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等自然灾害往往给不可移动文物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及时研究文物(尤其是石窟寺)在自然灾害影响下的应急处置措施刻不容缓。不可移动文物(石窟寺)自然灾害风险应急处置方案的编写,其核心是要明确灾前、灾中、灾后各个阶段中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相应的策略等问题,体现"灾前预防性、灾中及时性、灾后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价值,实现保存状态的稳定和持续。  相似文献   

2.
赵淑梅 《丝绸之路》2022,(2):156-159
虎头寺石窟是洛阳地区一处重要的北魏石窟寺遗迹。长期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石窟本体及赋存环境存有多种病害。为加强对虎头寺石窟的保护,笔者对虎头寺石窟的病害现状进行了调查,对病害类型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有助于推进虎头寺石窟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从全国石窟寺保护情况调查工作中反馈的问题,及当下石窟寺保护中从业者面临的困惑看,目前石窟寺保护面临的许多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科学和工程问题,故首先应跳出物质层面保护的小概念,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入手,研究保护对象的特点和保护意义。从石窟寺的认定、保护定位及原则、石窟寺保护中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四个方面思考石窟寺的保护问题,或可为下阶段我国石窟寺保护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川渝地区作为我国石窟寺及石刻类遗存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其石窟寺摩崖造像分布依据建造时代与造像特征可以分为川北、川西与川东三大区域。其中,牛角寨石窟是川西地区石刻造像艺术的典型代表。受到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牛家寨石窟的微生物病害情况及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课题组对牛角寨石窟造像及其周边岩体表面微生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利用显微形貌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样品中的病害微生物群落,进而结合气候环境及文物本体泛盐、酥碱病害等因素讨论其成因。本文所述工作为牛角寨石窟微生物病害治理提供了前期研究结果和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川渝地区其他石窟寺及石刻微生物病害调研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窟寺遗存面临着风化、水患、失稳三大问题.我国的石窟寺保护工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概念也不规范,文物保护精细工程地质学是石窟寺保护关键科学问题和石窟寺学科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石窟寺保护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点如下:石窟寺风化病害危害程度评估标准的基础问题、水患渗流网络的精细探测关键技术问题、风化病害防治与本体修复适...  相似文献   

6.
北石窟寺     
宋文玉 《丝绸之路》2011,(17):85+1-F0002,1
陇东的董志塬,沉积着天下最厚重的黄土层。在董志塬的西侧。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的黄土高坡下.蒲河和茹河交汇处的东岸二级阶地上,坐落着千年旨刹北石窟寺。相传为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兴建。因与永平三年的泾川南石窟寺同时代开凿,南北相距45公里,故名北石窟寺。现保护范围包括寺沟主窟群及其北1.9公里蒲河西岸的楼底村1窟(简称北1号窟),其南1.5公里的石道坡、花鸨崖、石崖东台石窟群,南北延续3.4公里。  相似文献   

7.
今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象征着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我国文物事业在发展,在前进。石窟,是指人工开凿的具有一定空间的石室,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石窟寺,则是在这些人工石室中,安置象征性的宗教偶像,诸如佛像、菩萨、护法等,作为供佛徒僧众礼佛和修行的神圣场所。石窟寺同时又是集绘画、彩塑和石刻造像之大成的艺术宝库。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石窟寺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  相似文献   

8.
1997-1999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在维修巩县石窟寺时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石刻造像及其他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多未见诸于文献记载。此次新发现为我们研究巩县石窟寺的历史、石窟艺术及文物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普佑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的石质文物本身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通过对病害各项缜密的、科学的调研统计,通过岩相分析、压汞分析、XRD分析以及离子色谱分析对普佑寺石质文物及腐蚀产物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行内外石质文物的保护现状和对策对普佑寺石质文物的现状和病害特征提出了保护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10.
摄影测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物考古、保护工作,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研究及应用步入了全面发展期,已成功应用于很多领域。石窟寺考古采用这一技术进行数字化线描图的制作,只是近几年的事。麦积山石窟利用这一技术进行洞窟的数字化摄影测量,制作了20多个洞窟的十分精准的数字化线描图,可以用于石窟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及展示。  相似文献   

11.
由于石窟寺载体密集、价值重要、文物脆弱等特点,其保护与展示阐释一直都是文物保护领域的难点。中国石窟寺保护规划编制十几年的历程和经典案例反映出,一部完善的保护规划对石窟寺文物的价值认识、保护对象构成、保护区划划定、保护措施制订、管理利用计划都具有强有力的指导性作用;规划能够为石窟寺长期的保护利用提供系统的计划安排,帮助管理者建立适宜文物保护事业的管理体系,让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展示利用项目有序、有目的、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12.
石窟保护与治病一样 ,无万应良药而需对症施治。经过长期观测与多学科综合调研发现 ,鸿庆寺石窟存在地质构造及岩性方面的缺陷。可溶性盐的运动。水的侵蚀。植物根系和地震的作用 ,造成了石窟的病害现状。因此 ,保护必须注重环境改善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摄影测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物考古、保护工作,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研究及应用步入了全面发展期,已成功应用于很多领域。石窟寺考古采用这一技术进行数字化线描图的制作,只是近几年的事。麦积山石窟利用这一技术进行洞窟的数字化摄影测量,制作了20多个洞窟的十分精准的数字化线描图,可以用于石窟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及展示。  相似文献   

14.
石窟寺是我国传承脉络最为清晰、关联性最为密切、体系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最好同时也最为脆弱的文物类别,其保存状况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关系密切。1949年以来石窟寺保护相继经历了环境清理及除险、多学科合作综合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与大规模本体修复等三个阶段。目前石窟寺保护理念基本形成共识,加固保护技术日趋成熟,基本技术标准陆续编制,保护材料的研发和水害治理取得新成果,但依然面临水害、风化病害等威胁,呈现出整体发展不平衡、本体修复保护刚刚起步、具体个案的保护实践存在争议等现状。今后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重视本体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积极开展石窟寺窟檐保护研究和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5.
碧落寺石窟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城市西北约7.5公里处的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图一),背倚碧落山南麓,面对万松岭,是古泽州境内的名寺。据石窟西窟外石阶旁题记,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六年(482年),完成于唐大和六年(832年),之后五代、宋、金、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山西通志》载,此寺古名圣佛院,宋治平中赐号治平院,元代更额碧落。碧落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达200多米,南北不逾百米,寺东残砖垣上刻石田垄记一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9,(10)
我们发表一组笔谈,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这里回顾了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的若干方面(以稿件收到先后为序),并没有企图对这一时期的工作作全面论述,但是无疑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是过去任何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若不是林彪、"四人帮"给国家造成了一场浩劫,发展还应该更加可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文物考古战线的同志们,将为发掘、整理、研究、介绍伟大祖国的文物遗产,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89年我们在四川广元各石窟的测绘过程中,探寻用常规测绘工具施测石窟寺立面图的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果(参见本刊本期《广元千佛崖石窟调查记》图一),测出的立面图可以满足石窟寺考古的需要。现以广元千佛崖石窟为例,简介如下。一走向与比例石窟立面图,系假设投射光源由龛窟背后平行"穿透",再按比例缩小而将图形显示在图纸上,无论图幅多长多宽,处在四隅的图形不会发生图象扭曲,同时在图面上能  相似文献   

18.
崔惠萍 《丝绸之路》2012,(12):58-59
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一处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文化遗存,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长年雨水的冲刷浸蚀崖面岩体,造成崖壁渗水、漏水,对石窟文物造成严重危害。北石窟寺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石窟崖壁渗水;崖体裂隙与危岩、危石的治理;窟龛潮湿,酥碱等病害滋生;石窟文物风化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9.
甘肃泾川南石窟寺,位于城东15华里泾河北岸,系北魏水平三年(510年)泾州刺史奚康生所营造,至今已历一千四百余年,而主体洞窟及石造像四十余躯,保存基本完好;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地百姓尽心卫护,才避免了“昭陵无端六骏碎,云冈不翼佛头飞”的恨史重演。参观过敦煌莫高窟的游人,都记得有个名叫兰登·华尔纳的美国先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曾经用特制胶布,粘去《汉武帝遣博望侯张骞使西域迎金佛》等初唐壁画多幅,并搬走一尊形象优美的盛唐半跪势彩塑菩萨;两年后,又是这个华尔纳,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远征队,二渡重洋,来到中国,企图攫取更多东方古代艺术瑰宝,借以为他服务的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装点门面。  相似文献   

20.
孟祥凤  郭宏 《丝绸之路》2023,(4):181-192
作为建筑、壁画、彩塑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石窟寺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开凿石窟的崖体受各种裂隙,尤其是卸荷裂隙的作用,形成各类危岩体,不仅严重威胁着石窟寺的长久保存,而且对游客、管理人员的安全造成危害,因此石窟寺崖体危岩体加固技术一直是石窟寺保护的重点与难点。我国在石窟寺危岩体加固技术中,主要应用是支顶挡墙、锚杆加固、裂隙灌浆三类,而使用最多的是锚杆加固技术。本文系统、全面总结了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石窟寺危岩体锚杆加固技术,尤其是应用于安西榆林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著名石窟的危岩体加固技术,以及针对不同危岩体的加固方法研究成果,客观评价危岩体加固技术的经验和教训,为石窟寺崖体危岩体的治理提供系统的技术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