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史前聚落分布与特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地区的史前聚落有2000余处,有丘岗台地型、河谷阶梯型、平原台地型等几种.在不同的区域,聚落类型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五大区域.以防御设施的有无为标准,中原史前聚落可分为初步发展期的聚落即少有防卫设施的聚落,快速发展期的聚落即环壕聚落以及嬗变期的聚落即城垣聚落群.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前时代城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数十处之多 ,最早可上溯到仰韶文化晚期 ,大部分建造于与龙山文化相当的四五千年前 ;从分布的地域看 ,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内蒙古和长江上中游地区。本文认为史前城址的功能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方式、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和地理条件 ,以及由此导致的较为先进的文明 ,使得这一地区的古城具备了相对完备的功能。中国古代文明最早在这一地区诞生 ,显然与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陕南地区史前考古遗址的分布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认为最迟在距今60万年前陕南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国早期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南地区史前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式的广泛分布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则表明这一地区早期人群流动的频繁及其与多种族群活动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旧石器时代在陕南活动的主要是以汉水上游和南洛河上游旧石器文化为代表的两大人群;新石器时代早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人群进入陕南并在此活动;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陕南则呈现了以黄河中游流域为主的华夏族群先民和以长江中游流域为主的三苗族群先民交互影响的态势,而巴族先民的文化因素也开始在陕南显现,从而为陕南地区早期文化和族群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交融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乔虹 《中国土族》2014,(2):59-62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山脉纵横,湖泊众多,地形复杂多样,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5000米。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未阻止古代人类开发这片高原的步伐,相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水热条件呈现出资源的不平衡性,为古代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形成地域特点鲜明的高原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5.
佘树声 《文博》2000,(5):43-46
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是我国史前文化孕育的时期,旧石器时代有着约百万年以上的历史时段,我国史前文化的孕育便也经历了约百余万年之久的漫漫长夜。  相似文献   

6.
180万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人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篝火,远古人类艰难的足迹从此踏遍了太行和吕梁。山西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遗存300余处,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新石器时代,从枣园稼穑到西阴彩陶,直至陶寺龙盘,文明的坐标愈加清晰。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传说时代的"唐尧"勾勒出清晰轮廓,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治水是史前人类主要的社会活动,考古发现中的环壕、城址、堌堆、水井、水池、水渠等遗迹是人类治水的实物遗存,人类的治水活动始于公元前9000年~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治水的主要方法是疏堵结合--修筑城池,城是人类治水的产物,在治水的实践中,人们发明了凿井、蓄水、排灌等技术.  相似文献   

8.
曾文军  安妮 《世界》2004,(8):58-59
1938年.美国肯塔基州柏里学院地质系主任柏洛兹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纪砂岩中发现10个类人动物的脚印。显微照片和红外线照片证明,这些脚印是人足压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据估计,有人足痕迹的这些岩石约25亿年历史。更早一些时候,有人在美国圣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块岩石上.曾发现过一对人类脚印。据地质学家判断,这块岩石约有27亿年历史。  相似文献   

9.
贵阳地处黔中腹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贵阳早期历史的探寻,文献记载显然鞭长莫及,近年来通过考古学的发现,逐渐使我们对贵阳早期的人类与文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将贵阳地区人类社会历史的上限推进到了数万年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她的讲演录音整理而成。她介绍了火地群岛多年以来的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成果,该地区靠近南极大陆,属亚极地区域,与南美大陆隔离,环境极为特殊和严酷。研究表明,最早抵达这里的人类很快改变了原有的生存策略,并针对沿海与山地森林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地采用了不同的行为模式,最终成功生存,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导读:人类最初进入南美洲最南端亚极地地区火地群岛的时间,远在距今万年以前。生活在不同气候和资源环境下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生业策略,生息繁衍,绵延不绝,因此在众多考古遗址留下万年以来人类生活的遗迹、遗  相似文献   

11.
12.
穆朝娜 《文物春秋》2006,(6):11-20,68
本文依据所能收集到的考古资料,对史前时期的玉蝉进行了类型划分,分析了史前玉蝉的分布和区域特点,认为史前玉蝉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三个阶段,使用玉蝉随葬寄托了古人对灵魂再生的希望,同时也是体现基主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王强 《南方文物》2008,(3):85-91
镶嵌技术从发生之初一直就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手段,大大的提高了史前人类制作工具的水平。其实镶和嵌最早是分开使用的。镶是指:“一物体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或嵌入另一物体内,嵌的解释就是镶嵌。但两者连用出现的时代较晚,就笔者所知最早见于宋代,  相似文献   

14.
曹平 《收藏家》2010,(11):56-60
在新石器时代众多的玉器中,动物型玉器较常见。大多属于装饰品,也有的则作为礼仪玉上的纹饰出现。史前时期,由于生产水平很低,人们的智力开发也很有限,其思想意识尚处在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对世间的万物模糊不解,觉得神秘莫测。人们认为,动物同自己一样也有灵魂存在,其灵魂甚至可以上升为神灵。于是就产生了对动物的崇拜与信仰,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也就成了动物神。  相似文献   

15.
张家川第三次文物普查于2008年4月份与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同时展开,本文主要结合这次普查有关资料,对几个重要的遗址加以介绍。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两段次普查的有关资料,阐述了对张家川是史前文化遗址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郭智勇 《沧桑》2014,(1):132-134
180万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人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篝火,远古人类艰难的足迹从此踏遍了太行和吕梁。山西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遗存300余处,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新石器时代,从枣园稼穑到西阴彩陶,直至陶寺龙盘,文明的坐标愈加清晰。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传说时代的"唐尧"勾勒出清晰轮廓,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18.
申永峰 《收藏家》2012,(5):59-63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炉灶是生火做饭的基础。"灶,造也,创造食物也(《释名.释宫室》)。"作为饮食加工的基本器具,灶诞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陪伴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相似文献   

19.
吴金鼎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启超(1873—1929)称,“考古学在中国成为一种专门学问,起自宋朝”。梁氏所指实则上只是金石器物之学,而非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  相似文献   

20.
张力刚 《丝绸之路》2014,(18):16-19
大地湾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文化类型多且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厚,延续时间长,基本涵盖了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及常山下层类型等。它犹如一部黄河上游地区的史前史,既填补了甘肃史前考古的空白,也为泾、渭流域仰韶文化的分期树立了一杆标尺。本文仅从已被各方认可的六项考古之最,来管窥博大精深的大地湾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