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墓葬中随葬的"建筑明器",是集防御性、生产性、娱乐性、生产与生活、娱乐与防御性等为一体的建筑模型,是汉代"庄园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不论汉代墓室建筑本身,还是墓室中随葬的"建筑明器",都具有这种"庄园性"的特点,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实体。  相似文献   

2.
战国中山国建筑用陶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创造出多种建筑形式。在柱头和枋上装置斗和栱的结构,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斗栱的发展过程中,至迟在周初已有在柱上安置栌斗(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根据出土文物考查,西周时期铸的铜器"令簋"四足上方,即制出栌斗的形态。建筑中用斗出现于铜礼器的装饰或器体上,在  相似文献   

3.
泽州大阳汤帝庙位居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西街,其中的成汤殿为晋城地区元代建筑移柱造和减柱造的典型实例。本文主要介绍了大阳汤帝庙的整体布局,分析了成汤殿的建筑形制和建筑特点,对成汤殿的残损要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针对各个部位的残损,总结出修缮要点。在修缮过程中把握"原工艺、原材料"的原则,对成汤殿进行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性修缮。  相似文献   

4.
李妍 《旅游纵览》2013,(3):322+326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丰富、造型优雅,除了具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之外,其建筑形象还蕴涵着独特审美意义。避暑山庄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优秀传统,不仅汇集了中国古典园林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殿阁楼台、轩馆斋室、廊桥亭榭、寺观塔碣等,各种类型应有尽有,并且充分发挥了园林建筑造型变化多端的特点,将建筑与园林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形成了避暑山庄"依松为斋,则窍岩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南通因其在地理上处于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地带,而受多种文化共同作用,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南通地域文化。儒家文化首先反映在南通民居的"天人合一"上,主要体现在南通民居的选址对周围环境的尊重和融入,以及建筑充分遵从儒家的等级秩序上。同时"多样中和"显示了南通民居充分吸收周边优秀文化,并进行地域性改造,使其在统一的原则下和谐并存。"外敛内显"更是展现南通民居的中庸之道,即南通民居建筑不追求外显而追求内涵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反植荷渠"常以浮雕或彩绘形式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藻井装饰之中。这种样式在早期不但有"厌火"的寓意,同时还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和明确的文化象征性。通过图像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对这种样式的渊源、主要分布、造型特点及风格等进行分析,发现这种建筑装饰样式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审美指向,一方面体现了从"实用性"装饰向"装饰性"文化符号演变的现象;另一方面也生动地显示了审美更迭背景下建造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佛教高僧埋藏舍利、遗骨、遗物的建筑。中国古代和东亚地区的佛塔与佛教的传入有关,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构重楼结合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早期的楼阁或木塔已没有实物保存,人们仅能在考古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与墓室和石刻壁画资料中对其面貌有所了解,此外是对考古发掘的佛塔遗址的复原研究。本文通过对5-6世纪北魏平城思远寺、龙城思燕寺、洛阳城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塔基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个时期佛寺木塔建筑形制结构的异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为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汉口古德寺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辛亥革命首义战事中,僧众救死扶伤,寺院也随着共和体制的确立而壮大,成为民国时期武汉最大的寺院和当时的"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古德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破旧求新的时代特点,是典型的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哥特式建筑要素配合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格式,再加上东方的建筑与宗教符号,和谐、优雅、静穆、庄重,极好地体现了古德寺这座崛起于中国社会转型之际、风云于中西文化碰撞之时的佛教寺院特点。  相似文献   

9.
图像记录是建筑遗产文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原真性"的重要依据。1906至1935年之间,日本学者关野贞对中国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本文是对关野贞中国建筑图像记录成果的介绍。这些图像记录在见证关野贞中国建筑研究生涯的同时,也参与了近代中国建筑史学的建构过程。对以梁思成为首的营造学社研究的起步,发挥了"信息源"和"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郝园林 《清史研究》2020,119(3):42-53
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古城地图,"伊犁九城"的建置始末可以得到详细的考证。"伊犁九城"包括了满城、汉城、回城等不同类型城市,在选址、城市形制、城内建筑等方面,各城存在诸多共性,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满城建置的考察,可以将满城形制追溯到明代卫所城,这可在古城形制及内部建筑上得到印证。明清之际北疆城址形制的延续性,是由古城均由绿营兵建造这一事实直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圣母进堂教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在海林境内留下的历史建筑。其结构独特,造型精美,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在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中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九处"工业遗产"之一,是支撑横道河子镇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历史要素。圣母进堂教堂的形制特点与历史影响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兴义刘氏庄园(永康堡)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城南,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占地70亩,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为民国初年贵州督军、省长刘显世和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是我国地主、军阀庄园的代表之一,其建筑特点可分为民居和军事建筑;其中有法式建筑群,今存前厅一栋,面阔七间,一楼一底,哥特式门窗。刘氏庄园建筑特征、艺术构件,既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又有清代典型南方民居的建筑特点。庄园还存有距今6500万年前三叠纪生存在兴义一带的贵州龙化石。  相似文献   

13.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金代处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金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山西保存的金代建筑数量和质量都是最高的,且由于山西处于当时各民族冲突融合的最前沿,其地区性的建筑特色也是不尽相同的,大致说来晋北长期受辽统治,故受辽的建筑风格影响较大,而辽又大量保留了唐代建筑雄伟的主基调,因此晋北金代建筑普遍呈现"豪劲"的风格;晋中、晋南除去一些细微的风格差异以外,主要是继承了宋代"柔美"的建筑主基调。  相似文献   

15.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时卫平 《东南文化》2012,(2):124-126
翁同龢故居"綵衣堂"的建筑彩画是中国现存明清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精品。"綵衣堂"彩画普遍运用了宋锦纹饰和包袱锦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艺术创新;其"瑞鹤祥云"的主题纹饰体现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工艺上也综合运用了不同等级的作法。綵衣堂是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结合的成功范例,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陶李  江胜  郭强  秋秋  左右 《旅游纵览》2011,(7):26-32
<正>闲逛澳门街头,细品葡式建筑风格"当音乐和传说都已沉默时,建筑却还在歌唱。"建筑,可能是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和整饬。澳门作为一个被葡萄牙统治110余年之久的中国地域,虽然已回归祖国10余年,但是一幢幢风格各异的经典建筑,依然矗立街头。澳门建筑随处体现了葡式建筑的风情,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和异国风情的文化景致。澳门建筑风情无处可比。  相似文献   

18.
近代建筑史中,"传统复兴式"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亨利·墨菲的众多作品中所体现的明清官式建筑元素,反映出其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创新方式,也反映了192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核心特征的认识。"传统复兴式"建筑的设计,始终与传统建筑本体的深入研究密不可分。因此,墨菲等外国建筑师对"传统复兴式"建筑的早期实践,不仅是当时社会语境下对传统建筑认识的客观反映,也从一定层面推动了当时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关注,具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雅安观音阁重建于明天顺年间,虽历经多次维修和改建,但除屋面为清代重修外,主体木结构仍为明代遗存,部分木构件甚至保留有彩绘与灰塑痕迹。前檐下金枋上有明确的"大明天顺"纪年,年代信息较为准确。柱网与屋架结构均规整对称,构件制作精良,形制具有显著的官式建筑特点,同时部分细节上保留了地方做法,这些在同时期四川寺观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三期登载了一篇陈明达先生的"中国建筑概说",读了之后觉得有很多缺点和错误,我们认为这篇文章没有完成它本身提出来的"谈到我国建筑发展中主要的、一般的情况和一些基本常识"的任务,并且相反,由于作者对我国建筑的发展和对建筑本身的概念叙述模糊,使人得不到一个明确的概念。又由于观点上的错误,不恰当的强调了建筑的艺术性和大量的运用早期的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