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罗福惠日中两国同时在19世纪中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自此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到19世纪末,日本的早期现代化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亚洲唯一能与欧美列强抗衡的强国;而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难以启动,且在世纪之...  相似文献   

2.
岩画的文化内涵破译是解读当地历史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认识早期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手段。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半个世纪之久,通过岩画符号的解读,来寻找画面中隐藏的那些早期文明结构的书写方式。从最朴素简单的画面开始,通过不断地增加符号以传达更多的信息与思想内容。符号语言不断递增的过程,反映的正是左江流域古代族群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断进步的历程,在这个古代族群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身份差别、等级差别、阶级差别有一条不断演进的图像语言发展脉络,背后则是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社会分层不断复杂精细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孙百亮  梁飞 《攀登》2012,(6):74-78
“严复悖论”揭示了制度移植与文化适应性的困境。中西文化的差别以及文化的整体性和刚性是导致“严复悖论”的文化根源。“严复悖论”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示是:中国只能兼收并蓄,综合创新政治模式,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内在关联性,整体协同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只能循序渐进,进行“增量改革”;博采众长,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清朝末期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教育、政治、经济方面的思想如他带来的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呼吁变法的政治思想,他的教育救国论,他的赋税思想等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其中严复的经济思想研究算是他所有思想研究中比较薄弱的部分。严复的经济思想同他其他思想一样,既有西学渊源又有国学根基,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和近代中、西思想文化发展与融合所结出的硕果。本文拟从严复经济思想的来源、内容入手,对严复经济思想进行一个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5.
毛雪婷 《攀登》2006,25(5):144-146
生态价值观是一个多方面的价值体系,该体系不仅随个体的认识而变化,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现代社会对生态文明的强调引导着社会生态价值观的建立。但只有从学理上厘清作为“类”的生态价值观和作为“个体”的生态价值观之间的区别,突破作为“类”的人所具有的生态价值观对个体环境行为的束缚,用“个体生态价值观”超越“类生态价值观”,才能真正建立起良性的有利于维护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理论转型中最核心的是严复资产阶级自由国民的近代教育目标的确立,围绕这一目标,从教育对象、教育原则到教育内容和方法,严复提出了一系列的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艰难地发展着,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忘却。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活动的主要区域,在这里党和人民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与探索,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化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实践活动为新中国的顺利建立积累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现代教育的现代性体现于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层面,依次启动,互因互进。1862—1927年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时期,是现代学校诞生、现代教育制度建立、现代教育思想形成的首轮过程。[1]张謇一生都处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时代洪流中,是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先驱[2]。他对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所作的贡献是其中浓重的一笔。教育正义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是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教育正义主要指通过对个体教育权的尊重和对教育资源的保障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以确保教育中的个体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展。[3]张謇早期教育现代化实践充分体现了教育正义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在供给正义、分配正义、承认正义、能力正义和目的正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邵华 《神州》2013,(3):45-45
哈尔滨的早期现代化历时三十余年,起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这一外力的推动,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结束。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哈尔滨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教育与观念、城市和社会生活等,都历经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研究1898-1931年哈尔滨早期现代化的历史特点,可以为中国其他城市乃至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严复对社会史观的建构颇有“西方史学本土化”、“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化”这一近代史学转向的特征。以往学术界探究严复社会史观的理论建构的专文鲜见,笔者从思想与社会互动的层面对此作探索,既在横向层面关注严复社会史观的理论源头,即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甄克思宗法制度论、西莱政治史学等学术思想与本土学术资源中苟子的社群观、杨朱之自利、墨子之兼爱及佛教的“心境之说”等思想,又从中西文化会通的社会语境中分析严复社会史观的嬗变及其昭示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11.
《周易》在西学东渐的文化氛围中被严复视作重要的本土思想资源,严译《天演论》将人性之善恶、生存斗争学说、进化论与易学精神相印证。解读《天演论》文本体现的社会兴衰史观,可从中西文化会通层面分析:就方法而言,严复将易学中逻辑思想与西学中归纳、演绎法结合起来,开启近代中国实证主义之先河;就文化精神而言,严复将易学忧患意识与西方关于社会盛衰史观,交融互释,为晚清社会变革提供学理上的合法性、可能性。严复是有思想的翻译家,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是其利用易学诠释西方历史兴衰论的社会语境。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最高层面,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成功转型。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李诸平 《攀登》2007,26(5):96-99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的激荡,各种经济利益的冲突,各种社会派别力量及阶级(层)的斗争,分别形成了中国文化不断演进的思想、经济及政治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文化不断演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陈宇宙  胡帆 《沧桑》2008,(3):157-158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回过头来到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学中寻求精神动力、寻找思想根源。但是,要解救中国文化的当今问题,仅靠儒学是乏力的。儒学必须接受和经历现代生活的冲刷淘洗,服从现代社会文化生态原则的约束。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谈其创造性的转换,以及儒学作为与现代异质的文化形态对现代社会所可能有的超越性的批判功能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华人妇女社会、家庭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华人妇女地位的变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传统社会的妇女向移民社会的妇女、以及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妇女演进的问题;同时,也是研究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可以说,新加坡华人妇女从昔日被贩卖来的“猪花”①、“妹仔”②成长为今日享有较高地位的现代女性,其间是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并由此而构成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的。本文拟就新加坡华人妇女社会、家庭地位的变迁做一初步探讨,作为研究新加坡华人妇女问题的第一步。一移民新加坡的早期华人妇女(一)“猪花”──早期华人妇女…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原始社会末期,"慎刑"这一朴素的刑法思想就已形成,并随着古代中国国家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文章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括民本主义思想和宗教文化)、统治者的"德治"政治、中国传统国情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指出慎刑思想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这种朴素的刑法思想应为当代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本质上属于经济范畴,但其过程本身又与文化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现代化,不仅可加深对现代化的认识,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探索。一、现代化:世界潮流与民族特色的统一现代化作为进程,是指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文化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为特殊的道路。从广义上来讲,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狭义上讲,现代化则指落后国家以先进国家为榜样,采取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以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二元经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概说 二元经济指传统经济与现代化产业并存的格局,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常见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产业多由外国资本移植或本国资本引进而来,在中国始于19世纪后期。或谓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形成于二次大战后,不确。惟早期现代化产业多集中于个别地区,亦称“飞地经济”。又常称之为近代化产业,实与现代化同义;本文通用后者。  相似文献   

19.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正>工业化作为经济现代化最基本的内涵和核心,其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进而向信息社会跃迁的过程。同时,世界历史还表明,由于各国自然禀赋、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之不同,世界各国工业化的演进路径亦不尽相同。即使是各国在同一历史背景下,抑或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做出不同的工业化模式选择。中国的工业化肇始于落后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起点低、地域广、差别大、不平衡的现实约束使得中国工业化道路显现出自身的鲜明特点。高伯文教授近期出版了41万字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是近几年来研究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既有史实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