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族不但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酷爱戏曲的民族。满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传统戏曲形式,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仅就满族的几种传统曲艺和在京剧形成、发展过程中满族所起的作用及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过贡献和影响的满族艺术家做一简单介绍。 一 曲艺在满族是晚起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的八角鼓从形成至今还不到三百年时间。 八角鼓,是由演唱时所用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属于牌子曲(各种小曲集成的组曲)  相似文献   

2.
十、满族的传统风俗 礼仪满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满族先世古风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传统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琐、严格的礼仪。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以《格致书院课艺》为基本史料,集中阐述了作为民间知识群体的格致书院学生的西学知识结构及其对中西学关系、引进西学的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从普通民众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西学观。格致书院学生的思想虽然不似站在历史前台的“大人物”的思想能够左右国家政策,但作为一种潜在的民间思想仍具有社会感召力。  相似文献   

4.
满族作家叶广芩是满族贵族叶赫那拉氏的后代,生长于京旗望族之家,所处的生长环境和家族背景不可避免地带有满族文化特点.张爱玲是汉族人,是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的后代,生于“簪缨望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京旗满族与“簪缨望族”家族文化的对比,对两位女性作家的家族小说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满族是一个以智慧和勇敢著称于中国历史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两度问鼎中原,开拓了舆图仅次于元代但统治强度远胜于元代的广阔疆域,前后统治时间畏达三百八十多年(金代119年;清代268年)。 满族不仅以卓著的武功彪炳青史,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由于绝大多数满族已通用汉语、汉文,所以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误解:满族没有语言文字。甚至许多满族人自己都不知道本民族曾有过语言文字。实际情况是:满族不仅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拥有使用这种语言文字创作的大量的口头与书面的文化遗产。作为满族人本身以及研究满族问题的同志们,有必要了解满族的文化史,其中包括语言和文字。 满语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满族的先世就出现在汉文古籍中,当时被称作“肃慎”、“息慎”或“稷  相似文献   

6.
满族歌谣,是满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族及其先人的口头诗歌创作。它以自己丰富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满族人民中世代流传。它是满族民间话语的集中显现,由满族歌谣的流变、满族歌谣在本民族的定位两大方面,让我们走近这个民族,对其做近距离观照并与其对话。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乌勒本”在北方民族之间广为流传,是一部誉为百听不厌的满族口碑文学,深受妇孺老幼喜爱.满族说部——乌勒本,是该民族在长期特定的生产生活中所凝生的,是民族精神与性格的显现和写照.它在民族学、神话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口碑艺术、造型艺术等各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本文主要叙述了满族说部——乌勒本的性质、特点、分类及与其它满族口碑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关纪新著,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老舍与满族文化》于2008年3月出版,全书27万字,是一本旨在对老舍这位满族文学作家其作品中艺术性的民族因素做深层次挖掘的专著。该书从“京师旗族的家庭出身对老舍的人文模塑”、“20世纪满族社会变迁对老舍民族心理的制约”、“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的精神烙印”、“故土难离,相知不弃——老舍的京旗及北京情结”、“老舍赖以托足的满族文化艺术沃壤”、“满人的语言天分与老舍的烹炼琢磨”、“老舍文学艺术之中的满族文化调式”和“老舍对满族及中华文化的忧思与自省”等八个方面对老舍这位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满族作家的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且将老舍及其作品价值放在了整个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下,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他超越民族和国家超越历史的文学艺术特质。老舍作品中对满族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和开拓创新,作品包含的独特民族文化价值和多民族文化交流并存的反映等这些在过去没有深入系统探讨的问题都在本书中得以详尽阐述,是关纪新同志多年研究老舍及其作品的心血之著。《老舍与满族文化》出版@晓薇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一个颇有作为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满族以其勤奋、勇敢、开拓、包容的崇高品格和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尊严的不屈精神,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人们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对满族的认识不断升华,对满族的研究愈益重视,科学地探索满族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业已成为一门学科,即满学。满学,亦称满洲学,与蒙古学、藏学共同构成中国学(过去称汉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满学与清史密切相关,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满学又有其自身学科固有的特征。满学主要研究满族的历史和文化,现实与未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民族、宗教、民俗、语言、文字、医学、民族关系等,其本身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满学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满学研究对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辽宁是满族的故乡,沈阳是清朝的发祥地。在辽沈大地居住着500多万满族同胞,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以上。辽宁省设有8个满族自治县(含两个县级市)和若干个满族乡镇,是满族聚集和活动的主要地区。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等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辽宁省...  相似文献   

10.
老舍民族心理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纪新 《满族研究》2006,1(3):94-110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其负面作用之一,是将满族与清朝廷视为一体,从而否定了满民族。满族社会变迁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老舍其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制约,它或明确或隐约地作用于作家的文学活动。他一生关注和书写着北京及各地满族同胞的命运,描写虽未标明民族身份却又明显带有满人特征的形象,来为自己的民族洗辱辩诬。老舍既非政治家亦非哲人,他很难跳出本民族正在遭难的小圈子去“放眼大局”,却选择了与本民族民众同呼吸、共进退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老舍民族心理备受折磨的,莫过于本民族被看成是个缺乏爱国精神、不乏卖国记录的民族,他用作品中的同胞形象更用自己爱国者的一贯行动,来显示本民族的爱国传统。满族文化人反感于民国时期的道德颠覆,将“洁身自好”确立为处世准则,老舍亦如此。为了让社会上重新认识满族,他在晚年创作中正大光明地状写满族。其笔下人物所述“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正是满族人带着自我临终关怀性质的“天问”。  相似文献   

11.
首先,需要说明、廓清几个问题。因为这几个问题不但是阐述满族歌舞民族特点的“前提”、“视点”,同时,其本身也都是满族歌舞的重要民族特点。 1.做为中国歌舞的一个组成部分,满族歌舞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除极个别少数民族)共同的特点——中国特点,中国风格而有别于外国歌舞。中国传统民族歌曲是以“宫、商、角、徵、羽” (1、2、3、5、6)为基础形成五声性音乐的“五声音阶体系”,而不同于外国的七声音阶、六声音阶、十二音体系等。中国传统舞蹈,重点在  相似文献   

12.
满族的枕头顶刺绣融雪满族枕头顶刺绣是满族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它的产生有着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风俗等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与满族婚俗密切相关。满族姑娘结婚时,非常重视由新娘亲手绣制的“嫁妆”,“嫁妆”要布置在洞房...  相似文献   

13.
涵化是人类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在清代满汉民族由于广泛的文化接触而产生的涵化现象中,满族的民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也使汉族文化受到深刻影响.清代满族对汉文化的学习接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显现出历史的进步性,此举也助推了汉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涵化的作用,满族的一些传统特征和文化创造在文化交融中,也不再作为满族的显性文化而存在,而是融汇在汉族和中华文化中隐性发挥作用,成为民族间共享的文化.清代满族所经历的文化进程和涵化特点,其中显现出了民族群体在文化影响和文化变迁中的某些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14.
新宾上夹河镇腰站村清皇室后裔调查纪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大学国家“211”工程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课题,对新宾满族自治县中的腰站村这一清皇室后裔聚居村进行了历时一个月的民族调查。通过这次调查,对该村的满族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通过民蕨学的调查方法,对该村满族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意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对该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当地村干部达成共识,使这次调查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聆汇 《满族研究》2017,(4):112-119
顾春是晚清满族贵族家庭出身的女作家,她的诗词创作在满族文学史上取得了杰出成就。顾春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日渐开化,追求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在部分知识女性中觉醒,顾春作为清朝转折时期的一位传统知识女性,在这方面也有表现。她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家庭婚姻观念、才德观念、社会观念等,都表现了满族女性特有的时代女性意识,也因此具有了进步性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中华的统治者,在潜意识下,更注重追求清统治下各少数民族对其“中国”正统身份的认同,并竭力消除“夷夏”差别。因此在康乾盛世时代,清廷更注重“中国”作为统一国家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天下”中心身份的认定。其中清廷对蒙古各部司法治理的加强就是其加强从传统“中华”到“中国”身份转化的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不仅巩固了相对统一的中国疆域,而且促进了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和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魏军 《满族研究》2006,(1):98-98
张佳生先生主编的《中国满族通论》最近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满族历史与化研究的综合性作,它以史料为基、以民族化为本,以满族的发展为研究核心,开创性地选取“跨民族”的学术视角,将“族别化”置身于“多元化”的范畴内,从整体上审视满族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分别对满族政治、经济、军事、学、艺术、民族、宗教、民俗、语言、字、医学、民族交往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述;  相似文献   

18.
旗袍是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它从满族的袍服,发展变迁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集中了东方的美与神韵,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本文沿着历时性脉络考察旗袍的产生及其历史变迁,从中总结旗袍本身所表现出的中华审美意识的时代变迁,同时兼顾日本传统服装中所体现的本民族审美情趣的变化,以期说明任何民族的传统服饰与各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意识的紧密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民族发展和社会现代文明的冲击,滋养传统民俗文化的乡土也在不断消失,那些土生土长、饱含民族情感的民间民俗和传统文化形式正在悄悄的淡落下去.本文通过对宁夏满族民间艺人纳幸元先生对满族谚语说唱形式采访实录,透视并赏析宁夏满族谚语中的民俗文化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给研究满族谚语的专家们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满洲八旗与汉军八旗成员二者都是满族民族共同体中的构成部分,他们的民俗文化所体现的是统称的满族民俗文化.然而,由于满族民族共同体在形成之时.这两部分成员确各自带着自身的传统民族文化加入到民族共同体之中的.满洲八旗成员所带来的是由其先世女真人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汉军八旗成员带来的则是汉民族的民族文化.体现在二者之间的民俗文化,在相互交融中,产生了变化.但是,在对两种民俗文化的纵深研究中,从中不难发现,此间均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可以追溯出他们原来的民族属性.据此,在研究满族不同成员的民俗礼仪时,不应一概而论.应依据不同成员的身份,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