究》2020,(2):116-118
西夏文■在《同音》中两见:一是■(sja2),见于《同音》(31.B.6)齿头音,与■组成■(sja2-djij1)。《同音》背注(32.B.1)释曰:■,可译作"后(日),算日用"。二是■(sie2),见于《同音》(39.A.5)正齿音,与■组成■(dzjwow1-sie2),可释作"隼鸟"。贾常业先生曾经正确地指出两字字形的左偏旁有区别,前者从■(njii2,日),偏旁作■;后者从■(dzjwow1,鸟),偏旁作■[1]109。本文考察的是前者。  相似文献   

9.
反切源于合音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切注音法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有关论说最早见于隋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卜“汉末人独知反语(即反切)”,同书《书证篇》又断言“郑立以前全不解反语”。宋人又提出反切出自梵文拼育法,如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韵补》条认为:“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两说合而为一,成为现代学界通行观点,即:反切注音法是在东汉末年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受梵大拼音法的启示而产生的。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提出另外一种推测,指出:“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签、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台之音,…  相似文献   

10.
《原本广韵》《覆元泰定本广韵》《重修广韵》同为《切韵》系韵书,语音具有继承性。通过三书注音比较,发现《原本广韵》与《覆元泰定本广韵》除个别小韵所用反切因字形讹误、版本覆刻校改所致差别外,基本一致。而《原本广韵》与《重修广韵》注音虽多数相同,差异明显甚于前者,表现有注音数目不同、注音用字异俗体之别、注音用字讹误不同、注音用字习惯之别、时音方音影响差异。三部韵书注音差异中的某些分别,可作为《原本广韵》成书晚于《重修广韵》的旁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亥年新法》卷七《铜钱交易流通门》中的新史料,结合《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敕禁门》资料及相关出土钱币实物材料,对西夏晚期禁止铜钱外流、销熔、过度储藏等钱禁问题进行梳理,认为西夏至迟在中晚期已广泛实行钱禁。与中期相比,西夏晚期的钱禁明显趋严,其原因主要与西夏周边民族关系的变化、频繁的战事及西夏经济的崩溃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红 《敦煌学辑刊》2011,(1):136-142
《俗务要名林》是一本记录平民生活常用词的工具书,在历史上未见著录。因此所记载的音注及词条更具语言学价值。注音不拘官韵,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口语音,记录了唐初语音的大致面貌。音注与《切韵》系反切差别较大,直音也独树一帜。对音注来源与构成及所反映的语音现象的探讨对揭示《要名林》的成书及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存最完整的西夏法律典籍,《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诸多条文均涉及与西夏国家生活紧密相联的西夏皇族。《天盛律令》的颁行是居于西夏国家权力顶峰的西夏皇族所拥有的政治特权、优厚物质生活的绝对保证。律文所体现的西夏皇族的法律特权、经济活动及生活方式集中反映了西夏封建制度与西夏社会的本质。本文以《天盛律令》为中心,拟对《律令》中的西夏皇族史料进行细致梳理和分类研究,以期使西夏皇族的整体面貌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4.
《广韵》反切与韵字归部混误郑明友二、收字归的不当1、上平二十八山:获顽切、鳏古顽切、窀坠顽切、力顽切,跪顽切,五字的切下字同用"顽",本韵委鳏切,又用"鳏"为下字,则以上六字相系联,但下字"顽"却收入删韵,而删韵"阻顽切"也用"顽"为下宇,山、删两韵...  相似文献   

15.
《七音韵》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音韵学作品。宋元时期多部韵学作品,如《毛诗叶韵补》《切韵指掌图》《古今韵会举要》《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蒙古字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其成果。《七音韵》已佚,其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音韵学作品,目前还未有定论。通过搜辑和排比相关文献材料,探究韵书、韵图之间传承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七音韵》是一部与口语比较接近的韵图,且最有可能是郑樵《七音略》所提到的《七音韵鉴》(也称《七音韵镜》)。  相似文献   

16.
出土西夏文獻中,發現三種《孝經》類文獻材料,分屬於吕惠卿《孝經傳》與唐玄宗《孝經注》兩種不同文獻。兩種材料中《孝經》經文差别很大,本文從多角度進行比較,明確其出自不同譯者之手,爲不同的兩種西夏譯本。本文並對此前未解讀的俄藏十二章經文與英藏本同存世、漢文本作對勘解讀。《孝經》多種書題的翻譯以及兩種不同譯本的存在,表明儒家經典《孝經》在西夏時期流傳甚廣。  相似文献   

17.
李锡厚、白滨著《辽金西夏史》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断代史系列》中的一种。该系列的著者都为治各断代史的大家 ,如杨宽之于战国史、林剑鸣之于秦汉史等等。李锡厚、白滨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辽金史及西夏史研究。两位先生先后合著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辽金西夏史》(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二十五史新编·金史·西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 ,李锡厚先生又著有《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辽金卷》(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 ,白滨先生又著有《党项史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中国通史》(西夏部分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相似文献   

18.
《说文》切音声训与切音读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说文》作者许慎懂不懂反切?《说文》曾否用过反切方法?这在语言学史上是个相当重要而又颇能吸引人的课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说文》及其作者的正确评价,而且必然要与反切起源的探讨密切相关。自从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提出:“汉末人独知反语”,“许慎造《说文》……始有譬况  相似文献   

19.
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是联系东西方的纽带,在中东西方交流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唐朝的灭亡,古丝绸之路一度中断。由于年代久远,所存资料极少,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西夏时期陆上丝路贸易几乎完全中断的。而黑水城西夏文献得出土,经过整理之后发现了极为重要的西夏法典——《天盛律令》。《天盛律令》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和西夏商贸往来的史料,这为我们研究西夏时期丝路情况提供了大量材料,使人们以往对西夏时期陆上丝路贸易有了全新的认识。故本文对西夏初期期丝绸之路是否畅通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其对西夏商业的研究而且对西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蕤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164-176,216,217
在对《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幅》绘制背景、资料来源、地理要素梳理和考释的基础上,结合北方民族的地缘状况及历史演变,文章指出《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幅》绘制过程中的北部疆界“模糊性”问题并非个案,而是北方民族政权疆界划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必要重新审视与梳理。着眼未来,西夏文文献和考古出土资料将成为《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幅》修订的重要信息补充和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