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他们当选了《时代》周刊2014年度人物以利比里亚医生杰里·布朗为代表的医护人员为抗击埃博拉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了美国《时代》杂志2014年度人物。当埃博拉病毒肆虐的雾霾终于开始消散的时候,一群无私、无畏的人走出雾霾,当选了美国《时代》周刊2014年度人物。在与埃博拉病毒短兵相接的时候,站在前线的是像杰里·布朗这样的一群人:医生目睹身边同事纷纷病倒但仍不放弃,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2015,(1)
<正>"我们是通过口腔分泌物、血液取样,经过样本提取、混合检测,两三个小时后就可以得到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结果。"上海之江生物副总经理倪卫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于2014年11月28日批准了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深圳市普瑞康生物技术、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3家企业生产的埃博拉病毒检  相似文献   

3.
随着无国界医生在纽约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恐慌再度席卷了美国。这个全世界医疗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提供哪些手段帮助患者活下来呢?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不是托马斯·埃里克·邓肯在美国被确诊患有埃博拉,并成为第一例在非洲以外死亡的患者;如果不是3名护理过埃博拉患者的欧美医护人员不到10天相继被感染,打破了该疫情38年未在非洲以外传染的纪录,大部分国家恐怕还会和以前一样,对疫情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感,居高临下地表示一下"国际关怀",无关痛痒地报道几条花絮,仅此而已。真是"同人不同命"。"文明世界"的一次飞机失事,死亡  相似文献   

5.
周昭辉 《世界》2014,(12):96-99
去南非,会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吗? 一开始,不太肯定,印象中,非洲并不是富庶的人间天堂,尤其是现在,埃博拉病毒爆发,心中不免忐忑。还好,之前看到有关明星任重南非之行的报道,再加上南非驻华使馆再三强调:南非没有埃博拉,我们去的是南非,那里不会让你失望。还拿出了一些图片,关于明星,关于南非,关于开普敦,关于……  相似文献   

6.
近日,两名在利比里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医务人员,接受了名为ZMapp的实验性药物的治疗,病情出现好转。研发这种药物的公司是此前一家名不经传的小型医药公司……“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生物科技公司。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埃博拉"恶性传染病在非洲大陆肆虐时,远在亚洲、美洲等地的"我"总觉得离"我"很遥远而漠不关心;2003年"非典"疫情的恐慌场景"我"早已模糊,因为与作为幸存者的"我"已经无关紧要;至于14世纪那场由"黑死病"导致全世界大约7500多万人死亡的大瘟疫则似乎更是成为了"我"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环球人物》2020,(3):32-33
什么是病毒、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比细菌还小,它的组成简单,没有细胞结构,是非细胞生物,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绝大部分病毒对人类是无害的,真正有害的是很小一部分。目前所知最厉害、烈性程度最高的病毒,应属在非洲肆虐过的埃博拉病毒。在所有感染人的传染病中,因病毒引起的占到2/3。人的一生可能会感染上百种病毒,但我们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清除大部分病毒,还有些病毒是可以和我们终身相伴的。病毒的基因序列有时会发生突变,导致病毒的毒性增强或宿主改变。动物病毒发生突变之后,就能够感染人。  相似文献   

9.
正尽管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人类在疾病防控以及卫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诸如艾滋病、埃博拉、"SARS"以及各类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仍然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古代中国,瘟疫是对各类传染性疾病或人群大规模罹患疾病现象的泛称。在与各类疾疫长达数千年的搏斗中,中国人民凝结了诸多防疫祛疾的经验和智慧结晶,诸如《伤寒杂病论》《温疫论》等。当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引发的肺炎(COVID-19)疫情严峻,笔者特撰此文,意在观古通今,知往引远。  相似文献   

10.
刊中人     
1976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科学家收到一件来自扎伊尔的包裹.里面是两份体液样本,取自一位刚刚去世的修女。尽管有一个小瓶已经破碎,科学家仍从中检测出了一种未知的致命病毒。为了避免最初发病的扬布库村被污名化,科学家们用附近的埃博拉河为其命名。  相似文献   

11.
<正>互联网正在成为战场,病毒就是武器,黑客变身军火商。2009年,美国联合以色列开发了一种复杂的蠕虫病毒,侵入伊朗纳坦兹铀浓缩基地的软件控制系统。这个被称之为"震网"的病毒也是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网络战武器。它先由一个双面间谍用U盘带入基地,侵入系统后向美国发回相关信息,接着它大展身手,开始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2017,(7)
<正>32岁的博导,从硕士阶段算起做科研的时间才10余年,但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在寨卡、埃博拉、流感等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施一所在的团队,已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顶尖团队。不过,在同事眼中,施一既是科研"大牛",也是阳光大男孩。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2015,(1)
<正>我们总开玩笑"白痴是会传染的",没想到这话还真就说中了——科学家最近发现了"白痴病毒"。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名为chlorovirus ATCV-1的绿藻病毒,它被证实能让人类"变笨"。科学家们在调查中发现近半数人可能已经感染了这种病毒。因此携带它并非  相似文献   

14.
曾竞 《沧桑》2014,(6):100-102
人文与技术是医学的两翼,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理念指导中,是医者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轻视;表现在临床实践中,是医者不尊重病人的情感和要求,不考虑病人的整体利益,导致医疗服务质量较差、医患关系紧张。这些对医学生的未来从业造成不良影响。医学院校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应克服医学教育"技术至上""科学至上"的认识偏差,加大医学人文课程教育的力度;加强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一、回鹘医学的来源有不少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重构古代回鹘医学。本文主旨在于探讨民间医学、叙利亚医学、印度医学和中医对回鹘医学的影响。民间医学界定某一文本反映的是"民间医学"并非易事,但我们可通过古医籍所载的一些能够治病疗疾的药方做出判断。也许此举不需要通过学者们的讨论,而是藉由其它文化知识结构即可推断出来。叙利亚医学在早年出土吐鲁番文献中含有一页用叙利亚文字母拼写的回鹘语文献,编号为M 152。已由  相似文献   

16.
王荣成  任晶 《人文地理》2004,19(1):37-41
本文在考察图们江地区国际城市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影响与制约因素,预测了未来图们江地区国际城市系统的发展趋势。图们江地区国际城市系统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产物,短期内,基本发展框架是以中国珲春、俄罗斯斯拉夫扬卡和朝鲜罗津为顶点的"小三角"核心区为主;长期来看,则将在以中国延吉市、俄罗斯海参崴市、朝鲜清津市为顶点的"大三角"框架下发展,以现代国际网络城市系统构成东北亚地区国际物流中心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论文基于历年马来西亚官方的统计数据,对当前"少子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描述;在人口转变理论框架下对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比重下降这一现象进行归因分析;并利用人口队列预测方法预测分析马来西亚中长期人口发展状况。研究发现:由于较早开始人口转变进程,马来西亚华人具有低生育率、高老龄化程度等特征;人口转变进程中的族群"堕距",是当前华人人口比重下降的根本原因。伴随马来西亚各族群人口转变进程的推进,未来华人人口比例下降速度将逐步趋缓,但老龄化程度将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8.
汤飞凡是中国投身病毒学研究的第一人,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疫苗之父"。他曾领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微生物学研究基地,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领衔研发生产了国产狂犬病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等多种疫苗。汤飞凡也是成功分离出沙眼病毒的第一人,而这项科研成果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千年的传染病。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叹汤飞凡为"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位顽强的战士"。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最早的专科类职业教育学校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设置的"医学"专科职业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这所职校的"校长"叫秦承祖,时为南朝刘宋太医令,鉴于当时疫病高发、缺医少药的情况,他建议朝廷设立医学专科院校,以培养当时急需的医护人员。《唐六典·太常寺》:"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秦承祖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创办医学职业教育和从事医学职业教学的人。  相似文献   

20.
正"洛克菲勒基金会"这个名字在中国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前半段,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医学、教育、公共卫生、乡村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基金会资助建立了清华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南开大学也得到其资助;参与过"北京人"的挖掘考古工作;资助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社会学家……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正式成立,次年就决定在中国建立大型教育和医学项目,创办了当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堪称一流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