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日战争研究》2005,(1):212-212
2004年9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戚其章的《甲午日谍秘史》(“勿忘甲午”学术丛书之一种),21万字。该书对甲午后战争前后日本在中国设立间谍机构、进行间谍活动及相关人物与事件作了论述,指出:“在日本准备发动和进行甲午侵华战争的过程中,谍报工作更是起过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日谍刺蒋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泽庆 《文史春秋》2007,(10):24-25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最高军政当局曾出现过一系列重大泄密事件,不仅使国民党军队在作战上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就连身为国民党最高军事统帅的蒋介石也险些被日本间谍刺杀。经过紧张调查,国民党当局在其内部破获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组织。更令人震  相似文献   

3.
间谍并非都像007那般快活潇洒。事实上,他们大都生活在阴暗之中,不少间谍即便被处死了,他效劳的国家也会因种种原因而不予承认。1894-1895年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并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立了一家以军事后援为目的国家主义妇女团体———爱国妇人会,该团体带领日本妇女从事了一系列慰问战死者家属、救济伤病士兵等活动。侵华战争爆发后,以爱国妇人会为代表的官方妇女团体迅速发展壮大,对战时体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支持。二战结束后,日本妇女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民间妇女组...  相似文献   

5.
正一有些人习惯称日本为"小日本"。这个称呼,包含着对日本死不认错的憎恶,也包含对日本这个岛国的轻慢和小瞧。一些网友甚至在网上豪情万丈地高喊:踏平小日本!对一个拒不认错、一再挑衅人类良知底线的国家,憎恶自不必说。然而,轻慢和小瞧,却是大错特错。在和平和发展的今天,同为人类,难道只能"踏平"?仅凭一腔热血就真能"踏平"?我们凭什么小看日本?结合120年前那场战争的一些细节,回顾一下日本的发展史,我们还敢小看这个国家吗?  相似文献   

6.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给正处于外交转型中的德国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德国一改过去只关注经济利益而避免卷入政治纷争的传统立场,开始介入远东的权力角逐,这也成为德国远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战争初期,德国表面采取超脱的中立姿态,多次拒绝清政府与英、俄等国的调停提议,实质是鼓励或偏袒日本的战争行为。由于担心战争可能对远东利益格局乃至欧洲地缘政治产生不利于德国的变化,且出于帝国主义追求海外殖民地的贪婪和防范东方文明崛起的"欧洲中心主义",在战争后期、中日谈判及"三国干涉还辽"期间,德国大幅度调整政策,积极推动并参与"三国干涉还辽"。尽管很难明确判定哪项动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德国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积极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的结论。研究这一案例,有助于认识此时期德国在远东的外交以及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前夕,清廷一位大臣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辱清国。各国记者涌满大厅的时候,日方突然袭击,向清臣提出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个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教于汉语发源地的人了。”刚才还叽叽喳喳的大厅一下子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8.
“蓉案”又称成都事件,同臧本事件、察东事件、张北事件、河北事件、北海事件等一样,是“九一八”以后日本特务、浪人到中国各地制造或挑起事端、用来作为侵略中国口实的一系列事件之一。日本外务省派人到成都筹备领事馆,成都群众游行示威,表示抗议,蒋介石的特务乘机打死日本人2名、打伤日本人2名,企图嫁祸地方,逼走刘湘。这一事件比那些单纯系日本特务浪人制造的事件更复杂、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日本侵华期间,在华中地区扶持建立了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旨在加紧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侵略。  相似文献   

10.
从甲午战争到抗战结束的50年间,中国留日教育较为兴盛。日本朝野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十分关注,在不同的时期制订了不同的政策。纵观其政策演变,可分两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二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第一阶段,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政策虽包含侵略阴谋,但不显著。在第二阶段,其政策着力培养亲日奴化人才,侵略阴谋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1.
蔡成喜 《百年潮》2002,(11):68-72
自1960年8月周恩来总理提出贸易三原则以来,中日贸易以友好贸易的形式在逐渐发展.但这种贸易形式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对于没有日本进步团体介绍,没有被指定为友好商社的企业,中国是不与之进行贸易的.为拓宽中日贸易渠道,实现双方重要商品的长期综合交易,1962年又诞生了备忘录贸易.它与友好贸易一起,成为60年代中日贸易的"两个车轮".  相似文献   

12.
蔡成喜 《百年潮》2002,(6):47-50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日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两国贸易只能以民间形式进行.1955年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签订后,两国贸易往来渐趋频繁,至1957年,双边贸易额已达11400万美元.但日本岸信介政府上台后,对中国奉行"政治上敌视,经济上捞一把"的错误政策,致使双方关于第四次民间贸易协定的谈判出现了波折.特别是1958年5月,日本政府在长崎纵容暴徒侮辱中国国旗,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政府被迫宣布中断对日贸易.进入60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日本池田内阁对华政策的调整,周恩来总理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日贸易三原则(即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打开了中日贸易的僵局.友好贸易就是在该原则指导下最直接的成果.所谓"友好贸易",是指所有愿意发展对华贸易的日本商社必须对新中国持友好态度,只有经过有关部门认定的日本友好商社才能同中国外贸部门开展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13.
郅诚 《文史精华》2012,(4):53-58,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得手,气焰更加嚣张,不可一世。南下日军及台湾(当时被日本占领,为日本的属地)驻屯军不能坐视关东军独享在中国的这一硕大果实,垂涎欲滴。1932年初,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场场危机正在酝酿。就在这时,在台湾海峡的对面,发生了一起令国人震惊而又令人费解的凶杀案,几乎酿成一场战争。  相似文献   

14.
一台湾银行的建立及性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清政府与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自此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整整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5.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公然践踏国际法,于1937年12月13日竟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尔后不久,《中日文化协会》也悄然在南京成立,并在各沦陷区成立各个分会,以配合日本的军事占领与统治中国之目的。本文从日本侵华的第四条战线的文化载体——《中日文化协会》的成立的背景,以及其宗旨、任务、结构、性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为进一步为侵华战争服务,决定在中国建立专门的特务情报机构,由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后升任总领事)岩井英一统领,称“岩井公馆”。岩井英一不可能对“岩井公馆”事必躬亲,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2月,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会议,标志着第一期研究正式结束。关于共同研究到底取得了怎样的结果,由于研究的大部分成果已有所流布,故正如各界所了解的那样,对日本在近代向中国发动了侵略这一事实,双方给予了确认,但在诸多问题上还存在着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正>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中日战争,翌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加剧了民族危机,促使反帝反封建斗争深入发展,直至抗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美国的封锁遏制,打开对日外交的困顿局面,中国利用民间渠道,积极推动与日本民间的经贸往来。在中国与日本民间贸易团体的共同努力下,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议最终达成,这是中国对日本民间外交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在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中国国力衰微,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渔业的侵掠。1924年,近百艘日本渔船越界进入山东沿海捕鱼,引发两国旷日持久的交涉,日本以在公海捕鱼为由,拒绝赔偿相关损失,侵渔案遂不了了之。日船越界侵渔不断,严重损害了沿海渔民的利益,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的完整,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领海权的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