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照大师之碑》刻立于元至正六年(1346),碑文记述了北宋佛教慈恩宗大家通照大师自宋元丰三年(1080)于当时的真定龙兴寺受具足戒,至金天会五年(1127)圆寂,凡47年间在佛教慈恩宗学说方面辗转学法、潜心钻研、秉笔著述的功绩。该碑现立于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是研究佛教慈恩宗发展及隆兴寺历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随汉匈关系的变化,大批汉人因种种缘由、以不同途径流落匈奴。他们在匈奴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影响了匈奴社会的变化,推动了汉匈之间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3.
元代蒙古西征 ,大批中、西亚乃至东欧人口通过投附、俘虏等渠道来华。元朝政府将他们按其原部族在全国大分散、小集中 ,做集团性的安置 ,这些东来的西方人多维持其原有的语言、风俗、宗教信仰 ,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社会。他们与汉人之间存在因等级差别及民族、文化与宗教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和敌视 ,对汉人的社会与文化始终隔膜。这是马可波罗等长期在华逗留的西方人对当时中国情况的了解陷于空泛和一般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努尔哈赤在起兵统一东北地区的过程中,对汉人实行"拒敌者杀之,不与敌者勿妄杀"的政策:即对据城不降的汉人实行野蛮、残忍的屠杀政策;对归降的汉人实行"恩养"政策,并以严法打击女真人侵犯汉人生命、财物和妇女贞洁等事件。在"恩养"的同时,汉人也被吸纳到后金的政权建设之中,承担起地方治理、教习"军令法纪"和传播中原文化的责任,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原文化中"孝悌"之道、为政以德和惩恶扬善对努尔哈赤等女真人的影响。而随着女真人对中原文化认同的加深,民族之间的整合也在曲折中前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在东南亚的移民及其后裔的文化认同变化为例,说明在多民族社会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逐渐融合。不论华人祖籍国政府或华人居住国政府采取何种政策,都无法阻断这一交流和融合的趋势。因此,企图强制消灭华人的文化传统或要求海外华人永远保持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单一性或纯粹性,都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七《京口耆旧传》条:“考《宋史·地理志》,京口凡丹徒、丹阳、延令(陵)、金坛四县。神宗熙宁五年,改延令马镇,并人丹阳,则所存者仅三县。而此书《吴致尧传》,其人在宣和之季,乃仍称日延令人,盖沿袭旧名,偶然失改,犹汉高帝十一年已改真定为束垣,而《南越王传》犹称尉佗为真定人。”  相似文献   

7.
“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五体清文鉴》译为"勇"《清文汇书》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勇将即baturuhaha。但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勇士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巴图鲁"一词源于蒙语。蒙语与满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语属于蒙古语族。满语则属于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因此在语言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元史》中有很多"人都儿"、"拔都儿"、"把都儿"、"八都鲁"①之记载,此乃巴图鲁之同名异译。在蒙语中大部分作为人名。如《元史》中有《拔都儿》传②、《答失八都鲁》传等等。再有《杭忽思》传…  相似文献   

8.
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镇(洪杜县故地)约半里许的接官厅,有块明万历年间竖立的“军民禁约碑”。民国《沿河县志》载其碑文曰: 一、汉人入夷勾引夷人入汉,酿起边衅,危害地方者,依律处斩; 二、将汉人诱拐入夷转卖财者,依律发边远充军。汉人入夷,律有明禁,或逆命奸徒携家投夷,或本城汉人假借入夷生意担挑货物为名,逆谋诱骗消息,探听往来缙绅商贾,携掠人畜,凌辱夷人,以致道路断绝,地方凋残,皆由此辈诱夷出去所为。今后,各该有司、府管,凡遇通夷关隘及夷贼出游道路,严加盘诘。凡有军民或外省  相似文献   

9.
一、世界客都的由来 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天灾战祸等原因,中原汉人多次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兼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  相似文献   

10.
<正>北大荒版画是我国三大版画流派之一,历经50余年创新探索,形成独特风格。北大荒版画与四川版画、江苏版画呈中国版画界三足鼎立局势。北大荒版画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散发着独有的艺术特质,用独到的版画语言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白山黑水与人文自然。一、北大荒版画粗犷、厚重,是黑龙江地域品格的代言者黑龙江流域在汉唐时期就有汉人生活,汉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汉人向黑龙江省流域各民族的人学习渔猎、种植、放牧、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敦煌龙兴寺与敦煌地区其他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龙兴寺是敦煌地区佛教僧团的最高管理机构都僧统司的驻所,成为都司的象征,统属着其他寺院;龙兴寺也是都司下属机构经司的所在地,掌管着敦煌的官经,成为敦煌地区佛典贮存与流通的中心;龙兴寺还是沙州第一大寺,无论是寺户还是僧人数量都是相对较多的。所有这些都说明龙兴寺是沙州首寺,在诸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14,(6)
<正>陈旅(1287-1342),字众仲,莆田人,其本传见《元史》卷一九○《儒学传》。他博学多闻,游学京师时便受到翰林侍讲学士虞集等人激赏,被荐为国子助教。元统二年(1334),除江浙儒学副提举,后入为翰林应奉,至正元年(1341)迁国子监丞,次年卒,年五十六~①。《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陈旅《安雅堂集》十三卷,其底本为两淮马裕藏本,馆臣曰:"其集见于本传者十四卷,此本仅十三卷,乃其子籲所编,有张翥、林泉生二序,一作于至正九年,一作于十一年。目次与焦竑《经籍志》相合,殆本传  相似文献   

13.
在岭南古代历史上,曾先后建立过两个割据一隅的地方政权:一是秦汉之际的南越国。建国者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赵佗,历四代五主.93年;一是唐宋之际的南汉国,立国者为上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一说为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人刘岩(又名翼、龚、陟等),历三代四主,54年。  相似文献   

14.
李穑一生三次来到元朝都城大都:至正八年,他到国子学游学;至正十三年参加元朝科举考试;至正十五年,任职元朝翰林院经历,次年初弃官回到高丽。李穑在中国学习、工作期间,广交科举同年、大都官员和一般士人以及生活在大都的高丽僧人、出仕元朝的高丽官员。这种丰富的人际关系网络对他在大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给予了支持。另外,李穑还融入崇尚诗文的大都士大夫群体,李穑的诗作成为其社会交往的媒介以及元朝与高丽政治、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5.
张磊 《民族译丛》2005,(2):71-78
查特吉的《历史与民族》通过对达里尼查仁等人的民族历史叙述的考察,揭示了后殖民理论的尴尬处境——试图摆脱殖民叙事,却抹杀了被殖民国家内部的多样性;试图彰显单一民族的历史,却无视民族国家内部宗教与民族多元的现实,在民族内部与外部、自性与他性、自我与他者之间陷入了后殖民历史叙事的圈套。  相似文献   

16.
汉代西域屯田与汉语汉文的传播使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代西域是一个部落与民族的集散地,也是一个多种语言交汇的地区。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部落与民族主要有:塞、月氏、乌孙、羌、匈奴和汉人。这些部落或民族“言语异声”或“文字异形”。汉人作为西域的古老民族之一,虽然早就“身涉流沙地”,践迹西域,但汉语汉文在西域广泛的传播使用却是始于汉代的西域屯田活动。从那以后,汉语汉文就一直作为西域的通行语言之一,在这块多种语言交汇的地区使用,经久不息、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7.
以台湾的研究经验,论述汉人传统庄社的基本性质。其一,汉人庄社是一个仪式共同体,汉人庄社基本上是一个仪式界定的社会单位,人们在所居住的庄社里崇拜神明,举行共同的祭祀,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力。其二,汉人庄社具有法人性格,这可以从传统汉人庄社拥有公地,以及庄社神明拥有田产,看出端倪。其三,汉人庄社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长期共同生活经验的累积,让庄民产生命运与共的一体感,可从庄社地理的说词与每年所抽的年签看出。其四,汉人庄社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村庄和人一样有生老病死,生命不断变化,也有毁庄灭庄的情况发生。其五,村庄是一个意志单位,村庄作为社会集体的存在,可以透过头人表达其自由意志的选择,特别是在与外界建立村庄联盟的时候。其六,村庄是村际关系的交陪单位,透过友庙、交陪境、联庄组织等,村庄与其它村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陪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元代回回人的汉化要放在回回人当时生存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回回人来华未久,与汉人在宗教、礼俗上的差别很大,因此在小范围内自成聚居,并同汉人之间彼此隔绝。而汉化则是由许多客观因素造成,主观因素并不明显。另外,元代汉人学者关于回回人的著述在某种程度上也摒弃了非汉化成分,夸大了回回人的汉化。  相似文献   

19.
1984年,杨宜中墓于湖北省安陆市李店区刘庙乡四里大队仰家园被发现,为安陆市目前唯一发现的一座元代墓葬。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杨宜中生于安庆路,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到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间人。墓志铭的世系和家族概况记载明确,对于研究元代汉人家族、民族融合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丰富了安陆地方历史文化。文章从杨宜中生平、杨氏家族概况、杨氏家族自安庆徙居德安的原因、与杨氏家族通婚的吕氏家族辨析、墓志铭所载民族融合情况等五个角度出发,钩深索隐,对该墓志铭进行解读与考释。  相似文献   

20.
满洲是以建州女真为主体 ,兼容女真诸部、蒙古、高丽、尼堪 (汉人 )等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被接纳为满洲成员 ,为后金开基创业著有功绩。他们的世居地以沈阳为中心 ,以辽阳、抚顺为腹地。三项尼堪少数人分编在满洲旗 ,多数人编入包衣旗。尼堪司职于中央和地方的文武官位 ,任高层官僚者少 ,充中下级官吏者多。他们自纳入满洲之日起 ,逐步地完成了自身的满洲化。这正是 18世纪初叶东北亚地区各民族最终形成的历史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