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郡邺六石机"铭青铜弩机收藏于达观斋。历史上的"魏郡邺"存在于两汉及三国时的魏国。经与这几个时期有明确纪年的弩机进行比较,无论是形制还是铭文内容,邺城弩机都与东汉中晚期的弩机基本相符,故而推断其时代为东汉中晚期。从铭文来看,其并非出自中央制造工场,而是由魏郡的邺城所造,根据谁制造谁负责的原则,监作官吏是邺城县令。  相似文献   

2.
邺城考古的新收获徐光冀1983年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古工作队开始对邺城遗址进行全面的勘探发掘工作。1983年秋至1984年主要在邺北城进行工作;1985年至1986年主要在邺南城进行工作。并于1986年秋开始对...  相似文献   

3.
河北邺南城附近出土北朝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香菜营公社南部和倪辛庄公社北部是古邺城遗址所在地。古邺城包括邺北城和邺南城两个都城。邺南城是东魏北齐的国都,当时,佛教已在中国流行,北齐全国人口二千余万,僧尼就有二百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约10%,佛教泛滥的确惊人。邺南城附近近年来在农田基建中,陆续有北朝石造像出土。在这些石造像当中有东  相似文献   

4.
关于邺城古址之讨论答邹逸麟同志张之《殷都学刊》1995年第2期登载邹逸麟同志《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一文,对拙作《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历史地理》第九辑,1990年),及《邺下古渠考》之第一部分(《中原文物》1994年第1期)提出不同意见。逸麟...  相似文献   

5.
<正> 邺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芹六代国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在历史上均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邺城在我国重要古都中,具有着它自己的一些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邺城建都次数多,但时间都不长。六代中在邺城建都时间最长的是北齐,共计二十八年。最短的是冉魏,不足三年。这六代在邺城建都,前后跨越约三百七十年,但实际建都时间,总计亦不过八十多年。 这里将这六代在邺城建都的经过,连同有关史实,以及曹操都邺原因,约略述之如下:  相似文献   

6.
6世纪中期,邺城取代洛阳成为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名僧大德咸聚于邺下,各种佛学思想融会贯通,北方深厚的禅学传统得以进一步发展。邺下禅学可分为瑜伽师宗的跋陀系禅法和楞伽学派的达摩系禅法两大系统,其中跋陀系僧稠禅法独步邺下,引领北朝禅法之风。同时,以慧可为代表的达摩系早期传人长期在邺城及周边区域弘法,历尽艰辛,矢志不渝,最终奠定了后世禅宗的思想基础和谱系传承。结合文献记载和邺城周边的佛教遗迹,文章概要探讨了北朝邺下禅学的发展脉络及史迹遗存。  相似文献   

7.
唐邺县两治所考附:隋邺县两治所张之唐之邺县县治,较早见载于《元和志》,后,《旧唐书》也载,然二者并非一处。兹分别考述之。其一,《元和志》相州邺县条云:"故邺城,县东五十步。"此言元和时,邺县治位于古邺城西五十步处也。此邺县治至北宋熙宁五年废为镇,即元...  相似文献   

8.
邺城考     
一、邺城兴建历史概况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镇)有极悠久的历史。是三国时五大名都之一。前后各朝曾多次建都于此。第一次为曹魏建都(即邺北城),第二次为后赵建都(亦邺北城),第三次为前燕建都(亦邺北城),第四次为东魏建都(邺南城),第五次为北齐建都(亦邺南城)。此举其要者。因此,剖析这一古代封建城市,了解其城市规划及经  相似文献   

9.
中古时期,沟通晋阳与邺城的并邺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军事、政治事件曾在此发生.东魏北齐时,高氏执政者频繁往来于两都之间,并邺道成为维系霸府政治的交通命脉.由于北朝后期佛教造像活动的盛行及高氏皇族对佛教的推崇,大量石窟寺、摩崖造像选址于此道附近,因此并邺道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带.通过史料的串联,结合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10.
北朝晚期邺下义学繁盛,各种佛学思想在此融汇,以阿弥陀和弥勒为代表的大乘净土信仰上承洛阳北魏传统,在中原北方地区广为流传。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记载,结合邺城及周边地区与净土信仰有关的石窟、刻经、造像及题记等,探讨邺下净土信仰的传承及在佛教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朝时期邺南城布局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邺城是魏晋北朝时期的名城,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魏晋北朝时期的邺城交通便利,有七途,~([1])易守难攻,西凭太行滏口陉,南有黄河黎阳津,北拒漳河,“山川雄险,原隰平旷”。~([2])自春秋齐桓公始置,至北周大象二年毁废,邺城存在了1200多年。齐桓公始置邺城,“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  相似文献   

12.
邺城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东汉以后,成为河北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中原北方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也是十六国以来中原北方地区佛教传播、发展的初始地之一。通过梳理早期佛教史料,结合近年来邺城考古的新发现,本文对十六国至北魏时期邺下佛教史迹文物进行钩沉索隐,分析了邺城地区佛教初传阶段的师承脉络和造像传统。  相似文献   

13.
资讯·国内     
《大众考古》2023,(5):10-11
<正>河北临漳:邺城遗址邺城考古队确认邺南城206号和209号两座大型宫殿遗址分别为东魏北齐时期皇帝和皇后的寝宫,是后宫区中轴线上规模最大的两座建筑。两大殿前后排布,通过廊房连接,考古发掘显示其布局与史料记载的两殿东西对峙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一、佛教在河北的流传和发展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约在东汉末年传入河北,此后的河北一直是中国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放光般若经》在河南陈留仓垣水南寺译出后,中山遣人到仓垣写经带回,中山王和众僧出城40里前去迎经,说明这一时期佛教己受到河北统治者的相当重视,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后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君主石勒、石虎均极力推崇佛教,河北成为后赵佛教发展的中心地区.南北朝时战乱频繁,佛教成为人民逃避战争、追求和平的精神寄托,在全国得到空前的发展.北魏时有寺院3万所,僧尼200多万.河北佛寺林立,僧侣云集,信徒众多,不仅吸引了许多僧侣前来求道,而且当太武帝灭佛时,这里还成为外地僧侣的避难之地.东魏迁都邺城,洛阳诸寺的僧尼也随同迁邺.北齐仍都邺城,其时仅邺城就有大寺4000所,僧尼近8万人.文宣帝曾请高僧法常入内廷讲《涅磐》,  相似文献   

15.
建安七子之死与驴叫祭奠王迎喜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东汉建安年间文学成就最高的孔融、王粲、阮、徐干、陈琳、应、刘桢七人并举,遂有“七子”之说。后人将这七人称为“建安七子”。又因这七人生前同居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市北),也称“邺中七子”。“建安七子”中死...  相似文献   

16.
邺城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白瓷的始烧地点,2014~201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邺城地区的窑业情况进行了考古调查,共发现陶瓷窑址5处,时代自东汉晚期至北齐。值得关注的是,在邺南城的东北、城内、西南均发现了烧制铅釉瓷胎器与青瓷器的窑场,且通过对窑具的分析推测,二者采用相似的窑炉与窑具烧制,仅胎釉与烧造温度不同,由此推测中国白瓷的诞生应为二者共同发展的结果,其中铅釉瓷胎器是隋唐三彩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在邺南城宫城、内城窑址区域发现的脊饰类构件,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时代最早的火焰宝珠形琉璃脊饰构件实物,体现了北朝晚期高等级建筑的时代风貌。绿釉脊饰应用瓷土胎,是真正意义上的琉璃构件,等级寓意明显。黑釉、酱釉泥质釉陶脊饰个体较小,其应用的建筑等级应该略低。根据已发现的建筑构件的品类,邺城宫苑的屋面装饰技术高超,青掍瓦、琉璃瓦、琉璃脊饰交相辉映,从中可以领略邺城宫苑建筑屋面装饰的设计意匠。研究脊饰构件时应该考虑像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对部分邺城遗址周边东魏北齐墓志出土地点的记述不一,将志载墓主下葬地点与前人记述的出土地点相对照,可以判明墓志的出土地点,并可得出以志载墓主下葬地点推断墓志出土地点的标准:志载葬地为“邺西北X里”且X大于等于5,或有“魏之西陵”“武城之北(西北)”“漳水之阳(北)”“紫陌河之阳(北)”等语,其出土点当为河北省磁县;志载葬地有“邺西南”“野马岗”或“西门豹祠西(东)南”等语,则出土点当为河南省安阳县。  相似文献   

19.
邺下古渠考(三)张之五道万金渠万金渠见于记载者有五,今犹存三。(甲),魏武万金渠。此渠见载于《邺都故事》云:魏都邺后,起石塞堰,自安阳,南引洹水入邺,自邺入临漳,东至洹水县。当时,溉田有万金利。都邺之魏,有二,魏武帝与东魏。此处不指东魏。东魏天平间之...  相似文献   

20.
晓红 《宁夏史志》2004,(3):15-15
马汝邺,女,字书诚,回族,四川成都市人。通诗经史,工诗词,能章,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宁夏省妇女会会长。出身官宦世家,其父马溆午任清廷学部郎中时,曾奉派赴英、日两国考察教育,聘日本教师为马汝邺教授数学、音乐等课程,使她在少时就接受新式教育,成为一名新知识女性。辛亥革命后,其父在天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