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成林 《人文地理》1993,8(4):57-63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论述了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认为:1、徽州人商业活动起源于徽州物产"结构性失调",徽州"地狭人稠"促使"徽民寄命于商";2、徽商经营行业受徽州地理环境影响,以徽州物产余缺为基础;3、徽州群山环抱,陆路交通闭塞,新安江等水路从而成为徽商境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4、徽商投资产业多在徽州以外地域,明显受徽州物产和市场因素影响;5、徽州民居建筑在选址、用地、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与徽州地理环境和谐、协调。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6,(10)
正安徽南部的黄山地区,古时称为徽州。明清时期,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地理、艺术、技术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徽州建筑,属于东方建筑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们有机会亲临皖南古村落,或只是看看图片,都会被它的建筑之美所吸引。徽州建筑外部是淡雅的白墙黛瓦,造型简单封闭,走入内宅却是雕梁画栋,别有洞天。因为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也是以木结构  相似文献   

3.
石刻造像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之一,也是我国建筑文化史上的重要成果。我国石刻造像艺术博大精深,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历代都有不同时代特色的石刻造像文物,造型丰富,材质多样,工艺精湛,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当前条件下,做好石刻造像类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加强对民间流散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升石刻造像文物的数字化应用水平,拓展石刻造像的知识传播和普及,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四川南部泸县南宋石室墓中发掘清理出的人物浮雕石刻上能找到大量结饰造型。其中仕女石刻与武士石刻上的结雕刻最为精细,最具特色。这些结饰在造型上、数量上、位置上的不同安排,塑造出石刻人物的不同风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结饰在南宋时期的特独风貌,更为南宋时期中国结饰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1990年11月,在安徽休宁召开的徽州民间建筑艺术研讨会上,与会者有的以论文,有的以录相、幻灯配合的形式发言。他们或从整体文化的角度,哲学、美学的角度,或从民俗学的角度,或从艺术的角度,或从中外建筑艺术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徽州民间建筑。 会议就徽州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新民居的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徽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相当集中的讨论。 大家一致肯定赞赏了徽派民间建筑的美,对徽州民间建筑遭受的破坏感到痛心,对一些新建筑的不理想感到遗憾。  相似文献   

6.
1999年,四川叙永县龙龟山寺遗址出土200多件明清石刻造像,大部分为阎王、城隍等地府石刻。石刻数量众多,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明清徽州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其建筑在规划设计、风水理论、美学原理及营造技术方面堪称独具特色,也是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徽州地方建筑突出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理念。明清徽州建筑中的和谐理念与徽州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程朱理学的流传与发展、徽商经济的崛起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狮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有特色、最受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从东汉起石雕狮子就被安放在帝王将相墓前,南朝、唐代、北宋直至明清的帝王陵墓前都有石狮子,寺院、住宅、石窟造像、桥梁边也可见狮子装饰。除了石刻以外,狮子形象还有金属、陶瓷、木、砖等多种载体,使得狮子这种"殊方异物"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造型、各种形象蔚为大观。金代晋南地区很多墓葬都装饰有华丽繁缛的砖雕,砖雕内容多  相似文献   

9.
泰山石刻被誉为"天然的石刻博物馆"。其历史、内涵、书法、造型等价值巨大;实现其永续利用,需要对其实施人防、物防与化学防护相结合的手段,才能确保泰山石刻的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10.
徽州传统聚落是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载体,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对徽州传统聚落进行文化空间结构认知研究,发现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徽商为徽州传统聚的落形成、发展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极具特色的风水术的应用展示了徽州传统聚落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物质建筑与精神文化的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安徽省南部(简弥皖南)峰峦奇秀,水流清碧,林木葱翠、处处美如图画、著名的黄山、九华山就座落在那里.在青山绿水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徽州清新优美的民居.这些民居的造型、色彩、布局都有着比较统一的格调和风貌,从明代起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数百年来为皖南人民所乐于居住,为外来人所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2.
王玉曌 《神州》2012,(27):29-29
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楚文化中,有很多经典的艺术造型,本文正是从研究这些经典造型出发,来挖掘隐含在这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的文化特征。楚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轨迹成就了绚烂艳丽、熠熠生辉、耐人寻味和品评的楚文化。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民居风格形成之民俗背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6,(3):105-111
一、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群体组合反映了徽州的“营宅”民俗(一)“天井民居”模式与徽州的“楼居”民俗作为传统民居的一支,徽州民居的群体组合方式符合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体系的群体组合特征,通常“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1”而具体来说,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群体组合方式是以多进院落式为主,主要形制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以及变体式三种,在这几种形制基础上又大多建二层或三层楼,因此,徽州民居是一种以“楼居”模式为核心的组合方式。从现存的明清民居实例可以结论,典…  相似文献   

14.
南涅水石刻馆坐落在山西沁县县城西南的二郎山上,因此该馆义名二郎山石刻馆。石刻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陈列面积3千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式建筑。馆内陈列着南1957年到1959年相继从县城东北的南涅水村出土的石刻造像1100余件。石刻造像挖掘后,先是堆放于出土地附近的洪教院正殿内,1962年将全部石刻运回县城陈列馆内。1965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5.
姬静  方素平  宫叶英 《华夏考古》2020,(3):116-122,128
专门用于石刻拓片扫描的大型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已经成为制约拓片数字化及拓片资源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研发的专门用于文物高清数字化的扫描设备及其配套软件系统,对馆藏《大唐故寿光公主墓志》拓片进行了扫描,获得了高清晰、高保真的石刻拓片图像,在计算机上再现了石刻拓片的原始风貌。本文介绍了石刻拓片的高清晰高保真图像数据的采集及处理方法和过程,对拓片文物的保护、共享、研究、利用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朝陵墓前石刻,主要有神道石柱、石兽和石碑三种。其艺术成就之高,雕刻技法之娴熟,工艺水平之精湛,构思之新颖,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但是,在造型设计,雕刻技法,艺术风格和装饰图案方面,都可在以前石刻艺术,特别是汉代石刻艺术中找到雏形。其中尤以石兽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在巴蜀东汉画像石(砖)中,有龙类型翼兽、虎类型翼兽、马类型翼兽、鹿类型翼兽等带翼神兽,它们或单独出现,或组合出现,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汉人的审美想象与造型能力。本文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巴蜀有翼神兽的羽翼造型进行了类型分析,提出巴蜀汉代有翼神兽石刻画像的羽翼类型,有肩翼与飞翼两大类,并在此之下进一步划分出十余亚型。结合图像和文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巴蜀汉代有翼神兽受中外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中的尾背展亚型飞翼尤其体现了巴蜀汉代石匠在形象塑造方面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六朝石刻辟邪是六朝时期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六朝石刻辟邪的艺术图像的构型要素以狮形头、张口露舌、体侧刻划羽翼等为主要特色。通过对这些艺术要素源头的追溯,笔者认为:六朝石刻辟邪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及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广西富川石刻集》一书收录了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北宋至民国时期的154通石刻,本文从基层政区变迁、地方社会控制与山区开发、地方交通与门楼建筑、地方文教治理四个方面,大致勾勒了北宋以降富川历史的变迁脉络,揭示了这些石刻资料蕴含的文献价值与文化内涵;该石刻集为南方丝绸之路与潇贺古道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9,(5)
南京南郊江宁吉山失考墓前石翁仲武将造型华美,备受关注。由于石刻缺少相应的碑铭留存,亦无录于史书,墓主身份成谜。今从石翁仲武将铠甲造型及装饰角度判定此墓年代当为明代中后期,甚至嘉靖以后。石翁仲手执骨朵的特殊造型应是明代中后期僭礼逾制社会风气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