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主要思想。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研究新作迭出,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主义方面,除原来涉及不多的孙中山民族主义内涵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得到了研究外,更重要的是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念和民族复兴思想的研究得到了新的突破。民权主义方面,在此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界对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新的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民生主义方面,如果说以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内容特征、社会影响及其性质等问题,那么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扩大,社会不公现象越演越烈,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或现实意义,希望从中求得医治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的秘药良方。  相似文献   

2.
一 正好90年前,孙中山在致友人书中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这一次,他是用“社会主义”一词来表述“民生主义”思想的。这是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以来,孙中山第一次提出有关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框架设计。此后20多年中,孙中山反复说明并完善他的民生主义思想。学者们认为,民生主义一直到1924年孙中山正式公开讲演三民主义时才定型。在许多场合里,他都用“社会主义”的概念来表述他的民生主义。但是,正式的表述,或者说,孙中山乐于使用的词汇还是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论孙中山与亨利·乔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是与美国十九世纪末期的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Henry George)有密切关系。但孙中山是怎样接触到这一学说的,究竟亨利·乔  相似文献   

4.
评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关系的论述曹德贵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在宣传民生主义时,着重阐释了一个以往很少涉及的内容──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孙中山对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的论述,七十年来一直引起争论,由于种种原因,持各种意见的人往...  相似文献   

5.
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早期输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熟悉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人都知道,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主要来源于亨利·乔治和约翰·穆勒的土地国有主张。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输入显然是近代中西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按照孙中山的说法,他在旅欧期间(1896—1897年)接受了亨利·乔治的思想,在《孙学说》中这样说:“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夏良才先生在《论孙中山与亨利·乔治》一中探讨了孙中山接受亨利·乔治学说的历程,认为“孙中山对亨利·乔治学说的认识,是通过多种途径才完成这个过程的”。并且推论指出,孙中山最早获得亨利·乔治学说可能是从《万国公报》刊登的马林等人撰写的有关章而来的。这项研究对于探索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很有意义,但它尚不足以说明西方土地国有思想早期输入中国的具体情况和重要影响。究竟亨利·乔治等人的土地国有思想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它的传播情况如何?有哪些历史影响?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评价近代西学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中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内涵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理论来源。作为资产阶级改革社会组织的基本经济纲领,"民生主义"在具有反帝反封建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妥协性和空想性。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存在着较大分歧,民生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怎样的关系?它本质上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还是要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怎样的关系?孙中山为什么反复强调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应当看到,民生主义旨在避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但平均地权的主张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节制资本的本质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采取国家社会主义政策,追求多数人富裕等,表明民生主义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本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邵雍 《岭南文史》2013,(4):8-12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庆龄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孙中山逝世后,她多次阐发民生主义,并且不遗余力,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9.
费雅君 《史学月刊》2000,(3):143-144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孙中山选集》上卷,84页)。他在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旋任全国铁路督办,立志从铁路人手,振兴实业,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孙中山认识到,要振兴中国实业,离不开对外开放,为此,他不辞辛苦,奔走呼号,在众多的谈话、讲演和论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对外开放思想。孙中山对外开放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引进外国的资金、人才、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等。孙中山说: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主张将来中国所实现的"大同"和将来世界所实现的"大同"在思想来源和内涵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国内一些学者的说法,亦即:孙中山主张,先是中国实现"大同",然后将中国的"大同"理想"推广"到全世界,最终在全世界实现这种"大同",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在研究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时,总体上应将孙中山一生中所谓的将来中国"大同"看成是其民生主义内容,将其所谓的"世界大同"看成是其对外思想或民族主义内容。当然,这两者中的"大同"存在若干共同点,如都"不得为私",都实行平等和互助的原则,等等。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1.
李岚 《安徽史学》2000,(2):50-53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毕生以挽救民族危亡,拯民于水火为己任,对近代严重的灾荒给予了极大关注。他的救荒思想是其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救荒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研究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实践活动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此做初步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者,其思想的建构,尤其是民生主义,与儒家经济伦理有着十分密切的承继关系。一方面,他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置于思想的首位;另一方面,又力求在这之中实现儒家先哲代代相承的大同理想。重要的是,他将思想的建构置于知识的领域,目的不仅在于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而且也在于社会道德的完善和价值的重建。因此,孙中山思想鲜明地体现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融汇贯通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一生关注民生疾苦,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事革命活动,都密切关注着世界经济理论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早期民生主义既是对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的土地国有思想与美国社会活动家亨利.乔治的土地单一税主张的吸收与利用,也是对于欧洲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和继承。本文着重探讨孙中山先生经济主张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与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之间的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民主派的理论基础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领导思想。 民族主义号召人们为中国的独立而斗争。当民族独立的旗帜,已被西方资产阶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经济思想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都曾指导过中国的革命和社会经济建设,二者都是反帝反封时代要求下的思想产物。本文通过比较二者的相似与差异之处,试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在当代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民国的广西地方志,深受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志书不但从篇目上,并且从内容上加强对民生的记述。解放后,广西地方志更加重视民生记述,所有的市、县(市、区)志书,均设置人民生活或居民生活,以及社会保障篇(章、节),从就业、收入、消费等方面全方位记述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体系,民生主义在其中别具一格,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其他一切顽固派,保皇派的分水岭之一,也是与单纯民族主义者以及简单的民权主义者的分歧点。它最根本地体现了时代和阶级的特征。探究它的性质和意义,对深入理解辛亥革命运动应是有益的。民生主义的生产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阶级根源。进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  相似文献   

18.
唐忠宝 《攀登》2012,(2):85-88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其首要问题在于平均地权;同时,孙中山不赞成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而是主张通过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孙中山还将社会主义视为人道主义,即主张博爱、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由是观之,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包含着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三重意蕴.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人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初成果,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之一.其最初理路是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后来演变为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再变为定价收买,并重申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其目的是要使农民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地位和独立人格的自耕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农村中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20.
臧运祜 《史学月刊》2007,5(8):56-63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本人虽然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是较之于三民主义而言,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其实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当然也没有成为革命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既非孙中山的本意,当然也不可能体现他的宪法思想,而是与其"五权宪法"相背离的。孙中山在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之作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于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在上述"扬弃"的过程中,其五权宪法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孙中山晚年,通过多次演讲,五权宪法思想近乎成熟;1922年6月,叶夏声奉命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可以说是反映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法律文本。孙中山将其毕生奋斗的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现任务,作为政治遗产,留给了后世。与三民主义一样,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轨迹,也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孙中山个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