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的民族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研读孔子的民族思想,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状,以及探索怎样解决现实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国时期,移住东北地区的朝鲜半岛居民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法西斯统治和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不断侵入,朝鲜族社会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转型不断深入,最终与各民族一道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人们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古代中国或中华民族自在时期,形成的“华夷”观是解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核心观念,王朝中国政治是和各族裔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互相需求日益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近代以来,随着“西夷”的入侵,自在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向自觉并追求自决。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自觉和自决的斗争才有了组织性的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百余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通过新制度新国家的一系列构建活动,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组织的凝聚核心,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活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穆永强 《丝绸之路》2009,(24):34-35
全球化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使得西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民族文化认同出现危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将有助于从制度上保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及其可持续发展,增进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维系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5.
1988年,费孝通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国际著名的“泰纳讲演”(Tanner Lecture)会上,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横向构成既是“多元”,又是“一体”的特点,为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指明了新的方向,开拓了新的视野。本文认为:虽然“民族”和“文化”是两个互不相同的概念,民族学和文化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6.
今天,与这么多老同志、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全体会议,我感到很高兴。继承、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我们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五千年来,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我们说的炎黄文化,就是以炎帝、黄帝为象征,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从我的认识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中华文化这样源远流长而始终未曾间断。很明显,着力研究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十分有益的。当今世界,是经济趋向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灿烂的河陇文化李永良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圈。它们互相影响、互相融和、交相辉映,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灿烂的河陇文化,正是河陇地区以它本土文化的精神,在与华夏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中,...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方面,学术界早已有研究且成果很多,一定程度上为后者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笔者将立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演化过程经行阐述,试图进一步阐明我国中华民族过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李建志 《丝绸之路》2021,(2):124-127
民族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物长河中一颗熠熠闪耀的明星,对于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和统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一件民族文物背后,都蕴含着不同民族文化的渊源和精神,垒筑成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大一统的格局.民族地区博物馆的文化使命和历史重任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博物馆的民族文物收集、收藏标准的专业化、管理制度的完...  相似文献   

10.
王宏亮 《神州》2011,(20):119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民族状况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前提之下,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制定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60年来,在民族问题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现阶段正确客观的来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有着很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宏亮 《神州》2011,(9):119-119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民族状况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前提之下。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制定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60年来。在民族问题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现阶段正确客观的来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有着很大的理论度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首先概括介绍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并讨论该思想中第一、六个特点——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与西藏昌都地区莫洛镇藏族婚嫁习俗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在笔者身边的发生的真实个案来说明“多元统一”理论在这一地区实际生活中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古籍记录着自古以来各族人民的劳动实践和文明成果,民族古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真实见证①。做好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工作,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弘扬好、发展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肃慎-女真族系形成发展研究的民族学价值意义进行探讨,主要从肃慎-女真族系研究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构成、民族社会结构和社会性质、民族多元文化及交互影响、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民族学跨学科综合研究等问题研究的价值意义进行论述.通过对肃慎-女真族系各族的形成发展进行系统综合研究,丰富促进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对研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促进中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调整民族政策以及外交政策、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发挥重要的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石兴邦 《文博》2000,(1):11-15
十数亿海内外中华儿女,都自诩为炎黄子孙。这是由于我们都是同源同根,一条血缘纽带承传下来的子子孙孙。 在原史时代,以炎黄部落为中心的华夏族团,是中华原始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凝聚的核心和主体,也是在其后不同历史时期各个不同来源的民族成员,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为大家所认同。历史悠久、影响深刻而广泛。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和结构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不同地区和民族间对古史传说和历史传统中的历史人物,都存在不同崇拜对象和信念,但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却较为普遍,除汉族外,在一些兄弟族群中也多流传。这是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6.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图书首发式。之所以说具有特殊意义,是因为我们在以这样一种形式向一个民族的文化致敬。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无论是对青海多民族文化,还是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甚至放眼到人类文化的整体格局中,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可被忽视、不能被替代的,都是值得致敬的。  相似文献   

17.
浅论盘古文化与盘瓠文化关系及其在岭南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对盘古、盘瓠神话及其文化对比 ,认为盘古是汉族一种自然神图腾崇拜 ,反映农耕文化特质 ;而源于人与犬婚配的盘瓠 ,是瑶、畲等少数民族祖先神图腾崇拜 ,反映狩猎和游耕文化特质。随着民族杂居往来和道教兴起 ,两种文化在岭南交流、融合 ,最终发展为岭南文化一部分 ,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艰辛凝聚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民族迁徙交往的大舞台。古代新疆就与中原地区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文化交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汉朝、唐朝和清朝。这些时期中原王朝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加强边疆治理,使得中原文化在边疆广为传播,与此同时西域各民族文化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这些交流现象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孕育发展着的交往与联系构成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和亲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具有历史连贯性、主体复杂性和类型多样性等特点,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西北地区不同政权之间的联姻、西北地区诸政权与中原王朝的联姻、联结两个民族亲缘关系的联姻、联结多个民族亲缘关系的联姻,都在推进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使西北历史上各民族的存续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的进程中深化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从脱离帝制走上共和道路后,就面临着如何调整好民族群体与国家对应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族群众多,且关系复杂交织,使得这种调整的难度远超一般性国家的常规建设,但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塑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即其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再强化,乃是国家建设内在诉求与因应世界局势发展的合力所为。以民族群体之间的“共通性”为追求目标进而达到“共同”之境界,促使国家进入文明的高度发展,应当是二者对应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