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比较低,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本文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因素,积极探索新时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敬海新 《攀登》2011,30(4):64-68
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所在。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偏低、区域之间公共服务支出的人均差异过大、歧视性供给以及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从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和政府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而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看,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达到均等化,这是因为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公共政策的倾向性和诉求渠道的不畅通等深层次原因。为此,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正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完善公共服务系统,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结构逐渐固化,已成为阻碍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结构转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面临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对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分析,参考一些创新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模式的研究成果,对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强公共服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化的关系,缓解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直面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优化对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影响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和政治两大因素,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为此,我国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全面转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逐步实现农村...  相似文献   

8.
霍丽丽 《沧桑》2012,(4):82-84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中在可及性、服务能力、筹资水平、卫生监督能力等主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运用“网络治理理论”,指出根源在于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文章提出,政府应以“掌舵”为主、协调合作、监督考核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创新契机。  相似文献   

9.
王海燕 《神州》2012,(2):214-21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待遇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上升,给社会居民提供的优质的服务。虽然中国的整体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显著上升,但是,中国的公共服务质量任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方面,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还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急需改善。本文就针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桂荣 《攀登》2015,(3):138-141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综合展示平台,是城市名片,是重要的社会教育与文化服务机构,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加快城乡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作用。青海省在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同时,需要重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推进青海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青海城乡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青海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缩短青海与其他省区发展的差距,提升青海城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岭南乡村文化发展,切实而均衡地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广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胡锦涛在中共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17  相似文献   

12.
兰敏 《黑龙江史志》2014,(5):244+264
基本公共服务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由政府提供的必需的基础性公共服务,要确保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并且服务的水平不因地域、身份、能力等的不同而有不合理的区别。但我国公共服务目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均等,本文将详细阐述导致不均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吕鹰 《神州民俗》2010,(6):91-92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投入的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政府要承担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任。本文围绕建立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制造公共文化人文发展动力,改变干部考核制度;改善公共文化各项服务要件,提高服务整体水平;三个方面展开思考。分析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要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萍 《东南文化》2023,(6):162-168
近年来,随着深度老龄社会的来临,我国博物馆开始将观众研究对象聚焦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然而,无论是博物馆业界还是学界,已有研究普遍缺乏对于老年观众这一群体需求特质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博物馆老年观众服务需求-供给层次”理论模型,不仅可对老年观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内涵进行阐释,而且可以对博物馆服务供给结构中与不同需求层次相契合的服务对象、内容和目标的具体含义予以界定。我国博物馆高质量老年观众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构建以老年观众社会/文化参与为目标的三层次服务内容体系,在赋权增能中惠及全体老年人,培育老年观众的主体性,形成“自助-互助”式服务形式,并且加强机构间协同合作,实现组织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实施富民兴藏战略,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十分难得的政治机遇、历史机遇、政策机遇和发展机遇,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尤其是近五年来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使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各族人民更多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县域城乡和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医疗资源短缺、卫生服务落后和健康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域,以包括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聚落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将可达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估并表达不同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结果表明:(1)在县域尺度,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区向周边递减的情况;(2)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上存在空间同型特征;(3)聚落中心、交通沿线可达性较高,而交通的改善会显著降低空间阻抗系数,促进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揭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是实现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与以人为本人居空间构建的重要前提。研究基于“城市人”理论,构建“人居系统要素―居民时空感知―居民满意度”的认知―测度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武汉市为例的实证研究。基于1122份有效问卷构建模型,其结果验证了设施点的布局、量的供应及质的服务在居民安全、方便、舒适、美观感知的中介作用下,对居民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系统性总结满意度影响机制与路径基础上,提出设施及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肖宝玉  朱宇  林李月 《人文地理》2021,36(2):120-126
利用福厦泉城市群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多维耦合的视角评价了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度总体水平较高,但各维度的协调度较低;融入意愿和融入体验的融入度及其协调度较高,观念习惯和身份认同的融入度及其协调度较低;②户籍制度的障碍作用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淡化;来自流入地...  相似文献   

19.
孔琪 《神州》2013,(15):220-221
加快农村社会的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都离不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由于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固有的农村公共服务的共性及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历史变迁、了解现实中各种农村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供给现状以及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 讲解,是博物馆的主要宣教工作之一。据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25%;如果视听结合,接受知识的百分比,则能够达到65%。这一连串的数字表明,我们的讲解工作,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博物馆的陈列品,在视觉上是固定的、静止的,它无法随观众的情况——文化水平、欣赏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这便要求我们讲解员“因人施讲”,即用自己的语言,针对不同情况的观众做不同形式的讲解,从而实现“视”与“听”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