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盛顿难辞其责─—珍珠港事件再揭秘孟庆龙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是5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题目,争论的焦点是罗斯福的责任,即是否故意引诱日本人打第一枪。美国出版的近40种有关该题材的著作中几乎一半认为罗斯福负有责任,国内学者持否定态度的居多...  相似文献   

2.
1994年金秋10月,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正式与浙江省衢州市缔结友好城市。10月8日,以杰姆·格兰特曼为团长的雷德温市代表团参观了乌溪江水电厂。当外宾们乘船游览乌溪江时,深深地被两岸的景致所吸引:“Beautiful Beautiful!”(美极了!美极了!)我告诉格兰特曼先生,52年前,有三位遇救的美军飞行员,就是沿着这条江到达衢州机场(当时称空军第13总站),也是这次双方结为友好城市的缘由。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军蒙受巨大损失。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誓要对日本实行军事报复。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拟定的空袭日本东京的构想,很快获得批准。  相似文献   

3.
孟亮 《黑龙江史志》2013,(10):59-63
孤立主义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在美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和平主义催化下的孤立主义甚嚣尘上,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思潮。随着无线电广播技术的产生发展,战地报道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借助广播广泛传播,美国民众反战情绪减缓,孤立主义思潮逐渐瓦解。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员,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最终破产。  相似文献   

4.
<正>珍珠港事件距今已有75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夏威夷周边开始开展针对珍珠港事件的水下考古工作。这为人们了解史实、产生的环境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41年12月7日晨,日军偷袭珍珠港,2小时内击毁美军战机350架,致  相似文献   

5.
一 1943年1月24日,在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宣布了无条件投降原则。盟国由此明确了对轴心国集团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明确了美国对日政策的最终目标:击败日本,使之无条件投降。珍珠港事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  相似文献   

6.
正自1963年林房雄推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以来,日本右翼学者一直在全面系统地为侵略战争翻案,试图颠覆当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确立的业已深入人心的正确历史观。他们不仅抛出了"自卫战争论"、"解放战争论"、"美苏同罪论"、"靖国史观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珍珠港事件阴谋论"等种种战争翻案谬论,甚至挑起了一场"卢沟桥的枪声来自何方"的争论。限于篇幅,笔者仅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卫战争论"略作评介与回应。1.关于日俄战争。田中正明说:日俄战争是日本为"维护独立"而"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爆发的"。①中村粲宣称:日俄战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侵略成性"的俄罗斯不仅对"支那和朝鲜"构成了  相似文献   

7.
欧阳军 《湖南文史》2014,(10):20-20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2年年底时,战局对法西斯轴心国越来越不利。就在这时,美国的间谍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报:希特勒德国计划使用毒气。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经过紧张的密商后,要求罗斯福总统下令:美军也准备毒气战,以便万一遭到毒气攻击时,立即使用毒气进行报复性进攻。但是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在战争中是禁止使用毒气的。罗斯福总统面对这个要求十分尴尬。批准吧,违反国际法;不批准吧,万一德国施放毒气又如何对付呢?  相似文献   

8.
“麦雷尔的掠夺者”史迪威决不轻言放弃。2月下旬,他决定再次对日军实施包围。此时他从华盛顿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罗斯福总统完全同意进攻密支那的计划。史迪威平淡地对身边一名军官说,他宁愿用这个支持去换一个师的美军。可是,罗斯福的支持真的就好像送给了他一个美军师。总统告知英国首相丘吉尔,如果英国人能在缅甸坚持住,他相信史迪威在旱季结束之前定能拿下密支那。丘吉尔重申,蒙巴顿不会因为他自己的计划而把把英军撤出缅甸。此外,史迪威真的得到一支美军战斗部队——到达亚洲大陆的第一支美国部队。这支部队的编号很累赘:第5307混成旅…  相似文献   

9.
周渝 《国家人文历史》2021,(23):128-136
"号外!号外!"珍珠港事件次日,日本宫城县大街小巷的卖报人大声急促地吆喝着,一群中学生随即被叫卖声吸引并很快听见卖报人们继续喊出的新闻内容——"今天清晨,英美对日宣战!""帝国陆海两军在西太平洋同英美两国军队进入战争状态!"就读于仙台市第一中学的板桥康正多年后仍清楚记得,听到新闻那一刻,他们的心情是无比激动,"感觉自己瞬间血脉贲张,身上的每个细胞都颤抖起来".随后又传来日本军队在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消息,板桥康正与同学们一起高呼:"我们真的做到了!太不可思议了!太棒了!"  相似文献   

10.
正珍珠港事件大家都很熟悉了。这篇小文想把历史的时钟从珍珠港事件回拨半个世纪,看一看19世纪后期发生在日本、美国以及夏威夷之间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移民",说得更准确一些,是日本向夏威夷的移民。一、1893年以前夏威夷(Hawaii)群岛位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最北部,它在日本近代史书中被称为"布哇"。关于夏威夷群岛人类足  相似文献   

11.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国民政府军令部第二厅的监视电台就收到日军的一个新出现的密码,经过破译,发现是日本太平洋海空军的联系电报。这个电台随后就消失了。二厅厅长杨宣诚估计是日本作特别行动使用的,命令派一组监视电台日夜监视这神秘的日军电台信号。珍珠港事件前夕,这个神秘电台又突然出现了,它很忙碌地向太平洋地区布置调动大批日本海空军力量。杨宣诚根据这些情况,并结合当时世界整个战局分析,判断日本将在太平洋地区,特别可能向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基地进攻。他当即将这一情报报告蒋介石,并建议蒋把这分析向盟军通报。获蒋同意,杨宣诚于是召开盟军驻重庆军事代表紧急会议,通报了这个情报。当时盟军军事代表对情报多持怀疑态度,有人向杨宣诚探问情报来源,杨云:“此系中国军事情报机密,碍难奉告。”美国罗斯福总统得此情报后,曾召开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研究,但没有得出什么结论。所以,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总统每想到此事,即大为懊恼。他同时也很折服杨宣诚的神算,萌发了邀请杨宣诚当其私人顾问的念头。  相似文献   

12.
1944年元旦刚过,中缅印占区司令官、驻华美军司令、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史迪威中将便急匆匆飞往昆明。在春城昆明的一间密室里,史迪威向其副手多恩将军传达了一项来自罗斯福总统被称之为“蓝鲸行动”的秘密指令。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2年年底时,战局对法西斯轴心国越来越不利.就在这时,美国的间谍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报:希特勒德国计划使用毒气.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经过紧张的密商后,要求罗斯福总统下令:美军也准备毒气战,以便万一遭到毒气攻击时,立即使用毒气进行报复性进攻.  相似文献   

14.
樊斌 《文史春秋》2011,(9):38-40
1972年,在尼克松访华之际,美国《外交事务》10月号公开发表了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周恩来通过当时在延安的美军观察小组与美国政府联系,曾要求秘密飞赴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会谈的消息。当时延安提出派一非官方访问小组去美国,向美国公民和官员说明并阐述其感兴趣的当时中国的局势及其他问题。此外延安还有一个纯属口头的非正式建议:假如罗斯福总统愿意在白宫对他们作为一主要政党的领袖予以接待,毛泽东和周恩来随时可一人或一同前往华盛顿与总统进行试探性会谈。  相似文献   

15.
微博历史     
正罗斯福和麦克阿瑟之间互不信任。一向自视甚高的麦克阿瑟对罗斯福充满了嫉恨。1945年4月,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的前夕,罗斯福在办公室里与世长辞。听到这个消息后,麦克阿瑟转身对参谋说道:"罗斯福终于死了。他是一个能用谎言来粉饰太平而绝不会说真话的人。"  相似文献   

16.
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应对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进行的一次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垂死状态,重新恢复了生机。"新政"标志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罗斯福新政从实行开始就饱受非议和诟病,各种质疑声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7.
“史迪威事件”始末[南京]李伟"史迪威事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起重大事件。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1946年),受蒋介石(左)与史迪威(右)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遣,以中国战区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的双重身份驻节远东。在不...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德绥靖的“韦尔斯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美国对德绥靖政策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于“史汀生主义”的性质、30年代的孤立主义及“中立法”、美国与慕尼黑阴谋的关系、以及珍珠港事件的原因等方面。但事实上在1938年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之前,美国也曾酝酿过对德绥靖方案,甚至由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罗斯福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21,40(2)
近年来,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做了深入批判与抵制,达成了"历史虚无主义实质是对红色文化的破坏"的观点共识。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文化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包装"和平演变阴谋论",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崇"告别革命论",极力歪曲红色历史;编造"学术重建论",恶搞红色文化教育。为此,需要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健全红色文化保护的法治机制、完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推进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和消解。  相似文献   

20.
1934年美国中期选举的时候,威斯康星州一位共和党候选人咬牙切齿地骂罗斯福总统:"一个没有拐杖就站不起来的人!"这种对残疾人士的人身攻击显得很没有教养,但是他无意间说出了一个事实的隐喻:罗斯福要靠拐杖才能站起来,此时的美国却要靠罗斯福才能站起来。罗斯福总统领导的政府,正是国家的一根拐杖;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仅只是一根拐杖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