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纸笺加工技艺,是在传统造纸工艺的技术基础上,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将原纸加工成更有张力,易书写、印刷,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纸张。主要工艺产品有手绘描金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泥金笺、木板套色水印笺以及绢笺、砑花笺等。1999年巢湖掇英轩将失传多年的传统加工纸名品——手绘  相似文献   

2.
在宫廷御用纸的品种方面,清乾隆年间生产出刻花透光笺,这是当时较为新颖的时尚。它的出现实质上是历代砑花纸的派生,比砑花纸制造便利,比砑花纸的暗纹形象更为清晰,十分引人注目。从传世的作品来分析,大都是乾隆前后所生产。刻花透光笺系三层宣纸所成,中间层是用刀刻剔出各种人物、花卉、山水等图案,然后两面各用一层纸封合而成。笔者几十年前曾在申城见到不少此类物品,印象颇深。其中“二龙戏珠刻花透光笺”和  相似文献   

3.
大纸和薄纸     
在传统的抄纸工艺中,像抄“会纸”这样的小张又不须严格把握厚薄的普通用纸,是最容易的了。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取样分析故宫毓庆宫修缮前裱糊纸样品,对其进行显微观察、纤维原料等的剖析,从而确定其所用裱糊纸种类及胶结材料的类型,结合纸张加工工艺及裱糊方法,探索清代裱糊纸的工艺做法,为古建裱糊作修缮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植物纤维纸的出现距今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纸的主要贡献,是把人类的科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球一体化共同发展。只因历代对纸工艺的改进和文化艺术的需求,尤其是许多封建帝王的嗜好,促进对纸张进行特殊加工处理,并与艺术结合,产制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宫廷御用纸。明清两代的此类遗物,至今还依稀可见,故这些流传于后世的工艺珍品成为鉴赏爱好者的收藏宠物,给中国艺术史的进展增添了光彩艳丽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古旧书画一般要经过"洗、揭、补、全、覆、装"六大步骤重获新生,砑装之前的工序一直被大家所重视,砑画这一环节却容易被忽略。研究结果表明,书画经过打蜡砑光,在厚薄度、平整度、防潮效果上,对文物的保护效果显著。砑光后画幅平整熨帖,光滑软薄,背纸光亮平滑易卷易舒,增强纸张的密度、韧性,起到一定的防潮效果。  相似文献   

7.
纸张与浆糊是书画装裱的重要材料,其性质影响着裱件的整体美观与保存寿命。日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装裱样式,并结合自身的文化艺术特点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装裱材料——和纸与古糊。在挂轴装裱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性质的和纸与浆糊,体现出日本对传统装裱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古糊与和纸结合使用,相得益彰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传统书画装裱工艺的继承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志玮 《风景名胜》2020,(2):0280-0280
衍纸艺术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生活艺术,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本文先通过从衍纸工艺的产生背景、宣传发展及与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方面展开论述,同时对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发展进行分析,努力寻求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梅花玉版笺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清代宫廷御用粉蜡笺。本研究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对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白色梅花玉版笺的制作材料进行了科学分析:在透光摄影中观察到纸张表面施粉时的涂刷痕迹,涂刷工具宽度约为5 cm;三维视频显微镜显示纸张表面描金的泥金碎片宽度为0.8~12 μm;通过纤维分析发现此件梅花玉版笺为皮竹混料纸;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纸张表面施粉为铅白颜料;通过大面积X射线荧光成像光谱仪对冰梅纹及钤印进行了面扫,结果显示钤印处主要元素为Hg、Fe、Ca;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结果显示冰梅纹所用为两种纯度不同的泥金。根据检测分析结果对梅花玉版笺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复原尝试,制作的复制样品与文物材质相同、外观相似。基于以上工艺流程结合各色粉蜡笺染料成分分析结果,可进一步尝试复原各色粉蜡笺与梅花玉版笺。  相似文献   

10.
时倩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130-138+143
藏经纸专用于书写、印制经文,制作精良。关于藏经纸的研究,以往多关注于文献记载,鲜有实物分析。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养心殿乾隆御笔挂屏脱落的藏经纸残片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镜、纤维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超高液相色谱及多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倪仁禀”朱印藏经纸的层次结构、原料、工艺和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挂屏所用藏经纸以皮类纤维为原料,经黄柏染色并施蜡,且背面有《华严经》经文,是对藏经纸的二次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杨景龙  俞翔  黄四平  龚德才 《文博》2020,(4):97-104
陕西三原城隍庙焚纸炉是研究明代冶铁铸造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以及金相分析等手段对焚纸炉上不同位置的样品进行了科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合理推断了焚纸炉的锈蚀机理:焚纸炉铸造材料为过共晶白口铸铁,其中下部锈蚀情况较为严重,锈层厚而疏松且存在有害锈四方纤铁矿,而上层锈蚀较轻。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和焚纸炉的使用方式以及保存环境有关。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为类似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荣新 《民俗研究》2014,(3):104-113
纸扎是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中常见的一种乡民艺术,与礼仪、祭祀活动密切相连。鲁西南地区素来重视丧葬礼仪,仪式中的纸扎品类丰富、制作精美。通过对一场鲁西南乡村三周年仪式的田野调查,将纸扎置于丧葬仪式这一乡民生活场景中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纸扎与丧葬礼俗的依存关系,具体而微地呈现纸扎引发的村落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展演与互动。  相似文献   

13.
王牧 《旅游》2002,(10):13-15
每次想到浙江温州泽雅地区造的纸时,就会颇为感慨,这些通过72道繁杂工序.费时至少3个月.最少需3个纸农细心制作的一张张的纸,没有被画家绘制成艺术品,也没有印制成书流传于世.它们最终被一把一把地烧成了灰烬!  相似文献   

14.
手工纸诞生于中国,兴盛于中国。造纸术亦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手工纸代替其他各种书写材料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其他文明的生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手工纸是中华文化天生的诠释者,二者血脉相连。本文从中国手工纸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手工纸的独具魅力以及传统手工纸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三个方面对传统手工纸及造纸术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工艺特点进行了探讨,意在发掘传统手工纸的生命力,展现手工纸及造纸工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内府刻书所用"开化纸"的来源和纤维成分在学界一直有很大争议,近年有学者将档案和现存古籍比较,发现清代"开化纸"实为"连四纸","开化榜纸"实为"泾县榜纸",皆出自安徽泾县。通过分析4种清代"开化纸"和1种"开化榜纸"残片样品的纤维显微图,从纤维形态、纤维宽度、纤维纹理、胶质膜、晶体形状等各个角度鉴别古纸样品和对照样品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5种残片样品纤维成分皆为纯青檀皮,这一结论跟文献史料考证结果相吻合;清代内府刻书用"开化纸"和"开化榜纸"很可能为来自安徽泾县的纯青檀皮纸。  相似文献   

16.
异彩纷呈的藏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的造纸术历史悠久。据记载,藏族在没有发明藏纸以前用树皮、石板、羊肩胛骨、木板、竹板及羊皮等作为书写用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了造纸术,后经逐渐完善,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藏纸工艺。但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现代造纸术的运用,新兴纸张充斥各行各业,给传统的藏纸造纸工艺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藏纸造纸术濒临失传。  相似文献   

17.
纤维鉴别是纸质文物、古籍与档案保护中必要的基础工作,对于修复方案的制定、修复材料的选择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草酸钙晶体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后含物,其形态与植物种群具有密切关系。本工作以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纸为研究样品,综合使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等多种仪器分析手段,系统研究各类纸纤维中草酸钙晶体的形态特征,进而探讨草酸钙晶体形态在中国传统手工纸纤维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纤维鉴别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权 《神州》2013,(3):50-50
在分析工艺孔的主要作用基础上,从机械零件加工的各个工序探讨了工艺孔在零件加工中的广泛应用,为从事机械零件加工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华夏人文地理》2001,(1):98-99
可以说,凡是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所制造的纸,都可称之为“古纸”。在中国的古代,纸张的用途已经十分广泛,比如在纸上写毛笔字、绘画、印刷书籍;到宋代开始印钞票。不过那时的纸币是用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印制的。而早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便出现了手绘的壁纸;后来印刷术发展了,便出现了印刷图案的壁纸。在过去漫长的岁月,因为还没有发明玻璃,所以纸张又被贴在门窗上,以隔风、  相似文献   

20.
<正>梧州目前生产的六堡茶产品,在加工工艺及原料上均有很大差异,形成的六堡茶品质风格大不相同。归纳六堡茶所有茶品及其加工工艺,目前六堡茶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主要由六堡乡农家或小型规模茶厂生产的农家传统型六堡茶,其中包括细嫩的六堡社前茶、原料中等的夏秋茶和原料粗老的六堡老茶婆;第二类为大中型茶厂以传统硬化地板渥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