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雕漆,是漆工艺中的一个品种,它是用调色后的笼罩漆一层层地涂在器胎上,积累到相当厚度,然后用刀雕出花纹。《髹饰录》载:“剔红即雕漆也。髹层之厚薄,朱  相似文献   

2.
剔红漆器和紫砂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物,把它们混为一类论述纯属偶然的缘故。多年前,笔者在编辑《故宫博物院藏元明清雕漆》的过程中对一件“紫砂胎剔红漆壶”产生了很大兴趣。该作品原庋藏卡上注明的时代为“明代宣德”,但从剔红的雕刻特点和图案风格来观察均不符合明代前期剔红漆器的标准。假如该壶的时代被确认为“明代宣德”,那么不仅要对明代前期剔红漆器的风格特点重新认识,而且作为胎体的紫砂壶也将成为目前所知同类  相似文献   

3.
石超 《收藏家》2011,(9):19-24
雕漆,是漆工艺中的一个品种,是中国漆器特有的装饰技法,是在油光漆兑入入漆颜料,数十层乃至上百层地髹涂在用漆封闭处理过的胎骨上,每天只能髹涂二至三道,髹涂下道漆不可等上道漆干透,否则漆层容易缺脱,这样逐层累积到需要的厚度,用刀剔刻出浮雕花纹,表现层次与质地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09,(10):F0003-F0003
蔗段式圆盒,平顶直壁.平底浅凹入。盖面及周壁以填漆为饰。盖面为牡丹花样,花色以银粉漆为之,色粉微涣散;枝叶则黑漆黄理。周壁饰卷草纹间梵字,梵字亦以银漆为之。器底及里均朱红漆。填漆器在明末比犀皮(波罗)、雕漆(剔红)等漆艺的评价还高,其法有镂嵌、磨显二种。镂嵌填漆是在漆面上刻花纹,再在刻痕内填色漆;如本件漆盒的黄色细锦部分即是。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它的历史源久流长,上至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漆木器,下到明清两代丰富多采的漆器艺术成就,历代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然而雕漆工艺的出现却是到了唐代,自此,雕漆艺术在工艺美术的百花园里,如一朵斗妍的奇葩,盛放不衰。 雕漆工艺,起源于髹漆,是髹饰、绘画、雕刻相结合的美术工艺。从漆工分类来说,雕漆是几种漆器的一个总称,按漆料的颜色分剔红、剔黄、剔黑、剔犀、剔绿、剔彩等,都属于雕漆的范畴。明代名漆工黄大成所著《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漆器工艺专著,他的著作总结了前人和他自己的经验,全面地叙述了髹漆的各个方面,并对当时的漆工艺作了科学的分类和定名。在《髹  相似文献   

6.
漆工艺在明代处于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工艺、新品种,种类达数百种。名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一书中,对当时的漆工艺作了科学的分类和定名,为我们研究古代尤其是明代漆工艺提供了重要依据。漆工艺中的雕漆工艺,是髹饰、绘画、  相似文献   

7.
傅举有 《收藏家》2009,(4):13-19
五、漆画镜 用毛笔蘸漆液在器物上描绘图画的漆艺装饰手法,叫漆画。“漆画”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的《上杂物疏》,疏中有“漆画书案一枚”、“漆画韦枕二枚”、“漆画几大小各一枚”。漆画又叫“描漆”。漆艺经典《髹饰录》经常提到它。如《髹饰录》坤集《描饰第六》的“描漆”条说:“描漆,一名描苹,即设色画漆也。”王世襄先生解说:“描漆就是在光素漆地上,用各种色漆画花纹的作法。”  相似文献   

8.
剔彩,系雕漆之一种,是在器物的胎型上髹饰不同颜色的漆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在上面雕刻花纹。它的特点是随妆露色,即随着所雕刻的不同形象的凹凸处,露出几种颜色,如红花、绿叶、黄蕊、黑石等,同  相似文献   

9.
雕漆的髹制技术,是我国漆器工艺的一种创造,传说始于唐宋间,但我们还没有看见过那时的实物,不过元代的雕漆工艺品我们却发现了几件可靠的精美的遗物。1954年故宫博物院购到元代张成造剔红山水人物圆盒一件(图见底封里,现陈列在历代综合艺术馆第四馆)。表面为朱红罩漆堆起,约八十道左右漆层,呈深红色(俗称枣红色),里面及底部都用光漆,呈  相似文献   

10.
金银平脱器,是我国古代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高级工艺品。所谓“平脱”,是将金属薄片刻成空花纹样(有如剪纸),粘贴或钉在漆胎上,再于其上髹漆数重,经反复细致研磨,直待金银片纹饰脱露于器物表面。平脱金银片一般都镌刻有精细的“毛雕”,即细部纹饰。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雕漆,已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器物髹漆肥厚,漆色鲜亮,雕镂技法既具淳朴圆润的特点,又有纤巧细腻的风格.器物造型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雕漆题材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2.
<正> 1984年,河北省文物商店在配合公安部门打击文物走私活动过程中,查缴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磁州窑黑釉刻花梅瓶,通高34cm,最大腹径22.5cm,口径3cm,足径9cm。此器造型优美,瓶身修长,底足为凹状卧式足。胎质细密坚硬,瓷化程度较高,胎为白色微闪黄,除足跟无釉外,通身施黑釉,釉色光可鉴人,有漆的质感。器身上中下排列三层纹饰,肩部两道弦纹环绕,中腹绘有三组荷花图案,下腹饰一圈卷草纹,纹饰线条均采用刻划手法,所刻之处,线条纹理显露出胎色,釉面与纹饰黑白分明,两色形成  相似文献   

13.
耀州窑陶瓷的装饰技法以青瓷刻花誉冠古今,此外还有印花、划花、贴塑、绘画等多种手法.其陶瓷绘画装饰技法起自唐代,历五代、宋而盛于元.所饰陶瓷种类计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瓷釉下绘  相似文献   

14.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当中,有一张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图版三)。这张唐琴为伏羲式,紫漆,纯鹿角灰胎,发小蛇腹断纹,曾因剥落伤裂,用朱漆修补过。琴背龙池上刻唐篆“九霄环佩”四字。池旁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黄书两行十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  相似文献   

15.
吕静 《南方文物》2022,(1):222-230
作为两汉丧仪新现象的殓具面罩,存在多样的形态和繁缛的加饰手法。通过对出土面罩展开类型学方法的研究,揭示面罩在制作工艺、加饰手法、审美表达以及使用地域等方面的规律及其文化意义。简言之,面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A式的前桥形箱体面罩,采用漆工艺的制器和加饰手法,包括夹纻胎、以及素髹、彩绘、铜及金银贴饰技法,且流行于广陵国辖内,向北不逾淮水。二是B式的覆斗形箱体面罩,是木工工艺的精湛体现,出现在广陵国以外的汉地领域,却未见采用漆与漆工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在金银饰与漆膜接界处有出于保护目的,且与周围图案相协调的描饰;金银装饰上的描饰与其周围的描饰图案融为一体。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因金银饰件面,与漆膜层面高低,分为"粘贴"和"镶嵌"两类,本研究样品中暂未发现粘贴工艺。结合现代漆器装饰工艺调查结果,初步探讨了几件夹纻胎漆器金银的镶嵌工艺流程。本研究可利于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的发掘、利用与传承。  相似文献   

17.
<正>五代、两宋时期,苏州漆器已较为发达,考古发现的漆器绝大部分在江南地区~([1])。明代漆工艺更加繁盛,苏州成为漆器的重要产区,并出现了一些技艺极高的髹漆名匠,姓名可考者有杨士廉、周翥、蒋回回等。至清代,我国漆器制造业已臻至鼎盛,皇帝对漆器的推崇导致宫廷对漆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多处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后,乾隆帝经常将部分雕漆器和填漆器发往苏州收拾修补,苏州织造实际承担了御用雕漆、脱胎漆、部分填漆及少量彩漆、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9,(12)
<正>北京艺术博物馆(下简称艺博)藏明代织绣品2390余件,其中织锦500余件。明代织锦,从组织结构分有:双层锦、两色锦、棉锦、织金锦、织金妆花锦;从地域特色分有:宋锦、蜀锦(重锦、细锦、匣锦)、云锦。艺博馆藏明代织锦,除未发现蜀锦中的重锦品种,其他织锦种类均有收藏;尤以棉锦品种最为丰富,其次是双层锦。馆藏明代织锦图案有植物纹、动物纹、杂宝纹、文字符号、人物纹、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有牡丹、莲花、菊花、梅花、茶花以及多种花卉组合;果实纹有葫芦、桃、石榴。动物纹有龙凤、仙鹤、兔、马、蜜蜂、蝴蝶纹。杂宝纹包  相似文献   

19.
刘晓晨 《收藏家》2020,(10):11-18
中国的用漆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先民便开始制作并使用漆器了。考古发现最早的漆器是一个木胎朱漆碗,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这时期的漆器如同孩童般,工艺稚嫩,颜色单一。历经历史的洗礼后,漆器不断成熟、发展出更多技法、色彩、器型。到了清代,漆器的品种已有色漆、描金器、描漆与描油、描金彩漆、填漆、戗金彩漆、识文描金、嵌螺钿、百宝嵌、雕漆等多种。  相似文献   

20.
濮安国 《东南文化》2003,(10):52-55
我国古代的建筑,砖是重要的使用材料。可以用它造墙,铺地,而且早在战国遗址中还曾发现有模制印纹的地砖,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有相当水平。饰纹的地砖既可以防滑.满足实用功能的要求,又可美化环境,富有显明的装饰效果。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砖雕或雕砖,通常是指以刀凿镂刻的各种饰而砖。从现存的实物来看.迟到北宋已大量出现,且刻砖技法业已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