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16,(4)
正鱼是一个吉祥且生动的素材,特别是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民间取之谐音有"年年有余"、"游刃有余"之吉意,以象征财富和幸福。因此,鱼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玉雕大师手中不可缺少的素材之一。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的高峰时期,此时期出土的鱼形玉器不仅数量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各异。这里选介了19件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鱼形玉璜和玉佩,以供读者品鉴。1.青玉鱼形璜(图1)长7.1、宽2、厚0.4厘米。青玉,浅冰青色,个别部位受沁呈灰色。玉质  相似文献   

2.
齐玫 《收藏家》2009,(5):51-56
“盛世藏玉,乱世存金”,盛世人们对玉的尊崇、欣赏、渴求,使玉器在清乾隆时期长足发展,乾隆玉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进程中最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为主体的中国古典玉器,在东汉末年基本上结束了,此后的中国玉器逐渐进入以装饰用玉和观赏用玉为主体的新的发展时期。探讨汉代礼仪用玉的渊源及其演变过程,对了解中国古典玉器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所论的礼仪用玉,包括古代贵族阶层祭祀、朝聘以及其他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礼玉”(或称“祭玉”)、“瑞玉”及仪仗用玉等。 一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藏品市场出现一种铜质鱼形器物。据说,这种鱼形器物最初是在清朝晚期被发现的。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出土器物中也有发现。这种鱼形器物通常被认定为“铜鱼”。“铜鱼”虽然出现多次,但人们对其真实用途,各抒己见,原因是对“铜鱼”特性还不够了解,对它与货币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笔者对其颇感兴趣,通过有关近代出土考古资料,就实物的形态追根溯源,提出以下几点拙见,以取共识。  相似文献   

5.
<正>鱼形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一大门类。鱼形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均有制作,虽然形制无多变化,但各时期的鱼形玉器用途和寓意不同,尤其西周时期的鱼形玉器与后代鱼形玉器的功用有很多差异。山西境内西周墓葬中鱼形玉器的大量出  相似文献   

6.
1923年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匕铭文。新释“贻”,训“赠送”。新释“(虫虫)”,读“昆尸”。以李峪村另一件铜匕勺部、柄部交界之处的鱼形图案,印证此鱼颠匕铭文“述玉鱼颠”。新释“■”,训“复”。疏理“昆尸”诸多异称之间的音变关系,揭示其与鱼颠匕铭文的内在联系。援引“匈奴相邦”玺,推测鱼颠匕是代王赠送给匈奴的礼品。  相似文献   

7.
以虎为母题的玉器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一定的数量,本文对这类玉器做了梳理,将其分为虎面形或虎面纹玉器、片雕玉虎、圆雕玉虎和虎纹玉器等四类,分别就其造型工艺、纹饰特点、时代风格和文化含义做了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对宋代玉鱼的研究,目前尚无专门论述。过去学界曾认为“玉雕鳜鱼作品流行于元代。在造型和纹饰特点上也已约定俗成,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其实这一模式的萌芽始自宋,从现有资料看,宋代的鱼形较杂,尚未形成倾向性品类,而其中就有形似鳜鱼的作品”(《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第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宋代鱼形以鳜鱼为主则是本文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燕萍 《收藏家》2015,(4):70-74
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就玉器纹饰所表现出的内涵来说,良渚文化明显要比红山文化更为复杂,大概这与当时人群聚居的密度以及气候环境对生存的普遍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同时,玉器质地的硬度对纹饰设计也存在着决定性的影响,良渚文化玉器的用玉除了筒状箍形器的质地硬度较高以外,多是质地偏软的地方杂玉,易于雕刻,  相似文献   

10.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馆内收藏的清代玉器,以陈设、生活和装饰用玉为主。各种玉器玉质优良,雕琢细腻,造型丰富,力求雅致,纹饰题材富有吉祥喜庆之意。充分体现了运河为沿岸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梁冠男 《收藏家》2008,(9):56-58
中国的玉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开始,玉器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灵祥瑞之物,它作为人们与神灵沟通的神物,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江流域的史前玉器精巧秀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含义,其精良的制玉工艺、神秘奇异的纹饰、浓郁的宗教气息如同一个个灵动的音符点缀于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中。  相似文献   

12.
玉币考     
<正>自新石器时期始,玉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直至今日,人们对于玉的关注只增不减。学界对于玉的研究层出不穷,针对不同时代各种类型玉器的形制、纹饰、用途以及背后的精神文化含义等众多方面,学者们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已有的材料与研究出发,我们也可以看到已有学者关注到玉器的经济功能甚至玉的货币功能。  相似文献   

13.
蔡憬萱 《收藏家》2023,(2):21-28
中国的仿古玉器,始创于宋代。到了清代,仿古类玉器较前代更加成熟,乾隆朝仿古玉更是精品迭出。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清宫玉器,其中仿古玉器百余件,主要为清仿商周至汉代古玉,也收藏有少量仿新石器时代和其他朝代玉器,还有一些仿青铜器类玉器。从纹饰上来看,仿古玉器纹饰繁复精美,有仿生类具象纹饰,也有抽象纹饰。这些器物无论是从造型还是纹饰上看,与前朝古器既有相同,又有所变化,说明了清人追寻古风古韵,同时又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4.
鱼形饰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一个重要门类,但史前鱼形饰出土很少。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发现了一件红山文化鱼形饰,然而其材质的观点多样且缺乏科学数据的佐证。借助拉曼光谱和X-荧光光谱等便携式仪器对该件鱼形饰进行了无损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该件器物系萤石材质。由于这是北方地区唯一一件经科学检测的史前萤石质玉器,进一步结合南方地区出土的史前萤石质玉器,对材质、造型、加工工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玉发展的历程中,史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了几千年来中国古玉与人们思想意识相结合的历史,也就是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从自然美过渡到寓意美的阶段.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史前古玉在同一时期有其发展的统一性,以及不同时期上发展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在同一时期,虽然非理性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玉器里所积淀的社会观念和意识即理性的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据此,史前玉器寓意性功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史前玉器寓意性功能发展的滥觞期、玉神灵崇拜寓意性功能阶段、玉“神人”崇拜寓意美阶段.  相似文献   

16.
袁伟 《收藏家》2006,(4):37-41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封建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经历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过程,诸侯称霸、列国争雄。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东周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春秋时期玉器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春秋早期玉器仍延续西周晚期的制玉风格,器型、纹饰、雕琢工艺等方面均与西周晚期玉器无明显差异;春秋中期玉器从目前出土情况来看,多用于祭祀,这一点从出土器物上多涂有朱砂,也能说明此期玉器主要为祭祀性质的礼器;到了春秋晚期有了明显变化,主要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玉器制作工艺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永明 《江汉考古》2003,8(1):72-74,39
战国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本文在玉器制作工艺方面作一些探讨。初步总结了以下工艺特点:多种工艺综合使用,镂空工艺尤其得到广泛应用,金银器工艺与玉器工艺结合的相当完美,玉器纹饰种类繁多,逐渐以谷纹为主体。并且探讨了铁质工具应用于玉器制造的可能性。对于缺乏治玉工具的发现的原因也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赵雁平 《收藏家》2006,(8):10-16
中国玉器的发展历程,萌芽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孕育、成长、嬗变、发展、繁荣、兴盛六个历史时期,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商代,有属于生产工具、礼器和装饰玉器,如玉刀、玉斧、玉铲、玉璧、玉璜、玉琮、玉圭、玉璋、玉瑗以及单体动物的玉鱼、玉鸟、玉兽。商代礼玉是新石器时代玉礼器的传承和延续,它具有代表神灵的功用。工具类玉器大多并非实用,仅作象征之物。常见纹饰有饕餮纹、斜方格纹、弦纹、云雷纹。到了西周,大…  相似文献   

19.
韩建武 《收藏家》2014,(7):47-52
春秋时期,周礼已逐渐失去对人们的束缚,礼玉减少,装饰玉大增,纹饰细密繁缛,由简向繁演变,多以浅浮雕技法装饰,采用隐起镂空阴线、单线或双面的雕琢手法,讲究对称平衡。战国玉器更加多样,造型生动活泼,各种S形龙凤玉佩大量出现,线条生动,装饰华美,表现出勃勃生机,所作玉器无论是纹饰线条还是轮廓造型皆刚劲利落,边角线规矩见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0.
闪淑华 《收藏家》2004,(11):27-27
国人尚玉之风沿袭八千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笔者也尚“玉”,欣闻此次翰海十周年秋拍玉器专场,将有一件完整的西汉玉覆面参拍,便借职业便利,先睹为快了。此面饰系采用优质新疆和阗青玉所制,由六件不同形状的玉片组成,总高20.6、宽7.9、厚约0.5厘米。面饰的上、中、下各部位均由二块同等器形和纹饰的玉片组成,对合为额头、面颊、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