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与规划实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分为生活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大类。在统计分析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抽样调查数据之后,重点考察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的覆盖率、配建规模和居民的需求现状,得出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其它两类设施更加供不应求的结论,参照建设部和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等地的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规范,结合各种相关因素,提出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型期以来,政府治理制度的变革及公私部门关系的重构使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主体、供给机制逐步多元化,其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分异。本文以广州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总体上呈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区际及不同类型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显著;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衡分布模式被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入地区指向的集中布局模式所取代,表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的"反比例服务法则"。  相似文献   

3.
北京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优化配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城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利用Voronoi多边形算法,研究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优化和配置。结论显示,北京市作为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其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缺口,在空间上分布也不均衡;根据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原则,北京市中心城区至少需要新建40多个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出发,未来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重点不仅要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还应调整空间配置。  相似文献   

4.
梁景宇 《风景名胜》2021,(7):0050-005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健康、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各地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登嵘 《人文地理》2005,20(6):92-97,33
传统上,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按照城市用地结构的等级序列自上而下集中配置。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的准公共物品化、多元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范围经济的出现以及信息网络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动摇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传统理论基础,使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摆脱中心城市而分散配置于其他周边地区。论文以佛山高明区为例,具体探讨了如何自下而上将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于次级组团城市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Q市为例,从公共服务满意度视角探讨城市空间正义问题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城市存在公共服务视野下明显的空间不正义问题,临近省市政府能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而区政府并不显著,且远离政府权力中心的边缘地带更加严重。不过,这种空间不正义问题更多源自省市政府权力的空间资源配置失衡,区政府没有足够话语权;主要在市辖区层面,街道尺度并不显著。受制于公共产品属性不同,不同公共服务的空间不正义问题有明显差异,弱排他性或弱竞争性的问题较小。另外,权力空间化通过公共产品配置数量和质量影响空间不正义问题,且质量层面远大于数量层面。新时代城市要从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入手实现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7.
周黎 《风景名胜》2021,(7):0189-0189,0191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桥梁逐渐成为跨越特殊地形的主要设施,尤其是跨江大桥的建设,充分推动城市向“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前进。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桥下空间作为一种稀缺且容易被忽视的公共资源,应当加强综合利用,以此凸显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跨江大桥桥下空间的利用价值,并探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综合利用策略,旨在为相关城市建设和空间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有形文化是针对当前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空间造型艺术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开展城市有形文化研究有助于艺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公共空间,对公共艺术的系统发展有着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迪  徐莉莉 《风景名胜》2020,(3):0028-0028
本研究以某城市“ZYC 居住区”为例,调查了居住区配套设施供给问题,通过分析居民行为特点以及偏好需求等,分析配套设施存在供给矛盾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居住区生活圈的配套设施构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米庭乐  庄祺 《攀登》2014,(5):84-8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发布,为城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即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城镇化,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并不容易。本文从公共空间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让城市更好地成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场所,其中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意义,良好公共空间的运作及特点和怎样建设好的公共空间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在城市中生产生活的人提供的共同使用和分享的空间,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揭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是实现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与以人为本人居空间构建的重要前提。研究基于“城市人”理论,构建“人居系统要素―居民时空感知―居民满意度”的认知―测度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武汉市为例的实证研究。基于1122份有效问卷构建模型,其结果验证了设施点的布局、量的供应及质的服务在居民安全、方便、舒适、美观感知的中介作用下,对居民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系统性总结满意度影响机制与路径基础上,提出设施及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向春芳 《神州》2013,(21):237-23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人们有着交流和沟通的需要,在城市的文化背景下对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行回顾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公共艺术与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满足人们的心理、精神和文化的要求,其中的设施和装饰应该以实用和艺术为原则。满足人们沟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李彬  韩增林  马慧强 《人文地理》2015,30(3):111-117
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从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和信息服务7个方面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1年辽宁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利用差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对辽宁省各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差异的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辽宁省各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整体为上升的趋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规模特征,沈阳市和大连市两极突出;2003-2011辽宁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区域差异总体扩大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变趋势,且以文化服务、卫生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的差异为主;空间上,公共服务质量空间提升极化作用不断增强,表现为不断向"沈阳-大连、盘锦-本溪"的"十字"轴线紧靠。  相似文献   

14.
孙松 《风景名胜》2021,(4):0204-0204,0206
老旧居住区的更新与改造作为目前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政策背景的深入以及实际矛盾的彰显,已全面推展开来。在实际的改造过程中,有部分居住区自身由于建成年代久、体量小、先期规划未预留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因此在实施改造过程中可用于提升优化的资源十分有限。本文从共享理念入手,通过对共享维度的分析并以典型老旧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提出街区共享的建设方案,包括构建慢行系统、口袋公园、利益共享等,最终使此类型的居住区深度参与城市更新,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让老旧居住区成为城市成长坐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精彩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与健康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议题,但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向城市区域的集聚,通过城市环境的建设与设计来干预公共健康问题成为一种新思路。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城市环境中的诸多要素,例如住房、交通、能源、公共空间、医疗设施等能有效地影响到体力活动、环境(如污染,噪音等)暴露、社会交往等健康相关的行为以及相应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的兴盛与发展促使城市郊区村落的产业转型与空间环境的更新设计。公共环境设施是村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村民与游客的各项活动提供保障,设计时应考虑场所的特性和用户的行为特征,提高设计品质,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嘴渔村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公共环境设施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希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河谷盆地型城市是一类地貌条件特殊的城市,本文就以兰州为例,讨论中国城市,包括河谷盆地型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空间演变与机制,并对未来中国城市居住区分化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吕拉昌  辛晓华  陈东霞 《人文地理》2021,36(4):104-113,125
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成为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键,而创新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创新支撑、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界定了创新基础设施的概念,构建了测度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的指标体系,之后基于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和GIS技术分析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并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创新基础设施是指保证创新相关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的总和,包括支撑创新活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创业服务基础设施。②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上表现为东部发展水平高于西部。③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为国家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俊 《黑龙江史志》2013,(11):327-327
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本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改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现状。  相似文献   

20.
王笛 《史学月刊》2014,(4):85-96
从晚清到民国,茶馆都是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1949年共产革命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改变,也造成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代成都茶馆的衰落过程,来分析新生政权对待茶馆这类公共空间的态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怎样加强对小商业的控制,其政策怎样导致茶馆业走向衰落,但人们在1950年代仍然能进行茶馆生活。不过对共产党来说,休闲茶馆的存在,与建设现代工业城市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政府对茶馆这种公共空间的密切介入,市民利用这种空间的机会日益缩小。因此,茶馆的逐步衰落,与公共生活的缩小是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