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明代军事史是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明前期军事制度的创设为明中后期军事制度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基础。学术界有关明前期军事制度的研究尚有诸多未明之处,李新峰著《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以下简称"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一书,为我们阐明了明前期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一部力作。该书由正文4章及绪论、结语组成,共35万余字,通叙明前期军事制度的发展演变,脉络清晰,文字流畅,多有超越前人的见解。该书以现代术语"军事制度"  相似文献   

2.
郭店竹简《唐虞之道》所记虞舜父亲的名字为"■寞"。学者已指出,第一字应释为"■",从"瓜"得声,读为"瞽"。第二字一般释为"寞",分析为从"宀"、"莫"声,但读为什么意见颇不一致。根据上博竹简《子羔》用作"瞍"的"卉"字从"艸(卉)"得声,本文认为"■寞"字所从之"莫"不是"从日在茻中"的"暮"字初文,而应该分析为从"日"、"艸(茻)"声,读为"瞍"。"寞"即文献中的"瞽瞍",二者为音近通用关系。  相似文献   

3.
辨读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弃疾墓所出铜器铭文二则。曾公子弃疾斗铭文器名前之字应为"■",与楚文字多见的"■缶"之"■"一样,当读为"赴",说明器物移动使用的特征。曾公子弃疾、甗铭文器名前之字当是"葬",说明器物属专为陪葬而造,"葬"字写法与秦系文字同而与楚系文字异,值得研究曾、楚文字时注意。  相似文献   

4.
<正>一、來稿請使用繁體字。除特殊論文外,異體字、俗字等請改用繁體正字。歡迎電子稿。二、注釋請採用頁下注。注釋碼用阿拉伯數字①②③④……表示,其位置在標點符號前(引號除外)文字的右上角。當頁再次徵引,用"同注×,第××頁"的形式。三、引用文獻,務請詳列出處。引用古籍,應標明著者時代、著者名、版本(新印古籍,標明出版社、出版年代及整理信息)、卷數、頁碼;引用專書,應標明著者(譯著,著者名前加注國别,用圓括號括起)、章(卷)數、譯者、出版者、出版  相似文献   

5.
善读的眼光     
<正>西汉著名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何谓善读?清代诗人叶矫然有一说法甚合我意:"读者自当寻作者所指,然不必拘于某句指某事,某句指某物。当于断续离处,而得其精神要妙,是为善读。"文字无欺。它从不一味聒噪,而是安居一隅,似在静静守候着那善读的眼光,并在开卷与掩卷间,带去一缕清淡的会意馨香。  相似文献   

6.
臣谏簋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处于軝"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从",或误释作""。本文根据不其簋、不其簋盖、引簋铭文等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而读为"同",意思是聚合,并讨论了甲骨文中与之用法相同的一些"同"字。"引又"下一字,或释作"■(忘)",或认为是"闻"字之省,或释作"长",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灷",旧或读为"■(媵)",或读为"告",或读为"朕",本文认为它可读作"遵"或"顺"、"训"。"灷皇辟侯"下一字,或释作"令",或释作"余",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侯令"下一字,或释作"■",或释作"!",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指出它仍是虚词。"■"下一字,或认为是"服"字稍残,或释作"■",或隶作"■",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又根据铭文文义,指出它应该是一个虚词,并且讨论了金文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7.
自从我的故乡──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发掘出释迦牟尼佛祖的真骨舍利以后,这里立即成为世人注目的圣地,一切与法门寺有关的传说、故事、史迹也随之名传四方。窦滔之妻苏若兰的织锦回文璇玑图便是其中之一。 在法门寺西北的法门镇,有一座矗立的照碑中央的一块青石板上,刻着一个纵横各29字、合为841字的文字方阵。这个文字方阵便是前秦名将窦滔之妻、才女苏若兰的织锦回文璇玑图。它内涵无限,变幻无穷,竖读、横读、顺读、倒读、回环读、交叉读、进一字读、退一字读、跳间读、左右旋读皆成诗文;有三言、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也有绝句、律…  相似文献   

8.
一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凡28行,行50字。中间驳落殊甚,字体古拙,介乎隶、楷之间,最为雄健。传世旧拓,以"剖"字不损本为最古,更前墨本,绝未见过。罗振玉《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录》65页云:"予往岁在上海,见亡友章硕卿大令所藏明以前拓半截本,存字甚多,以值昂不能得,后归蒯履卿京卿,履卿亡后,今不知何所往矣。"此半截本,今亦  相似文献   

9.
<正>晚明是一个充满了张力和矛盾的时代,我在阅读晚明史料时,面对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纷繁事象,不免产生如坠浓雾的困惑感,曾写过一篇短文《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认为晚明的时代特征,似乎可用"变"与"乱"两字加以概括。但对于怎样"变"、何以"乱",却又觉得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读了商传《走进晚明》(商务印书馆,2014年7月),觉得那个时代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有豁然开朗之感。由于"变""乱"相生并行,前人在评述晚明时代时,受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不免有所轻重,甚至出现了不少"误读"。如老一辈学者多从政治方面着  相似文献   

10.
江西庐山秀峰龙潭摩崖上有一处元代八思巴蒙古字题刻,是元代江西行省左丞相别不花书写的"龙"字。清同治十年《星子县志》将其误作刺不花篆书"虎"字。此后100多年来,各种地方文献一直沿袭县志之说,以至谬误久传。笔者根据该题刻的文字特征及相关史籍,对沿袭的说法予以纠正厘清,并对书者别不花生平作了钩沉爬梳。  相似文献   

11.
<玺汇>0303著录一方古玺(图一): 该玺"县"作"?",为典型的战国晋系文字.其中,"?"字<玺汇>阙释.李家浩虽然释为"妾",但在后面加了一个问号,看来李先生对这样的释读是不敢确定的.其实,"妾"字见于古文字资料,作?(<侯马>198;10)、?(<玺汇>5491)等形,<说文>:"妾……从辛,从女."对照其它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玺印"?"字上部明显不从辛,释为"妾"的确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殷墟花东卜辞有字作■(花东273),学界尚无准确隶释。本文首先梳理了与该形有关的■、■字,认为■字当依唐兰说读为"颠";其所从之倒人形,在甲骨文中亦单独成字,乃"颠陨"之"颠"的表意初文;■形有异体作■,系加注"丁"声的"颠"字。在此基础上,主张花东■字所从之■与■、■构形之意相类,表颠陨之意;"日"旁为加注声符,■也是"颠"字异体。卜辞"颠"字可表颠陨,或读为"沴"、"疹"。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5年第4期刊载刘敬扬、陈亚元著《福建永丰官银局述略》一文中提到:"为配合永丰官局发行局票,福建布政使用所辖之宝福局鼓铸一种大钱,面文'集换局票'四字,楷书对读,背文'一十当用'(或读'当用一十'、'一当十用',黄铜质,或红铜质)."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人民出版社张大春著定价:46.00你认得几个字吗?譬如,你是否知道,"乖"曾经表示"悖离",是个很"不乖"的字。"我"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背后还埋伏着一群自我认同和归属的人。"西"曾经仅仅是个鸟巢,后被"借走"表示方位,从此鸟巢只能委屈地"择木而栖"。"娃"在汉朝还是一个成年美女,唐宋时变成少女,明清后完全"返  相似文献   

15.
马洪 《北方文物》2011,(2):56-59
以南北朝、隋唐的造像记、经卷写本文字遗存为历史依据,考辨文字字形来源印证渤海压印瓦上的"仏"字乃是"佛"的别体,而不是渤海创造的所谓"新字"。  相似文献   

16.
<正>花钱,又名压胜钱,它虽然不是流通货币,但是它却属于我国古钱币中一个独特的体系。其中有一种吉语钱,它就是代表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古人对美好生话的向往与祝福。富有较深邃的文化内涵,故自古以来,一直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愛与收藏。该花钱,黄铜质地,顶部为帽冠形式,,冠顶部有一穿孔,可系绳佩戴。下部圆郭无穿。通高5.6厘米,宽3.6厘米。圆廓正面为"阿弥陀佛"竖读四字,阳文。背面为"长命富贵"竖读四字,阳文。面背中心均为阴阳鱼纹图案。整个花钱制作  相似文献   

17.
在殷周青铜器中,往往有一种徽号,或单个存在,或夹以祖先考妣之名,或缀于铭文前后.这类徽号多见于殷末周初,总数无虑千计,容庚先生称之为“图形文字”.关于这类徽号的性质,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类徽号是以形体表达概念的,不是严格的文字,因为没有固定的读音,不能记录语言;另一种意见认为,这类徽号都是文字,只是有些字现在还不认识.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窒碍难通之处.若说它不是文字,其中个别成份确是和当时流行的文字一样,如(?)中之(?)中之(?)等,似乎都是有音可读的.若说它就是文字,其中的另一些成份又很难确指为何字,读何音,只是某种形象而已.而且各成份之间并无语法联系,不能成句,愚以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类徽号,从整体上看,是以形象反映概念的.其间的某些“字”,如果处于一个完整的铭文句子中.是有音可读的,但若组在一个徽号中,它  相似文献   

18.
正明代黄成的《髹饰录》书成几十年后,杨明(黄成,明隆庆年间漆工。杨明,明天启年间漆工)加以注释,关于螺钿的介绍后面,杨明注释的最后一句"共不宜朱质矣",并不是在这本书里最引人注意的一句话,它也不是影响工艺质量的关键地方,可是释者的这一句话却是表现了古代工匠从经验得来的智慧和审美。没有娴熟的技艺经验,作者就无法把《髹饰录》从工具到制作的功过得失记录详实,但是黄成的文字写得拗口,减语又富有想像,想从文中获取更多的工  相似文献   

19.
上博九《成王为城濮之行》简2"王归,客于子文",李守奎、白显凤先生以"王归客于子文"作一句读,甚是,但"归"当读为"馈","客"当读为"赂","王馈赂于子文",谓楚成王赠送物品给子文;《邦人不称》简2b"■天之女","■"当读为"激发"之"发","女"当读为"怒","■天之女",谓激发了上天的愤怒;《邦人不称》简2b"要王于随寺","寺"当读为"畤","随畤"当为曾侯在都城随附近设立的祭祀上帝的地方;《邦人不称》简7b"兀千君,■可它","兀"当读为"扤","千"当读为"仁","■"当读为"焉","它"当为"也"字之误;"扤仁君,焉可也",谓动摇了楚惠王这个仁君的地位,怎么可以呢?  相似文献   

20.
卢岩 《中原文物》2012,(1):50-55
在先秦古泉货文字的研究中,被称作"明刀"的燕国刀币,其面文是不是明字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赞同朱活先生把燕国泉货面文释为妟的观点,认为郾字可以写作,妟与匽是可以相互通用,燕泉货面文是妟字的异体,它的字义为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