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人获得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力,自此后,法国传教士于同治末年来到黑龙江呼兰地区传教,曾酿成多起影响重大的"呼兰教案"。光绪八年呼兰教案起因主要是由于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侵犯到当地旗民利益,偏袒保护教民,造成旗民和传教士、教民间的对立,酿成"盗卖土地致使传教士杀人案",此案严重损害当地旗民利益,对当地旗民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笔者所述蒙地开发的范围,只限于嫩江下游的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后旗的王公领地。清初,三旗隶属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三蒙旗位于哲蒙东部,总面积约二十八万七千平方里。由于嫩江、松花江纵贯三旗,因  相似文献   

3.
胡哲  王兴振 《清史研究》2023,(4):124-134
清前期,达里诺尔水域渔产曾被清廷开发,以赈济被灾的直隶以北锡林郭勒、昭乌达等部蒙旗。赈灾重建后,蒙旗回归游牧,放弃渔捕,造成蒙旗水域的渔捕真空,吸引口内民人聚集渔捕。对此,蒙旗扎萨克最初有条件地默许,后因情势变化转而反对,并引起清廷的介入。雍正朝最初采取教化、驱逐的处理方式,后采纳直隶总督的提议颁行禁令,辅以执行方案。在蒙旗与民人渔捕的长期纠纷中,清廷与直隶地方持续修正渔禁,终在乾隆朝确立了跨地域、体系化的渔禁方案,以规范直隶北部及沿边蒙旗地方秩序。  相似文献   

4.
陕绥划界是民国初年西北地区省界调整中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上自北京政府、陕绥各级地方政府,下到争议区的伊克昭盟王公、士绅民众,分别从国家政令统一、边疆安全、争议区经济利益归属、基层社会事务决策权归属等角度,围绕蒙陕边界地区的划界问题展开利益诉求。蒙陕边界地带士绅民众在清末督办蒙旗垦务大臣贻谷整理垦务时期认购土地,拥有了争议区土地的所有权,其是否会因为政权更迭而发生改变,遂成为陕绥划界纠纷的核心问题。在近八年的纠纷过程中,北京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陕、绥双方)、地方各系势力与两级政府之间展开利益角逐。最终,北京政府让步于既成事实的陕西一方,即移民不可能退回去的事实。而陕北沿边地方政府和士绅利用自身的威望和号召力,对争议区内民众进行宣传和引导,组建利益共同体,维护地方社会事务话语权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又是汉传和藏传佛教并居之道场.从元代到今,历世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领袖(达赖、班禅、章嘉等活佛),都曾到这里修行朝礼,有的圆寂还安葬在五台山.章嘉呼图克图历世活佛在五台山的有关活动和驻锡对沟通满、蒙、汉之间民族文化交流,维护藏蒙少数民族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起到积极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各种散见档案资料讨论清代内蒙古的蒙旗在财政上的特点,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1.中央严格监管下的自收自支型.特指归化城土默特二旗.2.中央拨款型.察哈尔八旗是这种类型的代表.3.收支独立、中央补贴型.各札萨克旗都属于此种类型.清代各蒙旗的财政类型、特点,与其政治地位、制度类型及清朝在蒙地实施的内外政策息息相关,也体现着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在侗乡这块古朴而秀丽的土地上,不仅有优美动听、沁人肺腑的侗族民歌,还有形式独特、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朗诵词。它与侗族民歌交相辉映,给侗胞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增添了宝贵的一页。侗族朗诵词首元要推古老的“款词”。它是伴随着侗乡特有的民众自治组织——“款”而产生的。在古代,侗族人民为了团结群众,维护社会治安,抵御外来侵略,自动地组织起来,这种自发的群众组织,称为“款”。有以一村一寨为单位的小款,也有联村联寨之大款。“款”有民众公推的“款首”,有负责具体事务的“款脚”。款组织对外负责组织群众,抵御外侮,对内负责管理民众,制定和执行乡规民约。为了维护侗民利益,由款首组织群众  相似文献   

8.
黄河河套万家沟小流域的变迁史呈现了水利秩序构建与蒙旗社会演变之间的关系.清代以来,在"走西口"的历史进程中,河套地区逐渐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农田水利渐次开发,定居村落大量形成.在共同的地域空间中,围绕着万家沟清洪水的开发和利用,蒙汉民众交往愈加频繁.地方社会自发地形成了以"村落"为中心的用水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汗国时期的卫拉特蒙古诸部联姻是卫拉特历史和诸部关系史上重要一章,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利用汉、蒙、藏文资料,特别是我国尚未翻译出版的俄文档案资料,通过梳理联姻史实,归纳联姻特点,进而指出诸部联姻在加强土尔扈特和祖国联系及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具有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力 《文献》2003,(1):160-177
十年前,笔者曾撰<〈红楼梦〉东观阁本小议>①,对<红楼梦>东观阁本作了初步的探讨.斯时僻处蜀中,所见甚寡,对有些问题尚存疑惑.去岁卜居日下,得窥天禄,更蒙友朋之助,稍益见闻,因不揣浅陋,再考如次.  相似文献   

11.
依法代表和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国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关心海外侨胞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是侨联人民团体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侨联人民团体始终把关心侨胞、维护侨益放在工作的首位,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以推进侨联事业的不断发展。本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侨联人民团体关心侨胞、维护侨益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探讨新世纪侨联开展维护侨益工作的思路与途径,以抛砖引玉,与侨联工作者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察政治与血缘以及国家与宗族的关系,从宗族的视角将中国古代分为氏族社会、贵族社会、豪族社会、宗族社会四个时期,每两个时期之间有过渡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国家维护统治所倚重的社会中坚力量不同,贵族社会和豪族社会阶段,国家中存在一个稳定的中坚力量,承担部分国家任务,降低了国家统治成本,但容易形成对君主权力的制衡;平民化宗族社会中,社会中坚力量由国家分割资源建立和维护,对君主有依附性,因此君主权力日益加强,但建立和维护社会中坚力量的成本高昂,导致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3.
延边地区为中国朝鲜族的最大聚居区,朝鲜族先民从朝鲜半岛移居该地的同时便建立了一些早期社会团体。这些社会团体标榜代表朝鲜族垦民利益,争取参与和协助当地政府有关朝鲜族垦民事务。然而,由于社会团体组织者的阶级成分复杂,政治立场模糊,不仅未能真正代表广大朝鲜族垦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团体之间为争夺垦民和扩大势力勾心斗角,结果两败俱伤,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这表明了朝鲜族早期社会团体的不成熟性和团体组织者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近代内蒙古农业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内蒙农业制度的主要类型分中蒙农业和东蒙农业两个大类。中蒙农业以麦谷种植和保墒的畦作为特色 ,而东蒙农业以高粱、玉米和垅作为特色。耕地与牲畜也固定搭配。内蒙农业基本上保持着华北农业的基本程序和结构 ,生态条件的改变只是修改了某个环节的程序 ,并无质的改变。传统的精耕细作已经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在推广过程中 ,有一种保持其原有结构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國時期蒙陝邊界帶的"賠教地"問題,始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鄂托克旗爲償付聖母聖心會(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賠款而劃出"賠教地",终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陝甘寧邊區政府將該區域收歸國有,前後歷經近半個世紀。在此期間,聖母聖心會招納民衆,興修八里河水利,從事農牧業生産,改善區域自然條件,形成畸形發展的區域經濟社會。同时,由於聖母聖心會傳教士的强勢介入,打破了蒙陝邊界帶原有的地方政府、蒙旗貴族、地方士紳和基層蒙漢民衆的四元社會結構,導致區域内社會權力結構進行重組,各階層在地方事務的話語權伴隨着土地權屬的更迭、政治局勢的变革而發生改變。  相似文献   

16.
《贵阳文史》2011,(4):117-120
按照中央、省和市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要求,贵阳市民政局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题,以开展“三创一办”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主线,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部署,认真履行民政“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保护民生”的职能作用,全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围绕党建“刨先”,  相似文献   

17.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民利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高度重视民生民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着力化解各阶层利益矛盾,引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中央顾问委员会,是由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提出并身体力行,为解决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而设立的一种过渡性的领导机构.这一历史性的创举为保持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维护党的领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8月24日,电影《驻藏大臣》在拉萨市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举行开机暨新闻发布会。电影《驻藏大臣》是一部反映清朝中央政府派军抗击外敌侵略,加强对西藏地方管辖,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历史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六世班禅的异母兄弟沙玛尔巴勾结廓尔喀入侵西藏,乾隆派福康安、和琳二人率藏、汉、满、蒙等各民族军队赴藏,联合抗击廓尔喀侵略者,巩固了驻藏大臣制度,建立了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领土主权完整。担纲影片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为例,通过描述蒙汉民族在文化风俗、社会交往、族际通婚方面的情况,分析了该旗蒙汉民族关系的现状,探讨了影响该地区蒙汉民族关系的因素。认为该地蒙汉民族在文化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差异较小,在农牧区的蒙古族和汉族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较密切,蒙汉通婚现象普遍存在。总体来看,蒙汉民族关系和谐、融洽,相互融合程度高。认为生计方式、居住格局、人口结构是影响该地蒙汉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