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学者论通古斯满语民族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古斯一名是苏境鄂温克人(又译“埃文基人”)三十年代以前的旧称,我境鄂温克人一直到解放初期还沿用这一名称。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学者则把操通古斯满语的所有民族泛称为通古斯人。目前,苏境的通古斯满语民族主要有:埃文基人、埃文尼人、涅吉达耳人、那乃人、乌耳奇人、奥罗克人、鄂伦春人、奥罗奇人和乌德盖人;居住在我国境内的通古斯满语民族有: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据《苏联大百科全书》(莫斯科,一九七  相似文献   

2.
嫩江、黑龙江上游及内、外兴安岭的丛林里,有不少鄂伦春、达斡尔和鄂温克语地名。这三个民族的语言,均属阿尔泰语系,达斡尔语属蒙古语族,鄂伦春与鄂温克语为满洲·通古斯语族的通古斯语支,彼此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同时也受到地理、经济、习俗、迁徒的影响。比如在中国的通古斯民族中所保留的“撮罗子”与北美印第安人的“梯皮”就极为相似,但又不尽相同。这种文化现象吸引着我们去比较和探究它的存在和原因。中国的通古斯族,包括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等。其中鄂伦春、鄂温克居住的“斜仁柱”,系鄂伦春语,意为“遮阳光的房子”。汉族称它为“撮罗子”。它的基本特征是圆锥形帐  相似文献   

4.
肃慎族系民族视猪为保护神,形成对神猪的图腾崇奉并伴有一系列图腾禁忌。世代毗邻而居的雅库特人较早发现了肃慎族系民族崇猪的习俗,于是用突厥语意为"猪"的"通古斯"一词称呼他们,后来通古斯囊括了在语言、体态特征上与肃慎族系民族相近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其他民族。依据古文献和考古学等多学科、多视角结合考察发现,肃慎族系民族勿吉和靺鞨是养猪业最发达的鼎盛时期,"食猪肉,衣猪皮,佩戴猪牙"成为勿吉、靺鞨民族显著的特征,极有可能从这一时期开始雅库特人称呼他们为"通古斯"的。  相似文献   

5.
郑尤 《神州民俗》2007,(11):12-14
婚俗是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形成的,必然反映了诸多深层文化内涵,用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武汉地区特有的“调戏爹爹与儿媳”婚俗,不仅对传统婚俗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张敏 《丝绸之路》2013,(22):12-13
由于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地理位置上,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婚俗文化中既保留了中原传统婚俗礼仪,又兼容西域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从而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婚俗文化。从保存下来的敦煌壁画和文书中,可以详细了解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婚嫁礼俗。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属于阿尔泰语系满州·通古斯语族的语言计有14种,分布在中国的主要有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和历史上的女真语;而分布在俄罗斯境内的有埃文基语、埃文尼语、涅基达尔语、郑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语、奥罗奇语等;其中鄂温克语也分布在蒙古国的一些地区。显然,无论从历史悠久、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诸方面看,女真语和满语在满州·通古斯语族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历史上的女真语又是满语的祖语,它们之间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对其进行历史语言比较研究,尤显必要。本文试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敬希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项红 《神州民俗》2007,(9):23-24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土家人的婚俗在保留、改变了其传统婚俗的同时,也受到汉民族婚俗文化的影响。文章简要描述了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岩松坪村的特殊婚俗状况。  相似文献   

9.
西藏婚俗是西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十分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体现出了藏民族独有的宗教观、民族观、生活观。藏族婚俗有旧婚俗和新婚俗之分,旧婚俗多数是双方的婚姻由父母包办。解决子女婚姻问题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责任,因此父母对待子女的终生大事都十分谨慎,在婚配过程中注重八字合对、门当户对等。在这一过程中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  相似文献   

10.
满语就语言系属而言属阿尔泰语系中的通古斯语族满语语支。阿尔泰语系共有三个语族,除通古斯语族外,还有突厥语族(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蒙古语族(如蒙古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等)。通古斯语族中又分为通古斯语支和满语语支,鄂伦春语、鄂温克语等属通古斯语支,满语、锡伯语、赫哲语等属满语语支。所以满语与锡伯语、赫哲语相同点很多,而与阿尔泰语系中的其他语言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语言间的关系实际反映了这些民族间的渊源关系。通古斯原为我国古代一个原始民族的称谓,源出于donki,即“人”的意思。这个民族自公元前三世纪起就居住在松花江和牡丹江合流的地区,12世纪通古斯部族女真人发展强大,推翻了辽的统治,建立了金政权,满人即为其中的一个支族。16世纪起满族崛起,努尔哈赤合并满洲诸部,建立金,不久改称清,后来清军入关在中国共统治了267年。通古斯族在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12世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为女真语创制文字,才有了女真母文,这种文字参照了汉字的笔法和契丹字的造字原则,于公元1119年颁行全国,  相似文献   

11.
鄂温克族在清初被称为“索伦”。当时所谓“索伦诸部”,既有属于通古斯语族的鄂温克和鄂伦春,又有属于蒙古语族的达斡尔。明代和元代,对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泛称为“林中百姓”。更早的隋唐时代,则泛称为“室韦”。“室韦”意即森林。“室韦”与“林中百姓”都是当时中原对黑龙江一带的森林民族所加的笼统泛称,实际上他们并非单一的民族,也并非皆属同一语族。  相似文献   

12.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索伦鄂温克戍边卫国历史文化研究,弘扬索伦鄂温克戍边卫国精神,挖掘和发扬索伦鄂温克传统生态文化,2020年8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研究会承办的"清代索伦鄂温克戍边卫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岭南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岭南地区 ,聚居了瑶、壮、黎等少数民族 ,其婚俗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少数民族社会文明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利用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民族学材料 ,试图从宏观上对明清时期岭南各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所表现的共性与特点进行探讨 ,以归纳总结岭南少数民族婚俗文化的特色与发展规律 ,对于婚俗文化的形成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也作了论述 ,为当前如何进一步推动民族文明文化的发展 ,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晓哲 《沧桑》2014,(4):121-123
关中西部民间婚俗中沿用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传统的"六礼"仪式,喜庆热烈的婚俗既表达了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渴求和向往,更有对封建宗法文化的保留和尊崇。严格分明的程序礼仪,长幼有序的尊卑秩序都蕴含着尊崇血缘宗法关系的特点。考察关中西部民间婚俗的宗法制特点,对于剖析家庭组织的发展流变,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的这篇论文是根据1987年我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复合所进行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在呼伦贝尔盟地区,满——通古斯族群和蒙古族群在人类学和民族学方面紧密地相互交错。例如,该地区有这样一个群体,从人类学方面看,它具有通古斯种的基本特征,然而它却不使用通古斯语,而是参与了蒙古族体的复合。很多通古斯部落共同尊奉同一位祖先,然而由于后来它们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际遇的  相似文献   

16.
<正>萨满教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蒙古等到许多民族中,是近存晚斯宗教的一种。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翰尔族到五十年代初还保存该教信仰。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也有广义地指今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个多民族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苏联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文化变迁和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戢炳惠 《满族研究》2012,(3):128-131
科里亚克人(коряги)属古亚洲族,是俄罗斯堪察加地区的土著居民,与通古斯族长期紧邻而居,是研究通古斯族的民族交往,文化传播的首要对象.科里亚克语与楚科奇语、伊杰里门语同属古亚细亚语族.据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其人口数为8743人.[1]目前中国学界对该民族知之甚少,研究工作远远不足.本文通过译介俄罗斯学者关于科里亚克人的研究成果,以期对中国民族学研究有所帮助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旭 《黑龙江史志》2012,(13):47-48
该文以一个出版人的角度对几近濒临消失的满通古斯语族的经济与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化研究,综合论述了该民族的历史渊源、与其他民族的关联、曾经的经济文化模式、该民族的现状、渔猎文化的特点、渔猎文化的历史价值,不但容纳了相关著作的可取之处,同时也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一个专业出版人的角度探讨了利用出版资源特有的优势对满通古斯语族的经济与文化进行再现和留存的探索,该课题如能出书,将对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研究和相关史料的保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民族历史上的各种婚俗,隐隐可以折射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厚重。其中的积极因素,如“和”的精神、道德性的原则、强烈的“追求吉祥”心态等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具有极强的人性美的魅力。我们把汉民族婚俗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探究其中的内在统一性,对于促进当今家庭稳定及社会和谐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