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日本对靺鞨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史料中的"靺鞨(国)",是指东北欧亚大陆地区靠近日本海的靺鞨部或库页岛附近早与日本有过交流的靺鞨部族的居住地区.日本雅乐中的"新靺鞨"是靺鞨部族传统的舞蹈,后来由靺鞨人通过某种渠道带到日本,被赋予"新靺鞨"之名.靺鞨,在古代日本被赋予的意义为日本北边的一个蕃邦.  相似文献   

2.
参与渤海建国的集团主要有白山靺鞨人、粟末靺鞨人、高句丽遗民.建国后经过大祚荣的开国时期、大武艺的对外扩张、大钦茂的文治和大仁秀的中兴,渤海成为多种族的国家.在渤海社会中起统治地位的种族是靺鞨族,被统治阶层也是以靺鞨族为主,靺鞨是渤海国的主体民族.在渤海国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所谓的"渤海族",既然没有形成"渤海族",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不可能是"渤海族".  相似文献   

3.
赵海萍 《四川文物》2005,(4):84-86,88
本文对1938年5月在四川绵竹城西外出土的《宋故朝请郎守殿事丞骑都尉赐绯鱼袋张公墓志铭》的来历、作者、内容提出质疑,认为此碑不一定是宋碑,所栽绵竹张氏历史不可全信。  相似文献   

4.
我国唐代时册封了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和强大被誉为"海东盛国"。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占着重要的篇章。关于渤海国的民族构成是复杂多样的,关于其主体民族的构成中外学者一直存在着争议,但通过多方面资料考察和考古勘探,其主体民族应是靺鞨无疑,确切的说应是粟末靺鞨。除其主体民族之外渤海国的民族成分构成还有其他的靺鞨部落以及其他民族成员。其民族构成绝不是单一的民族成分。  相似文献   

5.
黑水靺鞨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水靺鞨为靺鞨族七大部之一,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居于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分成十六个部落。自隋初至唐开元年间,是靺鞨民族发展史上分化、瓦解比较激烈的时期。比较而言,在靺鞨诸部中黑水靺鞨的力量比较强大。同粟末靺鞨一样,黑水与中央王朝的交往也十分密切。研究黑水靺鞨,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靺鞨民族的发展演变史;同时,亦是东北民族史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论隋唐营州的靺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时期先后有数批靺鞨人流入营州地区,包括隋初内迁的突地稽部粟末靺鞨人,唐初入附的粟末靺鞨乌素固部落,以及唐伐高句丽过程中内附的粟末、白山等部靺鞨人.万岁通天年间营州靺鞨人东走建立渤海国之前,营州地区当有十万以上的靺鞨人.其中除了少部分,也印两唐书<地理志>记载的三个靺鞨羁縻州之人以外,绝大部分东归,成为渤海建国的核心力量.至于这部分靺鞨人没有被两唐书<地理志>记载,是后者修纂过程中受材料局限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渤海建国集团主要由高丽别种或附高丽者、靺鞨酋或靺鞨反人、高丽余烬或高丽之众的三大集团组成。这3个集团成为渤海建国集团的核心。渤海建国之初的国号是震国,并非靺鞨国,靺鞨之名是周边国家对渤海国的他称。渤海国独立制定年号从第二代王大武艺开始,所谓大祚荣的天统年号是后代人编造的。  相似文献   

8.
挹娄、靺鞨的关系,一直被学界讨论,但是文献史籍记载简略,很多地方互相矛盾、说法不一,使廓清这一问题的过程产生了很多麻烦,甚至只凭史料方面的努力,无法明确这一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利用考古学材料结合文献史籍的记载和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挹娄、靺鞨文化分布区内的考古学遗存作了梳理,阐述了对文献所称挹娄、靺鞨的理解,进而对二者间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在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出土,揭开了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端绪。三百六十多年来,围绕《景教碑)的历史,碑文的翻译及解释,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学者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发表  相似文献   

10.
“靺鞨”是文献记载中南北朝末到五代时期肃慎系民族的名称。但在众多记述族的史籍中 ,却从未记载这一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因此给后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前人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将通过对文献记载的重新梳理 ,结合语言学知识 ,对名称的由来及含义作出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19年在中朝两国历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代。以五四爱国运动为标志,中国人民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序幕;以三一反日起义为起点,朝鲜人民进入了争取独立复国运动的新阶段。 日本灭亡朝鲜之后,不堪忍受暴日虐待的三韩亡族大批越界  相似文献   

12.
由于缺乏考古资料的支撑,以往学术界对隋唐五代时期黑水靺鞨分布地域的研究,一直处于模模糊糊、若明若暗的状态。本文在充分利用中俄两国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梳理了相关文献古籍的记载,并以此为据和充分借鉴了前苏联、俄罗斯和国内学者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初步推定西迄今俄罗斯境内的布拉格维申斯克到我国境内的黑河、逊克、嘉荫的黑龙江沿江一带以及小兴安岭东麓的鹤岗市至汤旺河流域之间、东到哈巴罗夫斯克之间的今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流域地带,就是黑水靺鞨的传统分布区域。同时推论鹤岗市所属萝北县的江岸古城极有可能是唐代黑水州都督府治所的旧址。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徐州出土一块晋碑,本文对以往的考释文章从碑文的断句、释文与碑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了新认识,认为该碑并非建筑记事碑,而应是墓志铭。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作为北线节点省份,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大量方志文献记载了吉林省与俄、日、朝、韩、蒙古等国自古以来延续至今的经济、文化交流互通,对吉林省"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与突破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牡丹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民族的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及古代民族遗迹包括镜泊湖畔的莺歌岭文化、牡丹江中游的宁安石灰场遗址、海林振兴遗址及下游的依兰倭肯哈达洞穴遗址等肃慎族遗存;东兴文化、河口文化、东康类型等早期铁器时代的挹娄族遗存;海林河口四期与振兴四期、海林渡口二期等勿吉族遗存,其晚期业已属于靺鞨族.渤海国的建立并定都上京城龙泉府开创了牡丹江流域辉煌的都市文明,推进了牡丹江流域的城镇化进程,并对周边地区形成强烈的辐射效应,成为牡丹江流域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高句丽好太王碑立碑于晋义熙十年(公元4 14年) ,其碑文是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古代史和东北亚古代史的重要史料。多年来,有关此碑的研究一直是东北亚地区中、日、韩、朝各国古代史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笔者最近在北京新发现了一种好太王碑早期墨本,经初步研究,确认此本即是1884年苏州文人李鸿裔赠给清光绪朝工部尚书潘祖荫的早期摹拓本。该本是目前已知有年次记录的最早的好太王碑墨本。该本上所附四份题跋还为今天的好太王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17.
粟末靺鞨民族政权的作用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粟末靺鞨民族为主体的渤海人建立了渤海国,其对中华民族政权起到颇多的作用与贡献。它的建立,扩大了中国的版图,渤海人吸收、推广和普及了中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自愿华夏化的渤海人最后融入了中华大家庭之中。  相似文献   

18.
日本山口大学铃木满男教授发起、建议中日学者合作“越系文化的比较民俗学调查研究”.项目,拟调查福建、长江中下游、台湾和日本、朝鲜的越系文化民俗,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地,这个项目的调查研究将探讨中、日、朝的文化民俗渊源关系、对研究他们的历史与现状,对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相处,有着重大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福建地区是这个调查研究项目的第一站,从考古和文献记载,福建从旧石器时代后期以来,已有古人类的踪迹和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秦汉以来,福建又是闽越族的活动地区,作为古越族一部分的闽越,正如“百越”包括有众多族团一样。必然也包括有若干族  相似文献   

19.
唐代黑水靺鞨地区思慕、郡利、窟说、莫曳皆四部的地理位置问题,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争议,与其中窟说、莫曳皆两部地望密切相关的"流鬼国"的自身定位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本文在商榷地吸收学界先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动态地再度关注这些问题,并蠡测提出一些自己的新看法,以期在该问题的研究中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2014年5月5日,黑龙江省宁安市建设村出土一块刻有女真文的石质残碑。在此就残碑出土具体情况、地理环境、碑文及其内容等进行了初步阐释,希望以此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对该残碑作进一步研究,还原该碑所反映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