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峻杰 《民俗研究》2013,(2):87-100
山西地方史志资料表明清代山西水神祭祀地域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其类型大致分为人格水神和自然水神两大类。从山西水神祭祀类型和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山西的水神祭祀多受国家祭祀政策和地域历史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山西民众又根据自身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信仰传统,不断建构和丰富着属于自己的水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湖神与水神在藏族地区大量存在。文章从藏族民俗现实出发,认为水神与湖神主要有三种存在状态:湖神与水神分离;水神是湖神信仰的核心;水神与湖神的互置。分析了湖神与水神信仰相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民俗研究》2010,(4):154-164
洞庭湖水神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远古时代就应运而生了,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信仰对象、信仰方式和信仰心理分别经历了由自然神向人神、由娱神到娱人、由神圣到世俗的嬗变。洞庭湖水神信仰是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心理需求而创造出来和不断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自古土地肥沃、水草丰美 ,极具农牧之利。但由于气候等原因 ,干旱长期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农牧业的发展。人们渴盼水的滋润 ,把希望深深地寄托予水神。从河西人民许多讴歌水的作品以及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河西地名 ,我们能够体味出河西人相当浓厚的水神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5.
论岭南龙母信仰的地域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母信仰是岭南地方特色的水神崇拜,早在先秦时龙母已产生于西江岸旁的悦城,汉晋南朝民间崇拜持续,唐宋以后,在封建统治者的封敕和信徒的拥戴下,龙母信仰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以西江为中心,且随移民、官商等的迁移和交流,跳越式在江西、四川出现零星分布的特征。这一信仰不但形成了与岭南其他水神不同的地域特色,且保留有岭南祖先崇拜的印痕。而龙母信仰的地域扩展,与岭南俗信鬼神,朝廷推崇,民间信仰的地方性与官方正统性相结合,也与流动官员、士商和移民等集团的推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彭维斌 《南方文物》2005,(2):48-51,34
二郎神是闽南地区尤其是灌口、同安,甚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区民间尊奉的水神,它源自于人们对中国水文化先祖——四川都江堰“二王庙”祀“李二郎”即战国时代秦蜀郡守李冰次子的崇拜而发展成的一种重要的地方民间神灵信仰。自明天启崇祯年间建造了专门祀奉二郎神的闽南灌口凤山祖庙以来,  相似文献   

7.
从曹娥形象及其信仰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以"礼"而言,在官方,作为历史人物的孝行教化,用以规范德行;以"俗"而言,在民间,作为水神(江神、潮神)信仰的功能凸显,用以祈福免灾。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从出现伊始这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互为影响,双方互动的结果也不是彼此消长而是多元展开。以曹娥信仰为例对礼俗互动进行探讨,主要考察曹娥信仰内涵发生置换的逻辑是多元形象(水神、孝女、N种融合体)并存状态的形成,说明礼俗互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能只是从上下关系来考虑,而是互为平行交织形成一种平衡关系,进而生发多元性,各自都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袁博 《沧桑》2013,(2):22-24
从传统社会流传下来的水神崇拜在近代社会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晚清时期,广大民众在面对洪水、干旱时仍不忘祭祀以河神和龙王为主的水神,并举行各式各样的祈雨仪式,求得心理慰藉和精神依托。但由于近代社会各方面的冲击,晚清水神崇拜逐渐式微,反映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冲击,并在二者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地理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的内容之一。民间信仰最有地域特色的是地方神信仰,妈祖信仰的一个物化表现就是分布在各地的天后宫(或妈祖庙),这些庙宇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天后信仰的传播及影响范围。在对明清时期被沿海民众广泛信奉的天后研究中,很多学者在妈祖的身世与生平、信仰的起源与传播、历代赐封、信仰圈等多方面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0.
刘姗 《文史博览》2013,(4):18-22
妈祖信仰是先民在海洋生活中逐渐孕育出的民间信仰,自宋时发源于福建莆田后,相继南下传入两广至海外,北入江浙鲁辽,西入云贵川等省。清初,随着闽粤移民流入及其商业开展,这一信仰亦传入湘黔边界的舞水流域,渐在苗疆山区兴起发荣。妈祖这一信仰传入路线大致与"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相同,另一条重要路线是闽粤商人进入江、沅贸易的路线。其传播的主体是来自闽粤地区的农工和商人,也渐为舞水当地的民众及渔渡者信仰。  相似文献   

11.
来君 《攀登》2006,25(2):108-109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化实现过程中的精神动力。然而,当前困扰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深层次问题就是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对此,本文分析了民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强化公民法律信仰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华光、王灵官与二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会 《民俗研究》2009,(2):82-95
《南游记》中华光形象的塑造,深受明前期王灵官崇拜的影响。而据王灵官的形貌、神性、致祭日期及传播特点等可证,灵官信仰的源头应为川蜀二郎信仰。这一传承脉络,从华光信仰中也能找到印迹。此外文章还就王灵官、华光及二郎神火(雷)神、水神及马神身份的认定作了检讨。  相似文献   

14.
谭鑫 《黑龙江史志》2013,(21):365-367
关帝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关帝信仰形成并向江南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苏州地区关帝庙祠兴修和扩建的重要阶段。苏州各州县庙宇称谓多样,地位较高。随着关帝信仰的演变,关帝的神职逐渐多样化,在官方,不仅保留其忠义的形象,还扩展到模范作用,勇武层面;在民间也被赋予求财,保平安等新的神职功能。统治者有目的地增加关帝神职,以此来通过管理这一信仰形式,来组织民众,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控制百姓生活的作用。而普通民众也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得到了心灵的满足。这两方面也同时促进着关帝信仰的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必昌 《民俗研究》2005,(3):255-260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历了整整两千年,已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土壤和环境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对中国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教义。一种宗教,只有教义被大众广泛接受,改变了大众的思想甚至灵魂,才能广泛传播,影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民众的信仰。佛教传人中土后,其教义中的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轮回转世与天堂地狱、功德与功德转让等核心思想深深吸引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民众的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众的信仰内容、信仰方式和信仰手段,这也是佛教在中土广为传播并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水上演乐,古称"水嬉"或"水戏",有宫廷与民间两条发展脉络。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宫廷都存在大量丰富多彩的水上演出活动,这是宫廷史、戏曲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宫廷水上演乐更多地包含声伎清讴、器乐演奏、百戏杂技,甚至还包括游戏。该文依历史年代为先后顺序,系统、全面地梳理这一历史时期的宫廷水上演出活动与演出空间,藉此认为:宫廷水上演乐活动源于古人的水崇拜及水神信仰,来自民间、高于民间,与节俗紧密相关;并对后世水上戏台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简圣宇 《神州》2014,(3):215-215
<正>原始鬼神信仰,是缠绕在当地民众内心深处的一根准绳,无形而又无处不在。有了它,民众常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它,却又会可能面临各种礼崩乐坏、乱象丛生的局面。可见,这种信仰如同双刃剑,一方面限制了民众的思想自由,另一方面却也牵制着他们,避免他们滑向无所顾忌的深渊。早在19世纪,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借着他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人物之口警告国民:"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允许的。"陀氏这里提到的"上帝",实际上不仅是东正教的特指,而且也是一切传统信仰中关于神的代称。什么才是我们心中的"上帝"、"神"?我们究竟应该让信仰之  相似文献   

18.
关帝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福建东山是台湾关帝信仰文化的发祥地。海峡两岸民众对关帝信仰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精神追求。东山关帝庙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成为海峡两岸关帝信仰文化传播的前沿和热点。两地通过交往,有效地促进和密切了海峡两岸民众的骨肉亲情。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女神信仰由来已久,本文以陕西蒲城县尧山圣母为个案,探讨了尧山圣母在民众视野中的女性形象、官方和民众的崇祀原因,以及信仰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浩 《民俗研究》2017,(4):79-89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的面目运用于各自的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的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的诸类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