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文化交流紧密围绕外交活动展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式、内容、数量、规模上既不同于汉唐至明前期盛世之际的古代中国,也有别于为寻求救亡图存的途径而向西方学习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性,以中国主动吸收和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官方和民间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但民间形武大多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为中国打破西方封锁、树立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如果把中日文化交流分成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时代,那么中国东北与日本文化交流出现了三次高潮,每次高潮时期双方的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探讨中国东北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特点,分析它对中日两国文化思想的进步产生的影响以及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福建省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积极先行先试,在闽台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两岸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目前,福建省对台文化交流呈现出往来高端化、活动品牌化、交流持续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机制常态化的特点。为进一步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本文就如何保护涉台文物、深化闽台文化交流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藏》2009,(1):88-88
喜饶尼玛和央珍在2008年北京藏学讨论会上发表有关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研究的成果。在近代中华民国这一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汉藏民族之间仍然维系着文化交流的纽带,交流活动不绝于书。民国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佛教文化交流和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人员贸易往来的交流:佛教文化交流包括蒙藏高僧内地宣化弘法、汉藏僧侣入藏游学、内地佛教研修机构的设立、  相似文献   

5.
改变自然与人文面貌的中外植物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植物文化交流改变了各国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土民习,改变了周围的一切,使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拉近了、融合了。从这一视角看,植物文化交流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改变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植物交流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溯了近万年中外植物文化交流的四大历史阶段,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植物文化交流的背景、路径、主要内容和交流特色。  相似文献   

7.
穗澳两地的文化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两地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为培育和发扬岭南文化作出卓越的贡献。澳门回归后,穗澳两地的文化交流将更为频密。下面笔者试图就穗澳文化交流的历史与前景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同时,也希望能为穗澳文化交流研究提供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8.
何芳川教授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已经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卷,近100万字.20年前,即1987年,周一良先生主编出版了《中外文化交流史》,这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地区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两千年文化交流的大型综合性著作,也是一项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张晓旭 《南方文物》2008,(3):139-144
五.中外文化交流碑刻 有关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碑刻.宋元时期也有不少。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保存有一百多方有关泉州的伊斯兰教石刻,这些石刻大部分是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宋元时期泉州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庸初伊斯兰教传人中国.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人、波斯人来泉州传教、经商,有一部分人长期居住泉州,后来形成回族。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中国留德学生与中德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中国留德学生与中德文化交流元青在民国时期的中德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学生赴德留学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不仅在于留德学生人数广大(在留日、留美、留法人数后,居第4位),更在于这个留学群体对传播近代德国和西方文化、加强推进中德文化交流所作出的突出...  相似文献   

11.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特点  新中国建国50年来,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不断发展,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发展阶段,与国内外形势相适应,中外文化交流表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创和逐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交流工作是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对文化交流工作有过许多重要而具体的指示,而且还经常亲自审查出国艺术…  相似文献   

12.
郑兵 《郑和研究》2009,(2):30-30
2009年4月16日南京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南京下关区成立。有关负责人表示,成立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既是为了推动、引导南京妈祖文化民俗活动的开展,又利于加强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外文化交流史是我国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许多大学的历史系尚不能开设这门课。诚如我国著名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1997年所云:“我总觉得,中外文化交流还没有成为一门有理论、有纲领的独立的学科。我诚恳地希望,我们国家,甚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志同道合、有识之士,能够多方协作,写出一些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史……。”令人感奋的是,  相似文献   

14.
自然类博物馆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是自身获得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形势下把博物馆推向世界的有效途径。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类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交流与社会历史类博物馆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拓展自然类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是自博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本文试从我国自然类博物馆对外交流的现状分析出发,就如何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出若干设想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12月3、4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协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我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与来华参加"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各国汉学家座谈。在听取哈萨克斯坦、以色列、俄罗斯、英国、新加坡、印度、美国、土耳其等国汉学家的发言后,刘奇葆同志与大家深入交流,高度评价长期以来中外汉学家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各国汉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五.中外文化交流碑刻 有关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碑刻,宋元时期也有不少.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保存有一百多方有关泉州的伊斯兰教石刻,这些石刻大部分是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宋元时期泉州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唐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人、波斯人来泉州传教、经商,有一部分人长期居住泉州,后来形成回族.  相似文献   

17.
经考察可知,以往被认为是"麒麟"或者"獬豸"的独角山羊,实际上是源自西亚、中亚一带的高山动物—羱羊,其俗称还有大角羊、北山羊和野山羊等。它在长安城内马珂上的出现,既是西汉中晚期祥瑞、升仙思想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车马赏赐附属物的羱羊纹马珂,出现在南方汉文化区和北方匈奴文化区,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见证。总的来看,汉代羱羊纹马珂的纹饰来源、器物流通都与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乃翥 《丝绸之路》2012,(22):53-56
王玄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他曾四次出使印度,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运用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对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的经历及在印度的活动情况作了系统梳理,以此来印证王玄策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甘肃文化交流代表团和中国甘肃丝绸之路艺术团,应日本大分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以甘肃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身份率团,于2003年11月4日赴大分县举行“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周”活动和参加大分县“一村一品”交流大会。  相似文献   

20.
马文宽 《收藏家》2002,(5):58-63
从7世纪以来,在亚洲的东西两方形成了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长安(及洛阳)、巴格达(及萨马拉)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故双方的文化交流代表了其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体。这在双方生产的陶、瓷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唐代以来中国瓷器对伊斯兰陶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欧美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果的研究,故不赘述。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伊斯兰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