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由此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我们称其为"清末新政时期"。在这10年中,晚清政府进行了一场较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更为全面、更为深层次的改革运动。"清末新政"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这次改革运动也给满汉两民族进一步融合提供了巨大的契机。满族入关以后,为保证其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一直推行"首崇满洲"和贬抑汉族的政策。满族在政治、经济、民事、司法各方面均享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朱英1901至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在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较大程度地改革旧的封建体制。因此,从总体性质看,清末新政应该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清末新政既...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和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清朝末期,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清廷下决心推行新政,企图挽救危局。这场改革,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力度,在中国历史上,都堪称"前无古人,后乏来者"。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以强国雪耻为目的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不但没有稳固清朝的统治,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本文从清廷、地方督抚和立宪派三者的相互博弈中研究晚清的权力格局,并以权力格局为视角探讨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柴杉杉 《沧桑》2011,(5):23-25
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贯穿于清朝统治的始末,为清王朝的崛起和统一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其没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弱而强、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本文从八旗制度的建立、强盛、没落和灭亡等几个方面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攻击,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清末官制改革始于1901年,持续至1911年清朝灭亡,是清末新政和立宪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在此时期,清政府对传统的选官制度做了大量的改革和调整,由此对官制改革的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清王朝的灭亡起于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的成功又与保路风潮密切相关,保路事件无疑成了引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导火线。保路风潮针对"干路收归国有",本是铁路修筑体制的改革,何以导致事件激化并引发统治危机?对此学界已有不少评析。以往多数学者将之归结为清政府国有政策劫路夺款、借债丧权,以致官逼民反。近年来观点更为多元,有学者认同国有方案,遗憾的是政府办理不善(陈晓东:《清政府铁路"干路国有政策"再评价》,《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清王朝"励精图治"开始了"新政"运动。对于蒙古地区,"新政"所涉及的是该地区之根本:土地。移民实边、垦务运动对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造成了是深刻影响,开垦蒙古地区,虽然使其农耕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因此本文从"新政"中实行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此分析清末蒙地放垦对蒙古部族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预备立宪和清末政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备立宪和清末政局演变吴春梅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危机、建立立宪政体而进行的准备活动。论及清王朝的灭亡·必然要涉及预备立宪。长期以来,尽管史学界对预备立宪的评价分歧很大,但无论肯定或否定,都认为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不彻底才导致了清廷的灭亡。然而。...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交困之中,为了摆脱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清廷掀起了一系列的"新政"。对内蒙古地区放垦蒙地是其应付民族危机的重要的手段。清末新政对蒙古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是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蒙古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对生态造成了相当得危害。  相似文献   

11.
<正>清朝末年,中国由于国力孱弱,制度落后,受尽列强欺辱,随着和列强的被动交流,到20世纪初,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倡导设立新式学堂。而遭到八国联军沉重打击的清王朝也迫于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于是宣布实行"新政"。就这样,教育救国兴办教育便成为清朝维护统治的策略并推行到全国施行,各类新式学堂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晚清四川的新式教育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涌现和兴起的。  相似文献   

12.
刘兵 《黑龙江史志》2013,(12):53-54
甲午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与此同时,汉族的知识分子也经历了民族认同转变的历程。一部分维新派知识分子要求在满清统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主张"不分满汉"的建构民族国家;而另一部分激进的汉族知识分子则走到了清王朝的反面,主张"种族革命",彻底的推翻清王朝。本文试图对这种转变的原因、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的转变情况以及对民族国家构建带来的影响做出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清王朝覆灭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政权危机循环的视角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其深层次的原因。纵观清末历史,资本短缺、行政效率低下、教育发展滞后、科技引进缓慢等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恶性循环,制约着清王朝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的发展,最终导致清王朝灭亡。通过循环图示揭示这种复杂的内在联系,可知清王朝的覆灭是政权危机应对机制失灵的结果,不仅可以对"布罗代尔钟罩"作进一步思考,还可以对政权危机管理与社会良性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11年,那场看似突如其来的革命,使得大清王朝顷刻瓦解,在中固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形式上划上了一个句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00年后,当人们缅怀孙中山先生和辛亥英烈们的丰功伟绩时,仍忍不住要问:当年武昌首义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兵变,而一次看似偶然的兵变为什么会导致一个统治中国近270年的王朝瞬间灭亡?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北巡塞外御道和沿途所建的行宫,是随着清王朝前皇帝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活动而逐步开辟和兴建起来的。康熙皇帝通过北巡、木兰秋狝等活动,加强了北部边防,密切了与蒙古各部的联系,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地积极作用,从而,使这些活动成为"家法"。  相似文献   

16.
一叶赫部灭亡与“叶赫之墟’精形成在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建州女真,兼并了海西女真。1619年,叶赫部灭亡,标志着扈伦四部历史的终结。元末以来,地处东北的女真各部族的社会,加速了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进程。各部族纷纷建立早期国家,其中更有捷足先登并强大者,譬如哈达部的王台,建州部的努尔哈赤和叶赫部的卜寨、那林布录,都想进一步发展力量,统一女真各部族,建立统一的女真政权。在卜寨、那林布录统治下的叶赫部,其强大程度绝不次于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刚刚建立的后金。可是叶赫部在与建州部经过长期较量和几次失败以后,最终遭到灭亡之祸…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8.
庚子事变后.清王朝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陷入更深的危机.为了扭转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慈禧太后痛下决心.实施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罪己诏.揭开新政的序幕。新政涉及到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虽进程缓慢.但仍然显示出了一派新的气象。而其实质性的改革则从立宪开始.而立宪的突破性进程则以各省谘议局的设立为标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严重社会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寄望于"变法"、维持其统治的幻想。而作为新政理论基础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经历督抚协商联衔会奏、江楚会奏,历时8个多月方才完成,其中清政府督抚们的思想变化可供考察之处甚多。本文着重对《三折》的产生背景及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20.
<正>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传统王朝统治在中国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一部完整的清王朝的历史呈现在治史者的面前。百年以来,清史,特别是清代政治史的书写及研究,在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经历了不同观念、理论和方法的打造以及历史谱系的构建与重大史事的解构。伴随史学观念不断更新的是人们对于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与重置,而史学的镜鉴功能也在不时提醒着人们去反思自身民族国家的历史。因此,回顾历史研究的历程与回顾研究历史具有同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