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皇父摄政王以疾上宾哀诏》,考证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并无叛逆之心,追罪多尔衮的案子是天大的冤案。  相似文献   

2.
吴振文 《文物天地》2023,(8):114-117
胡若思旧藏“清角”琴,曾经被认为是唐琴“清风”。经过比对研究后发现,“风”字应为“角”。“清角”琴龙池两侧满布周必大的长篇铭文,铭文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九霄环佩”琴、原宋内府藏“虞廷清韵”琴的题刻基本相同。“清角”琴的琴面与琴底漆面保存状态差异明显,这种差异有其修复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芙蓉溪畔的龙尾山又名砚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产地。由于婺源县在隋、唐以至宋代早中期都属歙州管辖,唐、宋时代又有以州名物的习惯,因此县境龙尾山所产之砚亦称歙砚。婺源人民十分重视地方文物的收藏,龙尾山一带的农家几乎每户都藏有一两方古砚。其中歙石石品陈列室所藏三砚,无论是砚石之纹理还是式样以及制作工艺都十分精彩,不失为研究宋代歙州砚史的重要资料。故撰文介绍并略作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4.
潘世杰 《收藏家》2010,(9):88-88
日前,“言恭达书法长卷收藏仪式暨作品集首发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向言恭达颁发了收藏证书。此次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书法作品是言恭达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的祝酒词为题材创作的大草长卷。  相似文献   

5.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1,(6):81-81
《砚史》又名《西园砚史》,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高凤翰所藏砚品之谱录,浓缩了高凤翰一生藏砚、制砚、铭砚的艺术成就。藏书家田涛和书法家崔士根据王相重摹之原拓本制版,合作详加笺释,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翟式耜奏疏的抄写时代进行了考证。认为此七篇奏疏为清人抄本。其抄写时间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二月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之间。  相似文献   

8.
张运  王志强 《收藏家》2013,(5):11-16
2013年3月29日,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的扇面书画专题展。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扇面中遴选了90幅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四个单元。现场还设置了“扇子简史”和“古代扇子的形制与演变”图文展板,配备有“明清扁面精品赏析”的视频演示,参观者可以凭借这些内容更加深入地品读、赏鉴明清时期的扇面艺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南明弘光政权北使议和团成员马绍愉、陈洪范致吴三桂书,考证了明清之际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及南明弘光政权贯彻执行“联清灭顺”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0.
王伟 《收藏家》2023,(8):80-85
南宋丞相游似收藏《兰亭序》拓本百本,按所得先后、天干次序从甲乙至壬癸编次,每干再从一至十编为集,共计十集。明初多为晋府所藏,后“以鼎革散布人间”。杭州孔庙碑林旧藏九江本《兰亭序》一石,梳理宋至近现代文献,通过石刻泐痕特征、《兰亭序》版本及所存印章、历次摹刻情况等分析,考证其原帖为“游相兰亭”百本之“壬之八九江本”,其《兰亭序》版本属于定武体系,由清道光七年(1827)至咸丰十年(1860)之间藏书家蒋光煦、刻工孔省吾摹刻而成。  相似文献   

11.
纪晓岚是十八世纪我国杰出的学者。卒于清嘉庆十年(1805),谥“文达”(以下称文达公)。纪文达公一生嗜砚如癖,他的堂号是阅微草堂,也有“九十九砚斋’’之称,可见其收藏之丰。在流传至今的文达公遗物中,大部分是砚。《阅微草堂砚谱》中可见到藏砚的拓片,除了乾隆帝御赐的一方之外,其余都是他自己多年收存或友人所赠。嘉庆九年(1804)五月刘墉赠砚,文达公铭记:“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  相似文献   

12.
走进福建省宁化县博物馆大厅,在众多琳琅满目的文物中,老远就可看到显目的位置上放着一方古砚,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苏东坡“德有邻堂”名砚。借问这方名砚如何“落户”在边远的宁化县城,这还得从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伊秉绶当年如何发现此砚,仿制此砚,将真砚带回了宁化老家说起。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知道,“国学”这个名词是梁启超、章太炎、邓实等人从日本引进来的。日本则是从欧洲学得“民族国家”观念之后,针对自己的情况创造这么个词。中国人把这个词引进之后就顺带把“民族国家”观念也引进来了。“民族国家’砚念中的“国家’,和中国原有的“天下’砚念中的“国家”,涵义很不一样。“民族国家”观念中的“国家”核心内容是“土地”、“人口”、“政权”三要素,“天下观念”中的“国家”,除了这些之外,涵义较为广泛,还包括:  相似文献   

14.
周竑 《文物天地》2021,(4):74-79
文房四宝中,砚因其珍贵恒久的质地和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工艺于一身的特点,受到文人、艺术家和权贵阶层的重视和喜爱,文人砚应运而生。“文人派砚雕指的是文人自己操刀雕琢砚,或由文人自己设计,别人所琢之砚”。宋朝时,“镌刻砚铭已蔚然成风,特别是名贵的石砚都要镌文”[2]。“文人题铭砚在清代发展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来源、砚的开采、材质与形制的描写和赞颂以及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诸方面。题铭的书体以行、隶、篆、楷、草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此时,文人雅士参与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风尚”[3]。  相似文献   

15.
本文据日本正仓院所藏文物及相关文献资料考证认为:日本奈良时代后期(天平宝字二年公元758年)孝谦天皇于奈良内宫举行的“初子祭”(又称初子仪式)乃中国古代“躬耕帝籍”与“躬桑亲蚕”祭祀仪式的联合搬演。它表明了中国礼制文化对日本的传承关系,同时也显示出公元6-8世纪间日本古代政治中强烈的“东方小中华”意识。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3,(6):84-84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殷埔文物里的晚商盛世”展览,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出土文物为主,集1950年以来殷墟考占发掘出土文物的精品,是高度发达的商文明的物证。  相似文献   

17.
铭文左“易”右“■”方足布,就其形制特点和出土地域来看,应为燕国货币。“易”释阳,“■”释安、当读“阳安”,地望在辽西建平一带。  相似文献   

18.
砚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要长,因此传世的古砚也多。历代文人雅士都有爱砚、咏砚、藏砚的传统,留下了无数的佳话。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中,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存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这应该算是古代中国人使用砚的开始。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调色器。这些研磨器和调色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汉代刘熙《释名》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研…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建国通宝"铜钱一枚(图1),该钱篆书对读,是钱币收藏家、钱币学家罗伯昭先生于1957年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的个人钱币收藏品之一。以"建国通宝"为钱文的钱币十分稀见,罗伯昭曾对该钱进行过考证,认为该钱是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年间(公元1101年)试铸的钱币~(1)。目前大多数钱币研究者或出版物在论述中也多引述罗伯昭观点,将"建国通宝"钱记为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年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相较而言,流传最为久远的为砚,皆因石质坚而不毁。名砚之质如玉器之温润,名砚之形乃工艺之讲求。镌刻文字于其间,则可考证其年代、使用之主人,故名砚实乃文化之载体。庐山博物馆藏珍贵藏品《传砚图》共两册,均为纸本,呈长方形,纵29.5厘米、横39.5厘米、高12厘米,总共74页,全部用毛笔以墨书写,字0.5~2厘米大小不等。上册为清陈銮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以其祖父陈正勋、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