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半田晴久 《文献》2004,(3):151-161
古代来华日本人的汉文日记中,包含许多珍贵的中国史料,这已是史学界众所周知的事实.如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享誉"东方三大游记"之一.白化文先生评述:"它在了解中唐时代我国的地理人情、风俗制度、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以及政治、宗教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外国人所知所见的第一手宝贵史料."①  相似文献   

2.
1925年6月,大勇法师率"留藏学法团"由北京出发,赴藏学法,成为民国时期内地僧人以游学方式自发组织前往西藏求法的先声。本文认为,作为学法组织的启蒙范本与汉藏关系进程中的重要组织,"留藏学法团"展现了民国时期汉藏宗教文化交流的脉络与趋向,丰富和充实了汉藏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也成为推动蒙藏委员会此后资助汉藏僧侣游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陈垣的宗教研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关怀。在基督教研究中,陈垣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的基督教本色化观,认为基督宗教不可能也不会替代中华文化,只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可以并入他在研究各种外来宗教中体现出来的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观",即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外来宗教、文化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但是不能改变后者;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似地容纳外来宗教、文化,本身得以丰富,但是本质不变,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的"民族文化关怀"表现为用佛教道教著述,表彰遗民,阐扬气节,并论述宗教保存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侧重的是中华文化的长久生命力。陈恒的文化关怀体现了陈垣对自身和国家民族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现实中都有对应,基督教本色化观对应陈垣的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观对应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观点,民族文化观对应外族入侵的文化保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分析陈垣的宗教研究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三大文化游记。其中前两部又被誉为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去印度求法的记载,而《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则是日本僧人圆仁来大唐求法的旅行日记。前者翻山越岭,征途漫漫,取得真经;后者破风踏浪,历尽艰辛,让佛学东传,修成中日友谊佳话。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文学除了共有悠长的同一发生、发展的源头外,它们还具有深厚的相互促进的历史文化基础。儒学的"内圣外王",道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因果轮回",伊斯兰教的"英雄崇拜",基督教的"普世博爱",都曾给20世纪中国文学以深刻影响。勿庸置疑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宗教文化中深情守望精神家园、不断拓展艺术创作资源的同时,也明显表现出如何重新发掘宗教的文化价值、如何表现宗教的神秘色彩的心灵困惑。  相似文献   

6.
张建忠  孙根年 《人文地理》2012,27(5):148-152
随着旅游体验方式转变,挖掘文化内涵为游客塑造高峰旅游体验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宗教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是开发的核心。但目前宗教遗产地普遍存在着遗产文化内涵展示不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未能为游客所感知。凝练遗产旅游地的文化意象,将其"活化","可视化"成为必然。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成为五台山旅游的根本,"文殊五台,智慧舞台"的文化意象成为五台山宗教遗产地的主题统领。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必须在此主题下展开和进行。  相似文献   

7.
正一今天,在那条错落伸展于沙碛、草原、雪山当中,被德国人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内陆古道上,早已不见了汉唐之际延续千余年的不绝商旅、和亲使节和求法高僧。而今人谈起丝绸之路,敦煌大概是一个怎么也不能绕开的话题——毕竟它作为丝路上总凑三道的咽喉之地太过关键,毕竟千年间它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太过厚重,毕竟百年来围绕它所发生的故事太过曲折。  相似文献   

8.
董自雄  吴月 《旅游纵览》2013,(7):119-121
"五岳独秀"南岳衡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南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宗教圣地。通过对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SWOT分析,依据其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出相应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3,(7):79-79
在2013年"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展览"面具·灵魂的艺术",于6月18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的100件面具藏品,除着重展示面具的社会、宗教、艺术基本功能外,还展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面具遗珍所蕴涵的政权、宗教、教育、农耕、建筑、娱乐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社会学视域下,可以发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政治指向性的理论命题。在文化场域,蔡元培从启蒙主义的精神立场出发,通过考察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以及基督教与欧洲文学艺术的演变,倡导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但将美学场域内部的理论命题"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极度简化为涉及不同的场域"以美育代宗教"命题,这其实违背了现代性工程的场域伦理,并最终产生了场域越界问题。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一出,林风眠、陈独秀、梁漱溟等人"以xx(艺术、科学、礼乐等)代宗教"的说法随之而至。事实上,他们的话语方式不自觉地陷入到蔡元培设定的"叙述圈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九龙山集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于一山的多元宗教文化地区的田野调查,认为文化相论研究方法对九龙山"一山三教"具有它独特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性。九龙山三大宗教在相互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宽容;在交流中求共识,三大宗教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池州傩戏     
正池州傩戏,源于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贵池、石台和青阳一带,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池州傩戏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池州傩戏由傩仪、傩舞、傩戏三大部分组成,内容涉及音乐、舞蹈、宗教、美术、考古和民俗等多个领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被誉为"戏曲活化石"。2006年,池州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3.
孙颖 《东方收藏》2022,(4):45-47
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而闻名,文化的交融推动了我国与外界的交流。在各种文化交流中,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交融尤为明显。中国绘画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在各个历史朝代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在分析中国绘画与宗教文化发展关系的基础之上,旨在探究南北朝至宋代这一时期,于宗教绘画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宗教旅游应注重对当地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体验,鄯善县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将民族宗教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业中,开发宗教旅游资源,为提升鄯善县旅游城市品位,创建旅游强县、打造"新疆丽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悦慧 《沧桑》2012,(6):19-21
作为清代建筑与园林典范的避暑山庄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思想在这里相磨相荡,既相互融合,又各显神异。以"敬天法祖"为思想内核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在其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金山上帝阁和永佑寺御容楼则是其物化的载体。本文通过对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分析,来揭示清帝治国理政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逸之 《中国西藏》2005,(2):71-73
慧超,新罗高僧,于公元8世纪初前往天笠求法。在此之前,自东晋到大唐数百年间,中原汉地僧人前往天笠取经较多,仅影响较大的就有二三十人,余多数没有成功而客死他乡。回归少数人以游记而名声大噪,名的如法显、玄奘、义净等人,其作为后世研究诸国古代历史、地理、宗教艺术及民情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玄奘对古印度历史化记录,  相似文献   

17.
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我国第一条以文化建设为导向的带状发展战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带发展战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加强对大运河历史文化,包括水运文化、河道工程文化、名人文化、工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内涵的充分挖掘和整理,深入认识大运河。特别是,要"还河于民",确立大运河文化的人民主体地位,传承文化与生态环保,彰显中华民  相似文献   

18.
唐朝初,由于持"一视同仁"的开放态度,不少外来宗教得以进入中国,但最后仅有以祆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三大外来宗教组成的"三夷教"之说能够留在世人的视线中。那么需要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迅速从众多外来宗教中脱颖而出,并立足于唐代至少二百五十年呢?由《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来看,笔者以为想要在唐朝时迅速发展宗教,需先以上层统治者为发展契机,融合主流宗教,并深入本土文化才能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甘谷石窟文化是甘谷文化的象征,是见证甘谷悠远深邃的文明历史的"万世之宝"。从布局、形制、功能、审美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看,甘谷石窟文化都表现出"纡余委曲""若不可测"的东方文化的含蓄美。其石窟和古建相间的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以中轴线为核心均衡布局、依地势地貌起伏变化的设计思想。甘谷石窟还体现出自然与雕琢完美结合的艺术特点。甘谷石窟文化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石窟造像这种以宗教历史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蕴含了文明进程的历史脉络。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度影响,给予人们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美感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振奋。所以利用石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发展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20.
原始宗教对彝族传统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原始宗教在彞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有着自古相传的原始宗教。这种滥筋于彝族古代社会中的原始宗教不仅是彞族原始社会思维的轴心,乃至使最早的许多文化现象无不打上原始宗教的烙印,而且它还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厚重积淀深埋于彞族人民的心理结构和传统观念之中,对整个彞族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在彞族古代社会中原始宗教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力和控制力,表现在它利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形式把人们凭借本能和直觉所能感知的事物组织起来,赋与一定的宗教意义以求得整个氏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