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凯 《文史精华》2001,(11):34-39
《茅以升和中国建桥事业》记述了青年茅以升在美国获得工学博士后,毅然回国。1933年3月,他得遇一展身手与抱负的机会——修建针塘江大桥,遂率领工程师和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这座“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桥,而在通车3个月后,为了抗日大计,他又亲手炸了这座桥。茅以升将一生献给了中国建桥事业,桃李满天下,英名千古传。  相似文献   

2.
1937年12月23日下午五时,随着一声巨响,为阻止日寇铁蹄南侵,茅以升先生协助国民政府国防部,炸毁了通车才89天的钱塘江大桥. 桥被炸的第二天,杭州沦陷.茅老炸毁自己主持修建大桥的悲壮故事,成为世界桥梁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典瞬间.炸桥后的茅以升,悲愤交加地写下“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五行缺火”指的是钱塘江桥的偏旁分别是金、土、水、木’独缺一个“火”字,“火”字一到桥被炸毁了).并在12月31日的日记中写下铮铮誓言:“12月23日,敌军迫近杭州,本桥为我方自动爆炸,第14号桥墩被毁,五孔钢梁落水.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  相似文献   

3.
张广河 《神州》2014,(1):30-33
<正>从1982年第一个小剧场话剧诞生,话剧小剧场在我国已经有31年的发展历史。它以低成本、小制作、低票价、小规模演出的特点,受到市民的欢迎,使小剧场有很高的上座率。但是繁华的背后除了拓荒期不为人知的艰辛外,还隐藏着话剧创作"娱乐大众""三俗作怪"的现象,这与其"内容为王"的艺术形式相去甚远。对话剧小剧场来说,众花齐放更需"新意"。  相似文献   

4.
“钱塘江上建大桥”,早年的杭州民谚,意指绝无可能办到之事。此谚皆由钱塘江水急潮涌,自古无桥可渡而来,连洋人也视建钱塘桥为畏途。本世纪30年代,“中华桥魂”茅以升却完全依靠中国人的力量,建起了横跨钱塘江的大铁桥,然而,大桥通车不及3月,“轰隆”一声,茅以升又亲手将桥炸断……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话剧的开始 ,较公认的说法是 :190 7年 2月 ,由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 ,并演出了欧洲名剧《茶花女》。其实 ,西洋话剧进入中国 ,比此时间要早许多。话剧是舶来品。中国最早出现话剧是 19世纪中叶的上海。 1850年 ,在开埠不久的上海英租界 ,出现了以欧美侨民为成员的业余话剧团。 1850年 12月 12日 ,首演了话剧《势均力敌》与《梁上君子》两个剧目。当然 ,当时演员全为欧洲人 ,演出场地也甚为简陋 ,是在一个废弃的货栈里。之后数年 ,爱好话剧的欧美侨民将两个话剧小团体合并 ,组织“A·D·C”剧团 ,当时叫做“西人爱美剧社…  相似文献   

6.
戴翔 《神州》2013,(13):218-218
话剧的舞美呈现是在小剧场话剧演出中的主意所在,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达到反映表演意情、渲染演出气氛、表达主旨思想等重要意义。正如胡为民导演所言:"一名优秀的创作者对以后演出的场景及效果的整体设计不可能脱离舞美设计者的全心付出和努力,舞美技师与创作者一同设计出优美的、吸引人的演出场面,是这次演出成功与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阿庚 《文史精华》2007,(12):52-58
中国话剧是舶来品,自1907年一些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为滥觞,至今已经历了百年风雨,数度辉煌。话剧老演员阿庚撰写的《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一文,回顾了中国话剧在民主革命、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介绍了许多优秀剧目和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并对话剧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地,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曹晋杰 《文史春秋》2009,(12):34-43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话剧事业的发展,在组织剧本创作、培养话剧人才、支持话剧演出、推出优秀作品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国话剧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帙明 《文史月刊》2006,(6):18-22
1989年的春天悄然降临人间,辛劳了近一个世纪的茅以升终于睡倒在北京医院。窗外春寒料峭,窗台上葱绿的水仙和花篮里姹紫嫣红的鲜花却给病房增添盎然春意。94度春秋,岁岁年年都与桥紧紧关连,94岁人生,日日夜夜都与桥苦苦相恋。(一)儿时的茅以升,一叶扁舟辞别故乡镇江,来到南京求  相似文献   

10.
舒庆玲  王牧 《旅游》2009,(9):48-53
西藏话剧:47年的守候 话剧是真正的舶来品.至少可以说是“阳春白雪”。过去我和北京的朋友同事说起西藏的朋友在演出话剧.一直都没有人相信。近几年.通过电影《可可西里》;电视剧《茶马古道》和《格达活佛》大家才在荧幕上认识了西藏话剧团的演员,也领略了他们卓越的表演功力。西藏话剧因为大多是在西藏演出所以一直不为大家熟悉,应该说直到去年纪念话剧百年演出的《穿越颠峰》和后来在上海和北京巡演的《喜马拉雅王子》才使大家真正地认识了西藏话剧。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年近九旬高龄的著名话剧艺术家朱琳,在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献礼大戏《甲子园》中登台,扮演王奶奶。这是朱琳最后一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坐着轮椅的她坚持完成了演出。她说:"我快90岁了,要给自己留个纪念,我要再听一听首都剧场的钟声。"至此她完成了自己的谢幕演出。"中国话剧皇后"之誉的朱琳,1923年5月出生在江苏连云港,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淮阴长虹剧社、武汉抗日救亡演剧队、新中国剧社、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等,曾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0月12日,92岁的茅以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茅以升的晚年,我有幸多次与他接触,并承办了吸收他为中共党员的具体工作。算起来,这是茅以升追求近四十年而终于实现的人生目标。上海解放前夕,1949年5月2日,国民党上海市长陈良在没有事先征求意见的情况下,突然宣布茅以升为市政府秘书长。"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茅以升那时已与中共地下组织  相似文献   

13.
<正>一年轻时,我喜欢看话剧。上世纪50年代初,重庆的话剧颇负盛名。市文工团演出的话剧,对我这个阅历甚浅的年轻人来说,真是大开眼界。较之40年代看的话剧,无论舞台布景、灯光音响还是服装道具,都有改天换地的崭新感觉;犹如刚刚改革开放时见识到国外的宽银幕大片那样令人震撼与兴奋。  相似文献   

14.
刘云  晓雄  涓迅 《百年潮》2007,(6):41-46
20世纪50年代末,在中国的话剧和京剧舞台上,上演了同题的剧目《八一风暴》。前者由刘云、余凡、雪草、张刚编剧,江西省话剧团演出;后者由张家口市京剧团根据话剧改编,两出戏轰动全国,接踵上演,传为美谈。两剧的上演,一则将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戏剧艺术形式成功搬上舞台;  相似文献   

15.
一、贵州的第一出话剧《维新梦》及其影响话剧艺术登上贵州戏剧舞台,是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07年,旅日的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夭录》(《黑奴恨》和《热血》(原名《杜司克》)等剧,成为中国人演出话剧之始。同年,春阳社在上海演出《黑奴吁夭录》,上海成为新剧(话剧)在中国的发祥地。贵州的话剧活动,便是在上海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1912年,达德学校校友聂正邦、王慎余、朱练甫朱冠山等人,从上海回到贵阳,他们带来了新消息、新风气。一次,与省内校友周杏村、朱梅麓、包百■、熊梦周等人…  相似文献   

16.
《红旗歌》是华北大学文工三团在建国前夕代表解放区文艺战士向全国首届文代会献礼演出的大型话剧,当年获得很大成功。在北京公演后又到天津下厂巡演出。后来上海演出此剧达140余场;南京也大大突破了该地话剧演出的售票纪录;以后兰州、重庆等大城市也相继上演。通过此剧的创演,使三团一批年轻同志奠定了毕生的创作道路,结下了终生难以割舍的情缘。参加红旗歌的演出,可以说是我艺术生命历程中的黄金年龄段。受命写完团史资料交卷后,一种缱绻的幸福感、欲罢不能。执笔又写此篇,献给亲爱的祖国庆寿,纪念红旗歌首演50年。暂留老区完成新任务19…  相似文献   

17.
人有情历史无情———谈1979年修改演出的话剧《八一风暴》□刘云1959年10月,江西省话剧团在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话剧《八一风暴》时,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张治中、邵力子、沈雁冰等领导同志接见作者和全体演员。(云峰提供)话剧《八一风暴》(刘云...  相似文献   

18.
应师剧影生涯断忆严恭业余实验剧团中国话剧运动发展到30年代中期,进入了大剧场阶段,开始侧重剧场艺术,提高演出水平,开拓观众层次,从以工人、学生、知识界为主要观众逐步扩向全社会的市民层。中国话剧运动中最负声望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步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于19...  相似文献   

19.
赵州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古称“赵州”)城南洨河之上,由隋代著名工匠李春所建,宋代赐名安济桥。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州桥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大型石拱桥,被誉为“天下第一桥”。蜚声中外的著名桥梁专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先生,长期苦心钻研、精心考察、热心宣传赵州桥,与这座千年古桥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初,赵县政协在编纂《赵县历史文化精粹》一书时,发现了茅以升先生关于赵州桥的4封亲笔信和1份手稿。这一珍贵资料,不仅丰富充实了赵州桥文物档案,而且体现出了“中国桥梁之父”对赵州桥的无限情思与挚爱。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6岁考入唐山路矿学堂,21岁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24岁获美国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当年回国后,曾先后在6所高等院校任过教授、校(院)长,并  相似文献   

20.
《茶馆》     
《神州》2007,(5)
胡絜青谈老舍的《茶馆》在老舍诞生80周年纪念演出会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了老舍的话剧《茶馆》的第一幕,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次演出之后,观众和剧院的导演、演员一致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