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朵琴 《丝绸之路》2014,(22):57-58
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从语言美、音韵美和意象美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认为好的诗词翻译应当翻译出古诗词的意境。对于如何才能翻译出古诗词的意境,笔者认为必须要了解原诗词的风格特点以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
王巨臣 《神州》2013,(5):57-57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是提高诏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张佩华 《攀登》2003,22(4):96-98
“形象”、“意象”及“原型意象”,是古典诗歌理论研究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区别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审美心理,也有助于我们准确表述诗歌欣赏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吴忠湘 《神州》2013,(3):125-125
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包含了先人们的美好追求和思想情操,阅读古诗词作品也能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古诗词包含的丰富人文气息和艺术价值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和提升素养,但是要把这些古诗词的潜在价值要被我们所用,只有通过鉴赏才能实现,因此,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高中生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涵博 《沧桑》2010,(2):231-232
中国几千年的菊文化使"菊花"成为古代诗词作家屡用不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意象。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民俗心理特点使两宋王朝成为咏菊文学的骄傲时期,宋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其间的翡翠明珠。  相似文献   

6.
中国几千年的菊文化使"菊花"成为古代诗词作家屡用不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意象。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民俗心理特点使两宋王朝成为咏菊文学的骄傲时期,宋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其间的翡翠明珠。  相似文献   

7.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心性保留或舍弃不同的文化元素,建构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意象。而想象主体隐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复活,是壮族诗性传统得以延续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8.
“玉门关”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花园中一丛繁花似锦的花田,它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均和民族文化心理相互映照,折射出国人特定时代的心声。丝路文化中“玉门关”意象的嬗变,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9.
马慧珍 《攀登》2008,27(3):109-111
诗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审美概念,也是诗歌意境、情思、风格的依托。意象表现为诗歌作者借助客观外物表现主观思想情感、表现对人生主体的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具体现象。诗歌中的形象表征常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相互联系。把握了诗歌意象,就理解了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这有助于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艺术的眼睛 ,是艺术家向世界发言的话筒。因此 ,体味作品的意象世界几乎成了我们走近艺术、走进艺术家心灵的惟一途径。当代著名人物画家赵根成在近2 0年的创作实践中 ,从工笔到写意 ,构建了深沉博大的意象世界 ,完成了从绘画技法到审美境界的提升。他以春花秋月入画 ,以  相似文献   

12.
韩艳 《神州》2010,(9):66-69
月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典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情兮"的诗句。几千年来,月光如水,无处不至。月亮作为古典诗词经典意象,参与构造了一个纯净美好的而又宁静深远的文学世界。可以说,月亮已不仅是一自然物象,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月给词人以灵感,给词人以创作题材和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3.
意象、意境、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三个范畴。三者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象是一个趋向于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性存在,意境更侧重于境外的虚空,境界超越了审美的范畴走向了人生、宇宙。三者又在道和气这一层次上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4.
张茹 《风景名胜》2021,(4):0379-0380
本文以审美意象的崭新视角来重新解读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文章探究了审美意象的思维过程,继而建构审美意象视角下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体系。最后以徽州传统聚落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基于建构的审美意象体系下,解读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意识构造、物象表征和意境感知三部曲。  相似文献   

15.
郭靖利 《神州》2012,(9):59-59
中国古典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内质,培育人的审美能力。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白”艺术更是有着无尽的魅力。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话、用典、列锦、互文来分析古诗词中“空白”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以传统的笔墨程式来表达山水意象,显然已经不是当下有胆魄、有思想的画家应有的艺术态度和文化担当了,因为中国画在现代文化境遇下一定要寻求自身的突破,无论是观念上还是技法的表现上,特别是面对我国不同境域山水(非传统意义上江南或北方)审美对象时,如何突破原有笔墨语言局限和惯常模式的束缚?如何在新的艺术情境下进行合理的“语言”转换时,有革新的画家更会直面历史与现实,在探索中披荆斩棘、奋然前行。而刘知白先生就是这么一位重要的画家,他晚年的破墨山水画在现当代山水画语言的开拓和图式革新等方面功不可没。而在他晚年的泼墨山水中,除了晴空下正常的山水之外,极具黔地山水特点的雨景、云景、雾景、月景等意象也尤为值得关注,本文正是结合这些意象,进一步探讨刘知白先生泼墨绘画的意象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朱小平 《沧桑》2009,(2):244-245,247
在中国文学中,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意象。尤其在民间传说中,鱼的意象频频出现。在这些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中,鱼不再是普通的水族动物,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某种拥有神异法力的宝物,有着与人类相同的性情和品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蕴的意象,它隐含着人们对丰收和富足生活的企盼,对美好婚姻爱情的向往,对力量和智慧的崇拜。它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认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开启了一道无形的门。  相似文献   

18.
段湘华 《东方收藏》2021,(4):102-104
传统文人山水画创作的文化意涵,从未曾离开湘楚意象语境,拥有丰富的潇湘美学意象,其中最典型的渔隐意象贯穿整个文人山水画创作历史,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定的美学基调,"潇湘"母题涵盖政治隐喻、文学审美需求、哲学思想表达和诗意优雅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9.
<正>被称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中国诗词大会"(以下简称"诗会"),其宗旨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大众学习古诗词,感受诗词的美感和乐趣,汲取营养,涵养心智,更从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该节目自2016年开播至今,共四季四十场,影响海内外。本文作者试图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张建忠  孙根年 《人文地理》2012,27(5):148-152
随着旅游体验方式转变,挖掘文化内涵为游客塑造高峰旅游体验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宗教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是开发的核心。但目前宗教遗产地普遍存在着遗产文化内涵展示不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未能为游客所感知。凝练遗产旅游地的文化意象,将其"活化","可视化"成为必然。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成为五台山旅游的根本,"文殊五台,智慧舞台"的文化意象成为五台山宗教遗产地的主题统领。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必须在此主题下展开和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