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培良  应可军 《中华遗产》2007,(10):122-130
在笛箫悠扬声中,水磨腔于屏后柔柔一啭,上场门前帘儿轻轻一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缓步而出,歌遏行云,舞凝丝竹,遥想当时,在古戏台上演出一幕幕人间天上的悲欢离合;台下的人,跟着长吁短叹,百看不厌。至于那些情窦初开、穿红戴绿的青年男女,借此机会谈情说爱,则又是另一番情景。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2.
山西古戏台     
正山西地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历史积淀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之说。山西地上文物在全国占据着重要位置,有统计资料显示,全省现存辽金以前的古建筑占全国总数的83%。其中,古戏台作为建筑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现存1000余座,年代跨越宋、  相似文献   

3.
晋祠古戏台     
李燕 《文物世界》2013,(3):50-51,36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是一处饮誉海外,集历史文物、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间神话传说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晋祠是国务院于1961年3月4日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山西省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4.
正~~  相似文献   

5.
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保护乡土建筑,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和传承乡土精神,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乡土建筑正在快速地消失。本文就如何保护乡土建筑和利用乡土建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 戏台的产生和发展,其背景是多方面的,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都有密切关系;但由于戏台的功能仅用于演戏,所以戏台的出现和演变,最直接的关系是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戏曲从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优人表演艺术,汉代的百戏,隋唐的参军戏,以及北宋的杂剧和金院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相关艺术的营养,逐步形成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 北宋末年流行在温州的“永嘉杂剧”,本来是以地方村坊小曲来演唱民间小戏的。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但是,这种比较原始的戏曲,曾经摄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剧具有无处不歌舞的特征,举凡厅堂、舟船、街道、广场、院落,均可以撂地做场。中国古代的剧场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商业性剧场,主要有出现在宋元时期大城市的瓦合勾栏与清代中后期一些大都市的茶园酒楼以及戏园子,神庙剧场,包括遍布广大城乡的各种庙宇剧场、祠堂剧场、会馆剧场等;宫廷剧场,  相似文献   

8.
正阿坝州藏族和羌族几百年以前就相互通婚,两个民族是相互融合的,所以就产生了藏羌织绣。藏羌织绣有着最传统最古老的织法,实用性比较强,而且藏羌织绣的色彩、图案和佩戴都是有特定含义的。比如说,羌族住在半山腰,号称云朵上的民族,他们的衣服是蓝色的,头饰是白色的,这代表着蓝天和白云。  相似文献   

9.
凉州是古代丝路重镇,历史文化遗产深厚,凉州花灯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凉州花灯制作在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对凉州花灯传统手工艺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针对这项手工艺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研讨,并提出相应可行性对策,对于有效保护、开发凉州花灯传统文化资源和挖掘本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鄂温克族,其世代传承的民族语言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当下鄂温克族三种方言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的梳理,试图对鄂温克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12.
王慧慧 《文博》2006,(4):43-45
中国古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它的分布范围广泛,留存至今的数量也是十分可观的。从威严肃穆的大内宫殿到繁华嘈杂的街市里巷,再到一些与世隔绝的蛮荒山村,都可见到它的踪影。中国古戏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古典的戏曲文化,还是中国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绍兴古戏台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戏曲舞台,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景”和“境”,而是“意”和“情”,戏台是人世万象的集聚台。绍兴古戏台的建筑以“三面突出”为特征,因地制宜,造型简约,结构严密,匠心独运,把易理和戏理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其造型、构架、构件及楹联透出的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能反映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和心理情感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众多类型,而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文化,做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进行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因此,人们应高度重视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本文对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龙屯400余年孤寂的封存,最大量的定格了历史的余温与气息。海龙屯的各个细节,如同拼图碎片一样,经由文保工作者、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和家乡人的手,被珍而重之地拼合起来。对海龙屯土司文化的保护,贯穿始终。先后完成了遗产本体保护和展示、环境整治、专项法规建设、管理机构建设、资料档案建设、遗产监测、社会宣传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葆华  杨志勇 《文博》2011,(5):73-77
本文从晋商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的价值入手,主要介绍了晋商大院乡土建筑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重点阐述了晋商大院建筑室内装饰艺术如何更好的的传承,要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中很好的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格表现出来,必须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我们主张结合时代的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使设计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当代设计师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7.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生产技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传统技艺日渐减少的状况,中国在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具体的生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并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使之在生活中持久传承。  相似文献   

18.
朱新贵 《神州》2013,(10):33
新疆曲子剧有着极其浓郁、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也是各族人民创造并经长期艺术实践和积累形成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是各民族交往、沟通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快研究这一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方法,深入具体的研究保护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从新疆曲子剧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剧团目前的实际现状。而问题的存在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去思考它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期能用一种新的视角对剧种、剧团的发展有一种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甘肃武都高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为重中之重。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保护与传承,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潘媚 《丝绸之路》2011,(10):63-64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积淀,展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此问题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严重。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贫困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必须结合山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