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从1983年开始授予了第一批博士学位人员,这些博士绝大多数是男性,但也有部分女姓,她们之中有许多是某某学科的"第一女博士",考察这一历史事实,将有利于深入理解我国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一、几个文人掀起的沙地文化20世纪90年代,在启东、海门官办或个人网站上突然冒出一个新群体,名曰"沙地人",他们创造的文化叫"沙地文化","百度一下",竟能找到相关网页约六十多万篇。简单梳理一下,有个海门籍的文学翻译家卞之琳先生不知在什么地方使用过沙地人一词,方言中"沙里"和"沙地"的发音很近似,老先生可能离开本地有些年头了,误将沙里人写成"沙地人",本来无关紧要,哪里知道一  相似文献   

3.
正在其晚年的一篇影响颇大的文章《数学与善》中,怀特海说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做过一次著名的演讲,题目为"数学与善"。这篇演说就其论题来说是失败的,因为西方哲学家两千多年来一直在错误诠释着柏拉图的思想,割断了"数学与善"的联系。"善",在柏拉图哲学的意义中,首先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是指对科学与数学的理解要达到"理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关于"三年困难时期"到底饿死多少人,有很多争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那三年发生了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三千万人。但也不断有人提出异议,不仅否定"饿死三千万",认为那是"重大谣言",甚至否定发生过大饥荒。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认为"所谓毛泽东发动‘大跃进’饿死三千万……是有人刻意编造的虚假数据";江苏师范大学数学教授孙经先提出,"三年困难时期"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持续了46年之久的"友人"问题,毛泽东曾四写"友人是周世钊",周世钊却五写"友人可能不止一人",叶君健则写"友人肯定只有一人",郭沫若两次写"友人是周副省长",文物出版社等认为"友人是周世钊"。然而,有人却认为不,我们认为,只能是答诗周世钊。建议《七律.答友人》恢复原题《七律.答周世钊》。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胡"曾被用于泛指来自西方和北方或国外的人和物。但是,其起因仍待研究。"胡"字在汉语中读音为"hu",很接近北欧地区八种语言和古凯尔特语中的"Far"、"Ver"、和"Fade"等表示"远"的单词的读音;同时,"胡"字系由"古"和"月"二字构成。其中"古"可能表示"古老",而"月"则可能是指"月支"部落。据此,可作这样的猜想:当西方人首次到达中国时,遥指西方并说来自"远方"("Far"、"Ver"或"Fade"),曾途经"月支";而当时的中国人则误认为,他们所说的"far"、"Ver"或"Fade"(远)是地名,就把这些西方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胡(hu)",并误认为该地区是古代"月支"游牧的地方,就在"月"前加上"古"而创造出"胡"字表示该地区。从而,就把这些来自西方的外国人称为"胡人",并用"胡"泛指来自西方的物品。如果上述猜想属实,则可进一步从语言学方面推测当时到达中国的西方人所属族群,并从"胡"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时间及首次将西方人称为胡人的时间和月支游牧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时间,推想出这些西方人到达中国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张炜 《神州》2014,(3):183-183
在数学学习中,记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记住必要的知识,不是只懂不记,就是只记不用或死记硬背。数学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是非常强的,必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好记忆,在记忆中深化理解,以"记"供"用",在"用"促"记",本文从学生兴趣,教学方式、策略和技巧等方面介绍了几种提高学生记忆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国柱 《神州》2013,(9):188-188
从某种角度上说,.数学课堂的整个过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一、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指的是教材中各章的"数学活动"和"课题学习",是七年级至九年级"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主要呈现形式。一、当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分析1.教师认识上的不足。传统的数学课堂存在重书本知识,轻直接经验;重结论,轻过程;封闭学习多,开放学习少;机械记忆多,实际应用少等现象。课堂讲解模式是: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训练。对于数学实践活动认为是花教学时间较多,怕影响教学进度,最主要担心教学质量受影  相似文献   

10.
陈絜 《华夏考古》2012,(1):120-128
西周铜器铭刻资料中习见的"佃人"一词,是指隶属于王朝或依附于贵族家族的农业人口,属于庶民阶层,而非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甸师"、"甸人"与"田畯"之类的官师。这些"佃人",有他们自己的包括土地、生产工具和家畜在内的私产。他们在农官或私臣的带领和监督下,以耕作"公田"的劳役为形式,服务于大大小小的贵族阶层,受各级统治者的剥削。通过各方面的比较,他们的身份地位与当时的"仆庸"颇为相近,故"佃人"一词很可能就是"仆庸"的异称。  相似文献   

11.
正我有缘会见持美国护照的女博士任峻瑞小姐,是在1986年5月初。其时我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她则是一名美国学者,是随父母到山西寻根谒祖的。她的祖籍在长治市沁源县河西村。那时她已经33岁,但看起来要年轻得多。见面交谈时,我们毫无障碍地用汉语交流。长治市的老乡有人说她汉语"有点生硬"。其实不是"生硬",而是海外华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2015,(1)
<正>我们总开玩笑"白痴是会传染的",没想到这话还真就说中了——科学家最近发现了"白痴病毒"。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名为chlorovirus ATCV-1的绿藻病毒,它被证实能让人类"变笨"。科学家们在调查中发现近半数人可能已经感染了这种病毒。因此携带它并非  相似文献   

13.
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策中的"郎中",不是指主持墓主葬仪职务之人,而可能是指墓主"恚"的儿子"昌"的官职或籍贯。其中的"虒",应当是江陵县丞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陈胜前 《南方文物》2012,(4):32-38,48
概念是每一门学科的基础,设若物理学没有"力"的概念,化学中没有"原子"、"分子"、"结构",那么也就不可能有两门现代科学了。更别提数学、逻辑学,完全是概念关系的运算推理。古往今来的哲学也差不多,设若马克思主义没有"物质"、"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这些概念,也就不  相似文献   

15.
正一"对抗庸人主义"是英国学者弗兰克·富里迪在其著作《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里的明确提法。所谓"庸人",《The Shorter Oxford Dictionary》这般定义:一个欠缺人文文化的人;一个只对物质和日常事务感兴趣的人。很显然,如果教育工作者也是"欠缺人文文化","只对物质和日常事务感兴趣",那么,他就是一个"庸人",而由庸人实施或执行的教育行为,大概多的是"庸人主义"。  相似文献   

16.
"刺宋"计划首由应夔丞明确提出;应之提出"刺宋"是因为受到了北京的暗示,并得到了认可和准许;赵秉钧对于"刺宋"是一种有限的参与,即他对其中的若干环节可能并不知情;袁世凯是"刺宋"计划的幕后总策划人,他处处留"情",多方设"意",并把整个计划分成若干互不统属的部分、环节,由不同的人分别执行,最终促成了宋教仁被刺一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18.
西周爵位制度是公卿大夫士四级爵制。金文册命礼仪中赐旂,写作"Х旂",有时也以某一专有名词表示。在西周册命赐旂礼中通帛旜类的高等级是"朱旂",相当于卿士级,更高的当为"朱旂二铃",可能是公级的主政大臣;画有蛟龙类的"大旂"属王朝卿士,在诸侯中则为元侯类的大国诸侯;通帛旜类的次等级是"赤旂",是一般诸侯的旗帜;通帛旜类的"大白""小白""淑(素)旗"是小诸侯所赐旗帜。西周金文册命礼中赐旂常见"旂"或"銮旂",因属泛称而不知其对应爵称。金文中常见"銮旂五日""旂五日""旂四日",应是"五星""四星"的特殊表达法。"旂五日"应即古文家所说参宿五星,象征"熊虎",象征大夫类爵位;"旂四日"应即虚宿四星,象征龟蛇之"旐",象征下大夫士类的爵位。  相似文献   

19.
张颖芳 《神州》2013,(10):146
"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数学枯燥无味",这是学生对数学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快乐"起来,使他们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一是趣味性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二是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三是成功是学习数学的帮手。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良臣》中的"女和",可能就是《世本·作篇》中的"女娲",与大家所熟知的"女娲"是两个人。"女和"与"女娲"相混,可能是由于"和"、"娲"二字音近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女和"本作"女娲",是远古"女娲"部落的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