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建增 《旅游》2012,(2):20-23
锦溪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溪水,它的魅力就是目前所具有的原生态。我确定我的到来没有给锦溪带来一丝的伤害,我也由衷地希望永远不要把镩溪的那份宁静打破!原以为锦溪是一个新近开发的旅游地,和我去过的苏州河、凤凰古城不会有多大的区别。然而当我透过晨幕隐约望见淀山湖中水面上那宛如龙脊似的廊桥时,我内心的一切顿时停滞了。站在湖边我静静地看着眼前这数百米长的廊桥,它静静的漂浮在水中,一动不动;我默默的站在湖边目不转睛……电影"廊桥遗梦"中的廊桥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父亲马连良曾严肃地对我说:“你可别小看这跑龙套的,这同样是学本事的好机会!”父亲接着就谈起他刚出科班时想观摩好角儿演戏的困难。当时,父亲还没有钱买票看戏,可是为了学戏,尤其是向好角儿学戏,真是煞费苦心。一次,余叔岩先生演《打棍出箱》。父亲也演过此戏,很想看看余先生是怎么演的,但他没钱买票。于是,他就带着一个干馒头,白天进剧场不出来,躲在包厢里藏着,直至夜场开戏时他才出来找地方站着看余先生演出。父亲说:“你看,想看好角儿演戏多不容易。如果你能抢上一个龙套站在台上,你就能学到很多东西,要用心站着看,用心学。你是学老生…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50年代,他就读于印度维得亚沙格大学历史系。与其他学生相比,他身材矮小、瘦弱,并不起眼。不过,班主任发现他非常聪慧、机敏,便鼓励他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临近比赛前一天,他突然找到班主任,说想放弃参赛。老师追问原因,他吞吞吐吐地解释:"我个头太矮了。刚才上讲台试了试,即使我站得笔直,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第二部分是"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他提出要"正确认识",是针对有些人不正确地认识"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说的.他提出要"全面贯彻",是针对有些人不能全面地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说的.这里,想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杰出者”     
正"杰出者"是指在某些方面有卓越才能的人。我们家就有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杰出者",他就是我的堂弟——小杰。你想了解他吗?且听我慢慢说来。小杰的拿手好戏是弹奏钢琴。只要他一坐到琴凳上,不弹奏一曲,是不会起来的。你瞧,他微闭双眼,身体轻摇,那美妙的音符从他的十指间行云流水般流淌出来。他完全陶醉在音乐里,仿佛整个世界都融化在了他的琴声当中。我也听得如痴如醉,不由自主地摇晃着身子,遨游在音乐的海洋里,与一条条"节奏鱼",一只只"旋律虾"追逐、嬉戏。音乐戛然而止,可我的耳畔还依然回荡着动人的旋律。中国象棋也是小杰的强项。我自认棋艺不错,一直不太  相似文献   

6.
旅游的境界     
<正> 五一黄金周,又有不知疲倦地,做计划,定目标,想征服某个山头或水域的人们要出发,还恋在某个别人监督不到的地方把名字刻在上面,妄想着万古流芳。可是看了再美的山水,征服了再多的山头,他还是不满足,满怀希望出发,满腹牢骚回家。我想,旅游应是心灵的自由与放松,是放下头脑中的一切妄念与执着,是佛语所提到的"当下觉悟",这该是"自在"的境界。像  相似文献   

7.
有人为了换得生命的延长,试验一回新药的要求仅仅只是"10元人民币一天的误工补助,甚至是一只母鸡或一斤鸡蛋",还有的为了能够让自己"能延长寿命20年"。以向医院做出"打针打死人不负责"的承诺而获得了"治疗机会"。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治疗"却使他"延长寿命"成了一个永远都不能实现的夙愿。"我无数次地想过不活了。"一位中国试药者流着眼泪这么说。临床专家们的意见都指向一个判断:"世界上没有比中国更适合开展药品临床试验的地方了。"  相似文献   

8.
江南的冬天也冷,也有北风怒号的时候。偶尔下一场雪,第二天没化,太阳躲着不见,天阴沉着,这叫"雪等伴",积雪不化,等待着新雪的降临。这时候,假如你站在某一个弄堂口,那穿堂风尖利地吹在你身上,钻心地疼,这种感受,苏州人叫"瀴(音yīng)",瀴比冷更冷。这时候的你,最想的恐怕就是去喝碗羊汤,那就去找一家藏书羊汤馆吧。  相似文献   

9.
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0.
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有句名言:"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约翰·戈达德在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这一辈子想干的大事列了一张表。那时的他,是洛杉矶郊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把那张表题名为"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马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驼马和野马,主演一部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参观月球……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一谈起伪满时期的溥仪,我们往往定义他为"傀儡皇帝",并常常形容他"软弱"、"妥协"等等。在既往的史实中可以找到许多确凿的证据,直到今天,我们这么理解溥仪的形象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溥仪在任伪满"皇帝"时,有一项不凡的举动,恰恰与其根深蒂固懦弱的形象有所不同,那就是他曾尝试着建立一支私人武装,并以此为基础,逐步获得军事上  相似文献   

12.
正我在一年级时,有一个"两面派"同桌——唐晓东。说他两面派,一点也不过分。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兴致勃勃地讲课,唐晓东却在下面"神游",心思早已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每次当我提醒他时,他总是"哦"一声,或干脆讲:"关你什么事啊!"又继续神游了。这时,老师发现他上课走神,于是便请他回答问题。可怜他刚才什么也没听,站起来呆若木鸡,吞吞吐吐地说:"呃,这个,呃……"好多次,他总是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而  相似文献   

13.
他是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身份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之"活神仙"。他也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活了四百多岁。这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叫"全一",又名"君宝",外号"邋遢",但更多的人称他为"张三丰"。  相似文献   

14.
在艺术圈里提起"栗宪庭",可谓无人不知——他有一双慧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有"艺术界F4"之称的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都因他的赏识和推介才为世人所知;他有一副热心肠,家中总是高朋满座,志同道合者通宵达旦地聊艺术,无论年轻年老者,都喜欢亲切地喊他"老栗";他有艺术圈中人大多缺乏的执行力,为鼓励年轻艺术家,短短几年把宋庄"发扬光大"成北京乃至中国最大的"画家村";他办展览、写美术评论、搞收藏……  相似文献   

15.
正有幸编辑了沈阳先生的散文集《康巴大地》,对于他的作品我不陌生。但当新书捧在了掌心,淡淡的油墨味,清清的康巴风,浓浓的乡土情……我禁不住一读,再读,断断续续地读,感动、回味、思考,模糊的印象变得逐渐清晰。我仿佛看到了"散落在优美田园中的鲜艳夺目的道孚民居",也听到了作者怎样用心"拾掇川西梨花下的乡愁记忆",怎样站在秋天的金沙江畔,聆听"水拍两岸的声响",怎样游历在康巴的热土上,拨开岁月的尘埃,从一缕  相似文献   

16.
痛悼徐孔     
黎白 《炎黄春秋》2010,(10):35-37
<正>我与徐孔同志有65年以上的深厚友谊。尽管在不正常的政治运动中我们都历经坎坷,却大多数时间内都保持着联系,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在摆脱逆境后,又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不幸逝世,我十分悲痛,很想写一篇悼念他的文  相似文献   

17.
多年出任行政院参事的陈克文是汪精卫的下属,也是坚定的改组派成员之一,汪精卫对他有提携推举之恩,他也一直将汪精卫视为领袖和导师。然而,1938年12月汪精卫突然出走,并发出向日本求和的"艳电",甚至进而组织伪政府,彻底投靠日本人,成为民族罪人。陈克文作为汪的亲信,对汪此举感到非常吃惊,更是无法理解,然而内心中仍有一种惋惜或是痛心的旧情;直到汪精卫最终降日的行径暴露无遗,他才对汪彻底绝望,将其行为斥之"无耻勾当","真可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早已沦为"日本人的工具",并断言汪之结局"非根本失败,身败名裂不止"。新近出版的《陈克文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汪精卫如何从敬仰、崇拜,到不理解、彷徨,进而为其行为感到痛苦、惋惜,但最终还是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与汪彻底决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书与人     
《中国思想之渊源》牟复礼的名字取自《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他曾主持编写《剑桥中国明代史》。本书涉及儒、道、墨、法、名诸家思想和代表人物。"孔子一直尝试着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他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有体  相似文献   

19.
<正>之所以想谈这个命题,因为目前在党史宣传工作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反对"二八"现象。所谓"二八",一是指"八股",二是指"八卦"。讲"八股"问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应该承认目前在党史宣传中讲套话,讲官话,照本宣科,语言不生动,内容不鲜活,方法不得当,感召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事实证明这种"八股"现象直接影响了党史宣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邸新 《文史天地》2014,(3):38-41
正中华五千年,名臣良臣灿若星河。但如包公等都只是"民间演义",与史实相差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这些"虚构故事"寄托着百姓对良臣的期盼。两千年前有一位良臣,没有留下任何"民间演义",却在浩瀚星空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芒。他就是西汉初年的名臣张释之。低开高走张释之,字季,河南堵阳人氏(今河南省方城县)。张释之仕途的第一站担任骑郎(职责是守卫皇宫、宫门值班与接待官员),而且这个官职并非因为张释之德才兼备才让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