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学月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早期创办的史学杂志,今已三十五年。实事求是,发展史学,应该敬谨祝贺! 《史学月刊》初名《新史学通讯》。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初期,许多人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为新史学,以区别于解放前各式各样的旧史学。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后,李大钊先烈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使中国史学提高到历史科学的地位。尔后毛泽东同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真  相似文献   

2.
牛润珍 《史学史研究》2013,(2):40-47,63
由新史学发展为新民族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在抗战时期受宋学尤其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民初史学家通过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与浙东史学的价值。"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史学家发扬宋学、浙东史学精神,注重事功,经世致用,投身学术抗战,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其代表作为陈垣撰著的《通鉴胡注表微》。新史学发展有两条线:一是以梁启超、何炳松、蒙文通为代表,由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一是以王国维、陈垣、陈寅恪为代表,由历史考证通义理,进而转向宋学。两条线于抗战时期合一,形成了新民族主义史学。抗战胜利后,新民族主义史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史学。由新史学而新民族主义史学,又由新民族主义史学而马克思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发展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引论 罗香林教授为世界客族著名的客家学学者,以其客家学研究,奠定中国客学研究的地位和方向,成为今日中国史学研究显耀课题。就罗香林教授历年专书著述和论文撰写,在其史学研究业绩,以及培植的后学各有传承发展,罗香林教授在史学上的贡献,堪称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史学大师。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晚明史研究 ,回顾梁启超《新史学》发表百年来中国“新史学”三次高潮。作者认为 ,新与传统原是相对概念 ,但今“新史学”则多指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中国新史学三次高潮均受外来史学理论影响 ,其中不乏经验教训 :一是 2 0世纪 50年代后教条主义对于史学的影响 ;一是近年来中国史研究的西化倾向。作者不反对引进新史学理论 ,但反对教条主义 ;并认为新史学不能抛弃中国史学传统 ,2 1世纪中国史学仍是汉学的史学 ,而非西学的史学。  相似文献   

5.
李振宏 《史学月刊》2002,(11):101-111
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是一笔丰厚的史学遗产。从梁启超的《新史学》,到三四十年代一系列史学理论方法论读本的出版,再到当代台湾的史学方法论研究,是新史学派史学方法发展的大体脉络。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介绍和宣传,到郭沫若所代表的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尝试和实践,再到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50到7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广泛普及和曲折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方法论研究空前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总结百年来的史学方法论研究,给新世纪史学发展留下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史家中,陈垣是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史学加以继承和发展的,被誉为"土法为本、洋法为鉴"的史学大师。作为新考据派史家的代表,他对传统史学及现代新史学关系阐发的基本特点和内容是以现代考据学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紧密结合自身研究来阐发传统史法、史料文献和史家成就的得失。在史家研究上,代表作《通鉴胡注表微》融考据、义理和致用为一,对宋末元初史家胡三省的史学思想和成就作了新的发掘和阐释,较系统反映了对传统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表明其中国传统史学观已经上升到新层面。他还对清代史家的成就和不足作了较深入的评述。陈垣对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新史学关系所做的理论探讨和史学实践为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并非古代史学的自然延续,历史观和方法论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第一阶段新史学不自觉地对传统史学有继承和转化,尚未将其思想、方法丢失殆尽。唯物史观全面引入中国史学所带来的最显著进步是在历史观上,使中国历史的建构模式得到合理的解释。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开始热衷于吸收欧美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并未重视传统史学研究继往开来。整体而言,中国大陆地区的史学人才对于传统史学思想与方法的掌握严重缺失。世界范围看,历史学碎片化是二十世纪后期的普遍现象,历史学家通过明确的方法把历史进程的各部分变成整体的本领渐渐丧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历史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自主性问题,史学已逐渐沦为给其他学科研究提供原材料的“资料员”角色。最近一二十年间,对整体历史观的探讨在西方史学界悄然回归。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史学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通史精神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避免碎片化研究的倾向;重拾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回答时代之问;同时打通经史,使经与史的研究良性互动,这样有利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析出,有利于中国特色史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利于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传承。可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学...  相似文献   

8.
宪章运动是英国史和工运史重大事件之一,但宪章运动后百年中,由于阶级的原因,西方对该课题的研究进展甚慢,近二三十年虽有一些较好的著作问世,但仍有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对此作一总结,似乎很有必要。一宪章运动史学的第一个时期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止是宪章运动史学的第一时期,它以当代人的回忆录和第一批研究著作为代表。1856年甘米季的《宪章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2月7—8日,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十多名学者与会。在首先进行的圆桌会议上,学者们以"西方史学史研究的中国视野"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张广智从西方史学史之史的角度,对近百年来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中国史学史上,傅斯年以其"史学便是史料学"的口号,成为所谓"史料学派"的代表人物。而"史料学派"之推动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又常与德国兰克学派的理论和实践相比仿。不过傅氏虽然曾留学德国,但从他的藏书和其它资料来看,其实他在留学期间,对兰克学派及其德国的历史研究,并没有太多接触。相反,傅氏对西方博古主义或古学运动对古典文化的研究,颇有兴趣。他在回国以后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也显示出他之强调史料的扩充和整理,并由此来推广科学史学的做法,介乎于科学主义和博古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1997年5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邀请部分在京史学工作者讨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在京的部分史学工作者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言及"历史编纂学",人们总会联想到与之对应的英文"historiography"。一般也是如此对应翻译。但这种以主要意谓"史学"或"史学史"的"historiography",去界定和理解中国语境下历史"编纂"之学存在很大问题。语义分析表明,中文"编纂"所指的是单纯的文本编织组织,而没有"historiography"的意指。中文所谓"编纂",是对国家职掌管理、整理档案文献职能的史官组织历史文本行为的描述。这种"编纂"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传统史学文本的以连缀组织已有文献为主的生产方式,而史官的官僚性,也决定了文本组织的立场和视角的国家性,决定了反映内容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决定了其对于政治实体的治乱兴衰,以及为容纳多重内容而追求的文本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此不同的西方史学,由于相当长的时期属于个人行为,没有被纳入到国家的职能之中,所专注的焦点多局限于个人或亲历或传闻的诸如战争等重大事件,关注的是人性的善与恶,导致在组织文本时,不太考虑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更注意表现事件的线性过程和事件的情节。因而,在西方史学中,与历史(history)一起组合使用来表示文本历史的,一般采用narrative或writing,如history narrative,或history writing等。"编纂"一词的分析,或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中西史学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自1920年李大钊讲授史学思想史课程以来,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已逾百年。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经白寿彝等学者的提倡与示范后,才明确了其作为中国史学史重要分支方向的定位,由此,中国史学思想史学科正式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60年来,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不仅在理论探讨与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而且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领域,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全面回顾60年来中国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历程,在梳理成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对乡村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下,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为了解读百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总结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经验,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该领域研究,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课题主持人王先明教授发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和《史学月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国辽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中国辽金史研究宋德金20世纪是中国辽金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同中国历史学总体发展进程一样,辽金史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和从近代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而在本世纪的最后20年里,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值此世...  相似文献   

16.
<正>谢保成,祖籍北京房山良乡,1943年出生在甘肃兰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第四、第五届副会长、第六届顾问。谢保成先生著述丰富,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代表作为(以初版时间为序):《隋唐五代史学》《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贞观政要集校》《民国史学述论稿》《龙虎斗与马牛风———论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家》《传统史学与20世纪史学》《增订中国史学史——从"史"的起源到二十世纪中》。其中,201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卷4册本《增订中国史学史》,是到目前为  相似文献   

17.
许兆昌 《史学集刊》2004,(1):110-112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 ,与这一时期巨大的社会变迁一道 ,共同经过了一个深刻而波澜壮阔的更新与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 ,一个最清晰的轨迹便是由传统而新派 ,而后又由新派向传统回归的过程。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这种“回归”并非要重返旧史学的窠臼 ,而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新史学的冲刷与洗礼之后 ,再以新的史学姿态与视角 ,来重新感受与吸收传统史学深厚的学术积淀。正是在这种“回归”当中 ,当代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开始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传统。如果说上个世纪初至二十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正吕思勉被香港史家严耕望推崇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①,足见其在二十世纪中国史坛的重要地位。吕氏主要以研究古史名世,同时亦重视近代史,留下颇为丰富的近代史著述。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吕著中国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为其早年在上海光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代史的两份讲义;《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为1943年在辅华中学讲  相似文献   

19.
张舜徽先生早年治学,循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学术路径,从经史考证出发,以经世致用为归宿。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后,在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实事求是,在以阶级分析学说研究古文字、考证劳动人民史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其经世致用思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以崭新姿态迎接新嗷纪…………………………………… 论孔子历史哲学发微……………………………………………钱穆先生文化生命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让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向新世纪——直立行走及我们的学术论人生依附关系和等级制的的社会根源………………新编地方志的实践与理沦研究……………………………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关于西方古典r史学的评述 ——兼与张广智先生商榷………………………………西方城市史学初探古典西方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历史学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