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艾青称其为“科尔沁草原的诗人”,巴人称其为“拜伦式的诗人”。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的因素,把外在的写实与内在的抒情结合起来.常常是对情感的表达大于对时间的叙说。他的小说浪漫主义特征还表现在自我形象走进作品方面、刻画神秘气氛及传奇式浪漫英雄方面、对自然的超越现实的崇拜方面等等。他的小说在形式上追求独特性,其结构更为自由与大胆。小说语言也奔放而恣肆,这使得他的小说浪漫主义气息更加浓重。不过,端木蕻良小说的浪漫主义是以现实主义为底色的,这正是他的小说具有独特风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短篇小说中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同我国传统的说书人式的叙事方法截然不同,它是外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功经验。在“五四”前后,鲁迅从表现新的现实生活出发,汲取了这一外来的创作经验,加以消融与改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效果较好,也很有特色。可说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短篇小说创作方法的一个革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3.
萧红以她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别具一格的"萧红体",自传式叙事方法是她自觉的审美选择与追求。这种自传性的怀旧笔调以及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它们给萧红小说带来特殊的艺术效果,营造了强大的小说的情感容量。在她最具风格的小说中,都有一个作为抒情主体的自我形象存在,作为一位充满了矛盾的多重性色彩的女作家,她渴望自由却又害怕孤独,逃避孤独却又常常陷入孤独,她渴望男性的温暖、友爱、保护却又总是被他们伤害、歧视、抛弃,她一直在忍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却又无限的渴望着他们的关怀和爱护。因此她的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抒情主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位女作家丰富的情感主题。 相似文献
4.
回顾20世纪的文学史和教育史,可以发现:不少优秀的作家、诗人,包括鲁迅、茅盾、老舍、曹禺以及冰心、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等在内,都曾投身教育,恢弘文术,启迪后进,惠流遐迩;有的还涉笔教苑,留下生动精美的诗文。与这些语言艺术大家不同的是,叶圣陶在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成长期,于精研教术、诲人不倦之时,又把旺盛的创作精力投向教育领域:他把自己在这方面经过长期观察、深入了解得来的素材进行冶炼,塑造典型,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界的真实景象。这些作品对当时中小学基础教育陈旧观念和腐败现象的剖视,以及其中所反映、流露出来的作者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唤、追求、思考和忧虑,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教材。这些作品的流传也十分广泛,不少篇章从二、三十年代开始就多次选人海内外的教材,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它们启发、教育了好几代的中国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其中许多人的认识真理,追求光明,踏上进步的途程,都产生了不可泯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与《彷徨》中塑造了"五四"前后几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他用独到的眼光和视角写到了一群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三种: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药》中的夏瑜;投机取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头发的故事》和《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作者通过塑造他们的形象,写出了"五四"前后的社会现实,寄予了启蒙者对革命启蒙的厚望。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语言充满了音乐美,拟声词、叠音词的大量运用,韵律和谐的短句,质朴通俗的湘西歌谣,无不体现了这一特征,从中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音乐性语言风格的偏爱和有意追求。 相似文献
7.
《小说神髓》的发表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它不仅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学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长久以来《小说神髓》的上卷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下篇尤其是关于文体论部分的却一直很少被人关注。因此本文在细读文本基础上归纳出《小说神髓》中文体论思想的核心,并把该理论的局限性及与言文一致运动的关联一并纳入到考察视野。 相似文献
8.
周建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满族作家.他立足满乡大地,用独特的视角、灵动的笔墨观照、书写生活,着力在勾勒满乡时代嬗变中开掘民族文化,着力在融汇中外小说优长中讲好中国故事,着力在进行文本叙事实验中创新小说语言,表现了不俗的创作诉求,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明代小说选本繁多,出现了许多题材相近的系列选本,编选前代作品结集出版是明代小说发展史上小说与商业结合的独特现象。这与明代出现的复古主义思潮、明代中后期出现的李贽主“情”思想和“商人好货”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女性人物入手,对钱钟书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本文旨在从女性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和处身的社会环境着眼,将人物的思想内核展露,从而完成对这些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12.
<正>在非洲南部,全年降雨量不足60毫米,而且烈日炎炎,干旱、酷热的环境让普通的生命望而却步。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有一种植物仍顽强地生长,它们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而且附近几乎没有水分,为了生存,它们选择决绝地牺牲,果断地舍弃,这种强悍与智慧令人震撼,它就是非洲南部的箭袋树。箭袋树其实是一种树芦荟,最高能够长到20米以上,是最大的芦荟之一,因为沙漠里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已经开始步入一个辉煌的时代.它在青春期曾被人指出的一些缺点和弱点(如自以为是、神秘主义、依附史学、缺乏反省)①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在史前考古学领域,特别是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大量发掘、整理,已经使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较清楚地显现出来,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也获得了新的认识,考古学也日益得到公众更多的瞩目.笔者正是由于近年来研究史前文化艺术的需要而对考古学给以较多关注,本文在此要讨论的不是考古学的有目共睹的成绩,而是中外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在研究方向及方法论上的一种"偏失",也可以说是史前考古学所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史前考古学与诗性智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昭和22年太宰治发表的《斜阳》在描写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社会的同时,融入了《圣经》思想来歌颂女性的解放,并结合了《圣经》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将深入考察《斜阳》这部作品与《圣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太宰治对《圣经》的独特理解,以及所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不确定性”开始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对非确定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状况所做的新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对知识问题进行了更为深人的反思。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伊曼纽尔&;#183;沃勒斯坦的《知识的不确定性》(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就属于后一种类型。该书从学科组织结构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知识活动的哲学前提和知识结构社会背景的深人考察,向我们展现了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学科组织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论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构想是其民族主义臻于完善的标志。这一构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定格成型。其内涵不同于早期民族国家,对外方面要求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其实际涵义是解除列强的压迫,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方面要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通过具有民族融合性质的“同化”,将各民族合成一大中华民族。这一构想虽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范畴,但却是一种变异的形态,从理论构成、实践途径、发展前景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以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改造、充实这个资产阶级的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