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行 《丝绸之路》2011,(6):91-94
在政治、经济逐步全球化的今天,博物馆教育已经超越了科技传播的层面,在让国民分享人类智慧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博物馆陈列展览是一项兼具学术性和科学性的文化创造,博物馆的收藏和科学研究是方法和手段.社会教育才是博物馆文物、标本研究的目的及博物馆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刘春艳 《黑龙江史志》2013,(17):176-177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手段,临时展览则是吸引观众多次走进博物馆参观的重要阵地。展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科学的立项、优美的陈列说明文字、良好的陈列氛围、充分的宣传都是办好一个临时展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侯苏洋 《文博》2024,(1):78-82
历史类主题展览的叙事设计,要建立在明确的叙事主题和完整的叙事结构上。“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改变以往以时间为序的内容叙事逻辑,在充分解读秦汉文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的采用平行式逻辑架构和多线索并行的叙事方式,配以原创多媒体装置和多媒体交互触摸屏,为观众立体呈现了秦汉文明的突出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为博物馆陈列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保持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唐山博物馆作为地市级中小博物馆,在策划临时原创展览时常遇诸多限制,而形式设计作为展览的门面担当,自然成为解决难题的突破口。通过从色彩搭配、展览动线设计、展板排版设计等多个维度对临时展览形式设计进行拆解,条分缕析,探索中小博物馆在临时展览形式设计方面的新方法、新出路。  相似文献   

5.
李其仁 《东方收藏》2023,(1):101-103
优秀的内容策划是办好一个展览的前提与基础,而高质量的临时展览越来越被观众所期待和青睐。本文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临展“向海而兴——15—19世纪世界航海文物展”为例,探讨临展内容策划过程,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思  杨爱国 《文物天地》2023,(S2):112-117
地方通史陈列是一部全面展示地区发展进程和成就的物质文化史和视觉史。近年来,随着策展理念转变,通史陈列在馆藏文物与叙事重点之间、主题思想与展览语言之间、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诸多难点,如何进行突破性改陈是地方博物馆普遍面临的问题。山东博物馆针对此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打破固化思维,强调首创精神与个性化的呈现,在叙事体例、展厅规划、展览内容、展示方式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创新,以期探索地方通史陈列的更多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它已经成为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它是对传统展示技术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合理运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办出真正让观众“看得懂”、“愿意看”、“喜欢看”的展览。本文以安徽博物院“明德至善家国天下”展览为例,浅谈数字化媒体技术在陈列展览中的创新运用,为提高博物馆展示传播水平做一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8.
唐贞全 《东南文化》2012,(3):110-114
注意是人类进行信息加工的前提条件。博物馆观众的注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大多数观众的参观是无意注意行为,博物馆应根据此特性进行管理,从展前的信息组织开始,合理规划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在展览预展期,应结合驻足人数、驻足时间以及参观效果访谈等因素进行观众注意力评量,并根据结果实时调整展览设计;开展后,应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完善观众注意力引导,从而加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9.
伴随人们对文化教育方面关注度的提升,国内博物馆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博物馆除了保存历史文物的作用外,还具有教学功能。在当下,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许多博物馆建馆历史较长,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别,这就使其可以满足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要,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进而帮助青少年提升知识储存量。随着博物馆教育被社会所认可,博物馆教学层次也得到了相对优化,进而教育模式也变得越发科学化,博物馆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文章针对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培训工作进行探究,剖析其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提出两点提升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龙山县梯玛传承已经濒临着严重危机,后继乏人,可采取提高“梯玛”社会地位、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带徒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与旅游市场不断发展,传统旅游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为“互联网+旅游”手机软件(Application,App)的创新设计提供良好的市场,促使游客花费较少的时间得到高效的旅游体验。本研究对旅游App进行用户调研,基于用户实际需求,尝试进行“GO鸭”App创新设计实践,并对旅游类App的创新设计提出相关策略,以期帮助游客解决旅游过程中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为其提供简约、有趣的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12.
耿坤  戴莹 《文物天地》2023,(S1):38-46
“沉浸式”展览是近年国内外的热词,但多集中于当代艺术领域。在文物与博物馆领域,究竟如何实现沉浸互动,怎么进行叙事,怎样策划才不脱离博物馆的初心,是文博策展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江海奇幻游——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多声部叙事方式、光影艺术创作重点、户外空间的沉浸手段、沉浸式新媒体技术运用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文博类沉浸式互动展览的策划有所启发,以吸引更多的策展人关注并实践沉浸式展览。  相似文献   

13.
刘婷 《东方收藏》2024,(1):56-60
考古纪念类展览作为历史类展览中独特的分支,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合自身的策展方式,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考古纪念类展览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另一种是以叙事为主体的展览。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突出展示文物精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文物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导致展览传播方式为散点式,逻辑性不强。而以叙事为主体的展览则具有很强的逻辑叙事性,通过事件和文物的配合佐证,使得整个展览呈现紧密的连续性。文章以“回望抚琴台·纪念永陵考古发掘八十周年特展”为例,系统阐述如何在考古纪念展中做好叙事策划和展品观赏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4.
毛群梅 《神州》2012,(26):68-69
提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顺利导入语言点,化难为易,还有助于控制课堂节奏。本文着重论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如何提问以及提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沁芳 《文物天地》2023,(S2):92-97
关于民俗事项、民俗文物、民俗文化的展览被称为民俗展览。民俗展览在内容上要具备专业性和通俗性,在展示上要有均衡性和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到观众的参与性,让展览充满趣味性。本文以吉林省博物院满族民间刺绣展为例,来探讨民俗展览中的以上策展理念。  相似文献   

16.
段凯风 《文物天地》2023,(S1):30-37
以系统性的设计思维,在拥有完整叙事框架的文本结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逻辑体系和诠释功能的造型结构,将空间造型、形态、色彩等元素有机地纳入其中,能够帮助我们从视觉与感知角度呈现日趋新颖的展览主题。设计思维在此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创造一个可见、可及、易懂的环境,还在于扩展思考的维度,为观众带来呼应时代精神,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观展体验。  相似文献   

17.
马晓珣 《文物天地》2022,(S2):118-122
临时展览工程是临时展览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关系到展览的成败,也关系到公共财政投入的大量资金是否得到合理的应用,更关系到珍贵文物展品是否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展览施工是一种创作过程,施工管理是对创作的监督和保护,通过科学合理地协调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佳配合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漳州市博物馆依托"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涉台文化宣传。从中可以看出,博物馆在涉台文化宣传中具有文物资源优势、文化窗口优势和文化软传输优势,在涉台文化宣传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博物馆涉台文化宣传的主要途径有:展览展示、社教活动、对台交流活动(项目)及文化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9.
姜晔 《文物天地》2021,(2):92-95
<正>近年来,随着陈列展览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临时展览已经成为博物馆提升自身整体业务水平和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博物馆通过策划和举办临时展览,不仅可以带动各项业务工作内容的开展,还能锻炼与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而临时展览的内容设计,则是决定展览成败的关键所在。展览的内容设计文本,就好比一部电影的剧本,  相似文献   

20.
为发展考古学的语境化阐释,考古主题展览的策划不断创新,“空间”概念或为此提供多元路径。以复旦大学博物馆“御街行——考古发现中的南宋临安”展览为例,该展览作为高校博物馆的“教学型”策展成果,在策展过程中对考古主题展览的空间构建问题进行实验探索。通过物的空间叙事、地的空间再现以及人的空间体验,策展团队从内容策划、展示设计和阐释规划等方面切入对空间的构建考量。将空间的概念思路融入考古主题展览策划,或可完善人、地、物关系在展览中的传播,以兼具专业水准和公众响应为目标,优化拓展考古学视野下的展览语境化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