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历史教科书》与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2001年4月3日由日本部科学省审定“合格”获得通过的《新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宣扬错误史观、掩饰日本国家侵略罪恶。进而反映战后日本国家错误历史认识的表述和企图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并试图对日本国家错误的历史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章认为:战后日本社会对其侵略历史的错误认识,是有着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国际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是与战后几次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不久之后其对日政策的改变以及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和固化、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清算不彻底、战后日本国家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重建过程中对各种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战后日本国内经济的恢复及其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近期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思潮的盛行及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和政治局面的动荡,以及亚洲邻国对日本这种趋势发生发展的相对无力的应对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和世界人士书》广播讲话,该讲话的主旨长期以来被广泛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并被视为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方针。更有不少人把战后中国宽大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不参加占领日本本土、放弃对日战争索赔要求以及日本天皇制得以保留等都归于“以德报怨”政策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所得结论是:宽大并迅速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虽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以待人的民族品格,但它与蒋介石反共的战略以及美国根除日本在华影响的既定政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问题,蒋介石的态度仅仅是“要日本人民自己决定”,更为重要的是,天皇制的最后命运完全是美国占领当局决定的,与蒋的态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中国放弃占领日本本土,这主要是蒋介石出于战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现实考虑所做的决定;至于战争赔偿问题,从积极争取到最后的被迫放弃,是既受制于美国政策又无奈地屈于日本压力的结果,很难说是“以德报怨”。总之,将“以德报怨”视为指导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理念并无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2005年是战后日本60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回顾60年来日本所走过的道路,探索战后日本民族的重振与得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在中日高层互访已中断数年,政府间对话举步维艰的形势下,民间的交往和学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正是本着此种思考和宗旨,9月19日-22日,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京瓷公司的后援下,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成功举办了“战后日本6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8.
冷战初期,为了填补战后日本的"精神真空",将日本控制在美国的遏制战略轨道上,美国发起了针对日本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战。美国国务院和美国新闻署等官方机构在加大对日文化与宣传活动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利用洛克菲勒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对日本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渗透。美国对日本知识分子的心理战在促进日本对美国的了解和认识、培养日本人的亲美倾向方面取得了成功。然而,美国政府企图在短时间内削弱甚至清除马克思主义对日本知识分子影响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9.
1945年7月26日,由中、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宣言》中规定,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日本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惩办战争罪犯,永远铲除军国主义势力。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终战诏书”,无条件投降。由中、苏、美、英国等11个国家组成的盟国远东委员会,决定战后对日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德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的不同态度,主要表现在对战争性质和侵略罪行的认识、历史教育、战后赔偿等问题上。如果包括部分政要在内的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战争翻案的行径得不到遏制,那么中日两国重新走向交恶亦绝非惊世之语。中日两国历史悲剧能否重演,将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1、日本政要能否正视侵略历史,真正反省战争罪行;2、日本国民能否全部走向觉醒,不再盲从日益抬头的右翼势力;3、中国本身能否迅速走向崛起,并与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军国主义的行径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作者最后还就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具体思考。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日本亚细亚大学任教期间,通过资料查询和走访调查,发现了被我国中日关系史及留学日本史研究界忽视了的有关日本战后首批正式招收中国留日学生的史料。史料证明,战后第一批留学日本的是中国香港地区的学生,这既是中日两国在战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也为战后日本亚细亚大学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2.
观察中日甲午战争,双方胜败的一个侧面,便是对这场战争的历史研究。日本是官方修史,档案公开;中国则无官方修史,档案不公开且保存不善,只能依靠极少数当事者的私人回忆录。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日)大谷敏夫近年来,明清史研究者提出了不受以往成说约束的新问题,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一就是岸本美绪发表的一系列研究。岸本于前年发表了《道德经济论和中国社会研究》(《思想》七九二),针对日本战后所提出的共同...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日本侵华和太平洋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年代的苏中关系,我作为中国发生的许多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现发表自己的回忆和思考。苏中互不侵犯条约首先,我想谈谈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前后以及中国国内爆发武装斗争前后苏中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苏联政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右翼势力研究拟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活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本文是关于右翼势力研究的课题意向。其主旨在于研究日本右翼势力的社会历史渊源 ;法西斯右派势力在历史上与日本国家军国主义化和侵略战争的关系及其与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承传关系。课题重点是通过对右翼势力历史及其主要活动系统的理论分析 ,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战争翻案 ,企图使日本背离战后和平发展道路给日本与亚洲国家关系和国际和平发展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日本"战后体制"包括内外两层,内层是以战后日本宪法为依据构建起来的和平体制与民主体制;外层是以《旧金山对日和约》为核心构筑的亚太地区国际体制。一方面,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将日本"战后体制"纳入战后美国的"主权"体制之中;另一方面,为阻遏共产主义发展,美国鼓励日本重整军备,使日本"战后体制"成为其冷战体制的重要构件。日本出于维护"国体"、恢复国内经济、遏制共产主义蔓延、回归国际社会、逃避战争责任等考虑,或主动或被动地配合了"战后体制"的构建。日本"战后体制"保障了战后初期日本的和平发展道路,但其冷战功能则造成了亚洲的分裂,并阻碍着日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成为当今亚洲新秩序的结构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日本侵华的历史文化渊源由来已久,发生在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改变了战后国际战略格局。深入思考钓鱼岛主权问题争议,积极探求解决方案,有利于深化对历史分歧的认识,有利于廓清历史是非,也有利于中日邦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新闻     
《神州》2005,(9)
日本回避“侵略行为”8月2日,日本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战后60周年决议”。该决议对历史认识的表述中说:“我国过去一个时期的行为给以亚洲为首的其他国家国民带来极大的苦难,我们对此深刻反省,再次对所有的牺牲者致以追悼之诚意。”此项决议与十年前“战后50周年决议”相比,明显去掉了“殖民地统治”、“侵略行为”等字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日本非但没有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认真汲取历史教训,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反而竭力否认、淡化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开历史的倒车。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反法西斯盟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司法等进行了改革。史称此次改革为战后改革。对这次改革,日本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五十年代,日本史学界一般地否定或者低估战后改革的历史意义,侧重于揭露改革的局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国宪法自1946年11月3日公布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这期间,日本在和平宪法下,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由战败到复兴、重新崛起。现在,日本正以经济大国为依托,积极向政治大国迈进,成为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这部新宪法自诞生以来,日本国内各种势力围绕它的斗争,特别是关于“放弃战争”的第九条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且异常激烈。可以说,宪法第九条的历史,就是战后日本的政治史,宪法第九条是战后日本宪法的最大争论点,也是日本国宪法的最大特色。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