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昏侯墓是迄今为止长江以南地域唯一的真车马陪葬坑,其车马器具结构完整、内涵丰富,展现了西汉海昏文明。器具中车马当卢图饰工艺精湛,研究其文化要素可以发现车马当卢形制、图式纹样美学价值及造物价值观念和民俗艺术理念。文章以南方海昏侯墓出土车马器当卢与北方地域当卢器形、图式等史料进行了比较分析,剖析了西汉时期赣鄱地域青铜图像中社会民俗文化及传统人文精神,其社会文化信仰、世俗伦理、历史传统民俗等是西汉传统伦理在当时的扬弃,对构建地域民俗文化在多领域、多个范畴、多类形式中的传承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亮  刘超 《四川文物》2023,(4):69-74
“籍田鼎”与海昏侯墓所出酎金均用于宗庙祭祀,为西汉皇家举行籍田礼之礼器。根据“籍田鼎”的器型特征、铭文格式及相关文献记载,可知其虽为昌邑国所制造,却并非用于该国,而是昌邑国用以上供却不被接受的宗庙礼器,也是墓主复杂多舛的人生经历之见证。“籍田鼎”的制造年代下限并非刘贺受封海昏侯之前,而是在除国并郡之前。通过对同出的“昌邑铜器”纪年与文献记载籍田礼举行时间进行比对后,可以将其制造时间进一步推测为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  相似文献   

3.
4.
为了解海昏侯墓椁室木材及随葬漆木器木材种类,进而分析其用材特点,分别对木材取样进行种属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海昏侯墓椁木为樟科(Lauraceae)桢楠属(Phoebe)桢楠(Phoebe zhennan),椁室木门为柏科(Cupressaceae)柏木属(Cupressu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比较文献资料,推测汉代椁室常用木材即为楠,反映了汉代椁木用材的专门化;受检的随葬漆木器材种均为樟科,包含檫木属(Sassafras)檫木(Sassafras tzumu)、黄肉楠属(Actinodaphne)、琼楠属(Beilschmiedia)等,反映出随葬漆木器用材具有地域性,可能均为本地生产。  相似文献   

5.
卢世主  钟宇声 《南方文物》2022,(2):93-101+92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铜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与商周时期相比,其题材选择更加丰富多样。既有对神仙世界的想象性创作,也有对现实生物的模仿及历史事件的记载。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出现嬗变,立体的肖形附饰逐渐消失,肖形造型中的立体抽象纹饰也被飘逸浪漫的细刻线或器型本身的写实塑造代替。其审美思想也有所发展,审美范畴逐渐转变,且充满了人文精神和生活化倾向,还反映出汉人不同于前人的审美观照模式。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铜礼器走向生活用器及宗教环境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6.
7.
王刚 《南方文物》2022,(2):73-84
在海昏画像中没有老子的出现,但是,刘贺时代应该已经有了老子图像。至少是为此后的“孔子见老子图”的细化和丰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和养分。画像中老子的缺失,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对于刘贺而言,主要的不是知不知、有没有老子图像的问题,而是采不采纳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海昏画像与“孔子见老子图”属于两种图像系统。前者为“圣像”系统,是大传统的产物,并与儒籍中的孔子形象相契合;而后者属于小传统中的“神像”系统。那里面的老子以神仙身份凌驾于“圣”之上。这样的“老子”,显然是被大传统所排斥的。海昏画像中没有老子,实为大传统及儒学立场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9.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车马及器物不仅是礼制的重要载体,也是墓主的心结所在。由于身份的尴尬及低调避祸的需要,这些器物未必都能加以实际使用,由此呈现出私人性的特点。而当它们以拆车葬的形式随葬于地下之时,则不仅是对于生器的功能消解,也在绝望的心境中,埋葬了再次车马之盛的诸侯王之梦。随葬车马坑出现统一的“驷马安车”车制,展现了出行时的状况,也是当时政治态势下的一种避祸选择。墓室中的车马器以明器模式出现,则与车马坑中的器物有着不同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10.
11.
刘芳芳 《南方文物》2022,(1):240-246
刘贺墓出土漆器是西汉中期漆器的典型代表。墓中随葬妆奁体现了西汉中期漆器手工业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出土的一部分漆器确为山东昌邑国所制,另一部分漆器来源并不单一。通过对比研究,笔者认为刘贺墓出土的有些漆器可能产自刘胥广陵国的官营作坊,至少其制作工艺、装饰风格、装饰纹样皆受到了广陵漆艺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方浪 《文博》2020,(1):22-28
海昏侯墓新出一方编号为"第廿"的木楬记载了刘贺死后随葬丝织物的部分信息,经过对该木楬文字初读,可发现,刘贺墓中随葬有大量的"丸"(纨)类丝织物,产自齐三服官,或为昌邑王国带来之物。木楬所见"绢丸"非指黄色的纨,"绢"通"缣","绢丸"即"缣丸","绢(缣)丸上衣"则指的是由缣和纨两种丝织品制作而成的上衣。"縹丸"中"縹"在此指浅青色,即浅青色的纨。  相似文献   

13.
张建文  曹骥 《江汉考古》2023,(5):132-138
根据文本结构和内容,本文对南昌海昏侯刘贺墓所出《海昏侯国除诏书》做了进一步梳理和复原探讨。《海昏侯国除诏书》文本结构较复杂,由正文、附件和下行之文组成,正文由奏和诏书本文构成。作为记录西汉海昏侯国被除国史事的直接材料,其内容丰富,从礼制和政事两方面论证刘贺无德且至死不悔改,阐述海昏侯国被除国的正当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出土《奏牍》看,刘贺远封海昏的四年中,自称"藩臣",有臣服汉廷中央王朝的理念。他曾向宗庙奉献"酎金",申请"秋请",还和夫人"待"向宣帝、太后频繁"上书",呈述自己的诉求。但刘贺的这些举动往往不得如愿,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的。这和他在北方做帝王时的境遇存在明显落差。  相似文献   

15.
16.
聂菲 《南方文物》2022,(1):210-221
据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最新整理与分类成果报道,整理出完好的“李具”铭对鸟纹漆耳杯248件。本文拟对海昏侯墓出土漆器铭文、签牌与产地问题展开讨论;对汉廷中央工官造对鸟纹耳杯的器形和纹饰发展序列进行分析,追溯对鸟纹的源与流,厘清“李具”杯在中央工官造产品发展序列中所处的位置,讨论它在漆器生产机构、制作产地和年代分期上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中央工官造漆器对地方工官制作的影响,以求证于大家。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有一件孔子屏风,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实证文物,其上所绘是迄今所见最早孔子像.作者通过考辨文献与图像对比,梳理出自两汉至宋元孔子图像的传承脉络与构图结构流变,并确定此图为《汉书》所记《孔子徒人图法》.西汉时期的孔子屏风、《孔子徒人图法》,规范了这类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的大致风格,此时"孔颜相对",弟子像不过十数人;东汉来年粉本流传于世,学宫中已将弟子像由十数人扩充至七十子,可能已有"孔子行教"一类的孔子像单人.由晋至唐,画家在不改变孔像格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孔子朝向、删掉颜回图像等方式,创作"孔行颜随""孔子行教"图,并最终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