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是伟大祖国的首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地域文化既是北京所在这个城市和区域的文化,更是中国首都的文化,代表了极为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具有任何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区域所不具有的特质和特征。北京地域文化,无论就其历史渊源、基本内容、辉煌成就,还是就其在中外地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推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意义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无可替代。如果说“文化是生产力”,那么说北京地域文化是推动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北京发展的生产力,肯定不为过。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域文化,是指北京地区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同一个地区拥有的“特产”一样,北京地域文化应是北京地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但是,有些历史文化现象虽非北京地区所特有,却在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占有极其突出的地位,亦应视为北京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地名文化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名文化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区域之内的历史地名来体现的。当我们提到北京及其郊区清代以前使用过的地名时,往往很自然地把它们归人“历史地名”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的发展、延伸,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地域经济与社会的进步。研究地域性传统文化,吸纳  其优秀成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研究青海传统文化之特征、特质、转型问题,对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青海地域文化,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文研究了青海传统文化的发展、特征、特质及其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清华 《攀登》2011,30(5):98-1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河湟文化作为青海东部黄河河谷地区和湟水流域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在青海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中非常重要。研究河湟文化资源及其特点,做好河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工作,是发展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吴鹏  尚烨 《黑龙江史志》2012,(1):45-46,60
中华文化涵盖了历史上中原地域文化与边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各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应使我们更加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阴山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给予阴山文化更多的关注,支持阴山地域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戏曲地理在文化展演空间感知与认同方面的积极探索,对深入拓展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文化隐喻与再现等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观尺度探讨了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剧院的感知与认同差异,显示出秦腔展演空间对传递与隐喻地域文化特性、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消费者在获得秦腔蕴含陕西地域文化记忆的同时,对秦腔地域文化内涵的审美性及其传递的文化价值功能性特征给予显著认同,体现出秦腔的社会群体教育功能价值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对空间主体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我者”对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追求的“他者”产生亲切感、对群体则产生归属感,基于展演空间,秦腔文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而地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既含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地方上的特点。地方志在地域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积淀地域文化精华,传递先进文化讯息,提升地域形象,凝聚民心乡情,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鼓舞群众向善求美。  相似文献   

9.
李勤  梁小凌 《丝绸之路》2012,(14):93-95
地域文化是博物馆展陈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主要表现形式,剖析了博物馆与地域文化之关系,提出应该重视博物馆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使博物馆成为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0.
孔翔  陆韬 《人文地理》2010,25(3):153-156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徽州文化是农耕文化繁盛时期遗存的典型地域文化。本文主要结合对徽州地域文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论文认为,自然环境将影响地域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而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则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因此,地域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可以被视为人地相互作用中的关键性链接因素,优化人口结构将有助于区域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与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地方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文化是地方志的主体。所谓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其实主要的也就是地域文化特色。志书要全面深刻地反映地情,就必须要重视对一方水土上一方人的思想文化的研究与著述。地方志的编纂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文章对地域文化的主体是人的活动、传统文化在方志中的地位、从文化变迁看地情演变、文化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台州地域特点影响着台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台州海洋文化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影响台州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提出中国地域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至今可以分为十六个地域文化区,文章概括了各区的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对弘扬传统文化,热爱乡土,开展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而地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既含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地方上的特点。地方志在地域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积淀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区域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地域文化是旅游文化开发的基础.使旅游更有意味,而旅游可以使地域文化得到承载和传播,让文化与旅游发展共赢。因此,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文化的开发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正>地域文化,即地方特色文化,它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地域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深入发掘地域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地方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一、地域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形成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以及用户的实际需求是室内设计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参考依据,提升用户的空间体验感受,延续地域文化的创新设计室内风格,能够有效地提升室内居住舒适度,同时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理念与精神思想.本文结合当前室内设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地域文化设计特点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与促进作用,期望通过对地域文化设计特点的...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1日至2日,由河北省历史学会主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和环渤海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首届秦皇岛地域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秦皇岛市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发掘秦皇岛地域历史资源,梳理文化脉络,推动秦皇岛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来自河北、北京、上海、吉林、山东、辽宁等全国8个省市的50余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提交论文45篇。会议开设两个专题,即“秦皇岛历史文化研究”和“历史学研究”。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秦皇岛历史文化研究开始成为该区域的主要学术亮点,势必推动秦皇岛地域乃至引领其他周边省市的环渤海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今本地域文化研究中,人们普遍认同,比较频繁使用三个名称作为主概念:岭南、岭海、广东(粤)。在现代的条件下,对是否沿用,怎样运用和阐释几千年来的地域文化概念,学界有不少争论和思考。我认为,时代变化了,地域文化主概念需要重新反思,重新定位。但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概念,确定地域文化主概念有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它在空间范围上应该是适当地、准确地指称本地域,并且在历史上相对最具稳定性。二是概念所涉空间范围同时应是本地域完整自然生态系统的指称,三是可以涵括这一自然生态所由产生的先民的实践及其文化创造的丰富内涵,最能突出和使人联想本地  相似文献   

20.
正南粤一个地域化的主概念不仅应当尽可能地与该地域的自然生态相符,在地域空间上是恰当的、准确的,在历史上产生过的所有地域名称中是内涵最为丰厚的,[1]而且要求其最能反映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内涵。地域文化研究中有一种倾向,一些研究者将地域简单地理解为土地边界,文化于是被机械地理解为这一土地边界内产生的历史,只须按历史顺序和方志分类罗列出来便完成文化研究任务。而从实践哲学、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