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永玲 《炎黄春秋》2006,(10):44-46
党的“六大”后,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向忠发同李立三回到上海主持中央工作。他们的“第一把火”便烧向江苏省委。因为“六大”确定的干部路线是将工人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向忠发,这位武汉工人也就是按这一选拔思想而为共产国际相中上台的),照此,当时江苏省委是不符合要求的。于是,向、李决定改组省委,拟派广东工人、新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罗登贤担任省委书记。对此,江苏省委常委会专门开会讨论,省委负责人何孟雄认为这样改组是不妥当的。李富春等常委同意何孟雄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共和国首任劳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立三,一生中人们为其开过三次追悼会,其中两次是他活着的时候。 第一次追悼会,是1923年在法勤工俭学的同学,误闻李立三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时,被军阀、湖南省长赵恒惕惨杀,为他开了一个追悼会。 李立三为人正直、坦率,爱打抱  相似文献   

3.
潘鈜 《纵横》2012,(6):34-38
解放上海——“瓷器店里捉老鼠” 1949年5月25日傍晚,陈毅由南翔乘军用吉普车冒着滂沱大雨进入上海市区,这是他第四次来到上海。第一次是191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路过这里;第二次是1921年冬因反对北洋军阀卖国政策,和同学104人被法国政府以武力押送回国来到上海;第三次是1929年盛夏7月,他扮成商人,从福建红四军军部经香港来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和赣南、  相似文献   

4.
我在李立三身边工作期间,只知道李立三先后共有六个孩子,在李立三去世17年后,1984年11月17日我到湖南省醴陵县参加李立三故居开放典礼时,见到谢志佩和狄以德夫妇。经人介绍:谢志佩是李立三的第五个孩子、三女儿。不免使我感到非常突然,不知其故。后来才问明了缘由。1在李  相似文献   

5.
王亚文,1910年1月生于湖南醴陵。中学期间,他就与陈觉、蔡升熙、陈恭、左权、宋时轮等组织了"社会问题研究社",创办《前进》周刊,宣传进步思想。1923年,王亚文参加了李立三领导的安源煤矿罢工运动,接触到李立三、刘少奇等中共早期革命者,在其影响下进一步投身革命。从那年起,他在革命征程中,领导农民运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受命担任上海海陆空军策反工作组组长、上海起义军政委,经受了血与火的锤炼。上海解放后,王亚文放弃进京工作和随粟裕南下的机会,留在上海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直至逝世。  相似文献   

6.
《历史怎样选择毛泽东》 该书是以纪实笔法反映中共早期领导层的内部情况,主要是写遵义会议前毛泽东与中共几届领袖人物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之间在工作上的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同时也写到他们处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是如何为救国救民、寻  相似文献   

7.
192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武汉,并在武汉度过了大革命的最后阶段. 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武汉的经过 1927年初,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后,中国共产党在武汉面临着工作任务异常繁重,斗争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早在1926年9月,驻上海的中共中央即开始从各地抽调大批干部来汉工作.张国焘9月被任命为中央驻汉代表,12月又兼任湖北区委书记.9至12月,中央先后调彭泽湘、项英、林育南、罗章龙、陆沉、汪泽楷、聂荣臻、李硕勋等充实湖北区委.在此期间,李立三、刘少奇、毛泽东、吴玉章、恽代英、张太雷亦按照中央指示相继抵汉,以加强对北伐军占领地区的工运、农运、上层统战和军校工作的领导.加上原来即在湖北区委工作的董必武、陈潭秋、蔡以忱、许白昊、陈荫林、李求实、吴德峰等,党在武汉的干部阵容颇极一时之盛,工作也开展得轰轰烈烈.  相似文献   

8.
黄伟 《岭南文史》2008,(2):19-24
近代上海是广东人的第二故乡,也是广东戏的第二故乡。早在明末清初,即有大批潮汕人移居上海,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兴建了粤籍同乡组织一潮州会馆。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又有大批广肇两属的广东人随洋行北上定居上海。有资料显示,咸丰元年(1851),上海县城里有广东人八万左右,多于江苏和浙江人。[1](P434)到了二十世纪初,上海的城市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在李立三身边工作期间,只知道李立三先后共有6个孩子,2男4女,都有过接触和交往。但是,在李立三离开人世17年后,1984年11月17日我抵达湖南省醴陵县参加李立三故居开放典礼时,见到一对陌生的夫妇:谢志佩和丈夫狄以德。经人介绍:谢志佩是李立三的第五个孩子、三女儿。不免使我感到非常突然,不知其故。后来才问明了缘由。其中有着曲折生动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0.
为李立三举行的三次追悼会■文/君心1980年3月20日下午,北京中山公园里,为李立三平反及追悼大会正在隆重举行。你可知道,这迟到了13年的追悼会竟是人们为他举行的第三次追悼会了……1923年秋,第一次追悼会在法国举行1919年初夏,20岁的李立三提着...  相似文献   

11.
1961年7月,李立三把夫人李莎及二女儿雅兰送上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后,随即带着大女儿李英娜来到北戴河西山中直疗养区,中央分派给他固定使用的别墅。面积虽小,李立三每年夏天都带着全家到这里住上一个多月。这次他到北戴河,还要参加由薄一波主持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简称工业七十条)。为了参加这项工作,李立三在半年前就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深入到工矿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起草小组集中了孙冶方、马洪等一大批著名经济学家,逐章逐节进行讨论修改。8月底由邓小平专程到北戴河主持定稿。8月的一天上午,我到中央办…  相似文献   

12.
曹英 《文史天地》2008,(8):17-22
1930年9月,上海,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面对李立三、向忠发的“挑战”,苏联政府、共产国际已是怒不可遏。1930年8月,在苏联滞留的两常委瞿秋白、周恩来立即被指派回国,传达召开三中全会、改组中共中央、纠正“立三路线”的“紧急指示”。  相似文献   

13.
陈修良  郝铁川 《世纪》2020,(2):32-36
从苏联秘密回到上海留苏学生回归祖国一般均须先到上海,因为党中央在上海,工作分配须经党中央的指派;另一方面是留苏学生归国时为了避免被间谍跟踪,必须隐蔽一个时期,然后由秘密交通陪同,送到中苏边界,方可偷越国境到一个秘密联络站,尔后就独立行动,多数是搭火车回到上海。  相似文献   

14.
李思慎 《百年潮》2014,(10):77-79
正1930年10月初,李立三因"立三路线"错误离开党中央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作检查。李立三走后不久,12月17日上午,张沈川等在上海遭敌人逮捕,由李强、毛齐华、伍云甫、曾三等继续在上海设立地下电台,坚持开展党中央与共产国际和中央苏区的通讯联络工作。据毛齐华同志回忆:  相似文献   

15.
正[说明]白桦于1979年在北京《十月》杂志第3期发表电影剧本《苦恋》。随后《苦恋》被拍成电影《太阳和人》,引起争议,1983年白桦发表话剧剧本《吴王金戈越王剑》(《十月》1983年第3期)引起关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当时负责文化工作的中央领导予以肯定,四次作代会上,胡耀邦特意走近白桦,热情握手。2015年,时隔32年,人艺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再次演出《吴王金  相似文献   

16.
李莎原名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原籍俄罗斯。1914年3月20日出生,1936年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结婚。1938年苏联肃反扩大化期间,李立三受冤入狱,李莎努力营救。1946年李莎来中国定居。来华后,李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执教。1964年她加入中国国籍。"文革"中,李立三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李莎也受到株连,后平反昭雪。李莎编写审订了许多俄语教材、词典、教学参考书,审订了《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俄语版等。1998年国际俄语教师联合会授予李莎教授普希金奖章,1983年起连任4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李莎漫长的人生中,她与李立三从偶然相识到历尽磨难,从一个俄罗斯少女到一位中国老太太,她的一生都与中国密不可分。如今,晚年的李莎在女儿李英男、李雅兰的精心照顾下,平静地生活在北京。近日,在李英男的陪同下,本刊作者周海滨来到百岁老人李莎家中,直面她为爱情而远行、为立三而坚守、为中国而留下的坎坷人生。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在梅园新村30号周恩来一生中到过南京六次。1920年10月底,从天津到上海去法国勤工俭学,途中经南京下车,便到白下路绣花巷堂叔家话别。1937年8月中旬与国民党商谈合作抗日大计。1946年5月初率中共代表团从重庆飞抵南京,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  相似文献   

18.
正李立三(1899—1967),中国工人运动杰出的领导者。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他是安源工人运动最主要的领导人,也是南昌起义的首倡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他在东北考察后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业民主化管理原则,被毛泽东概括为"鞍钢宪法"。在李立三的老家湖南醴陵,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革命故事。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湖南醴陵人,从小跟随父亲李镜蓉读书、学古诗词,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立三路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一些史学工作者总是把毛泽东作为反“立三路线”的正确代表加以描述。而毛泽东本人,也总是以“正确路线的代表”自居,对李立三大批特批。即使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立三再次公开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并广泛得到全党和国际兄弟党的一致好评之后,毛泽东依然故我。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时,又对李立三批了一通,还把李立三当作知识分子中出坏人的例子。这时,李立三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听完报告回到家中,伏案疾书,直接向…  相似文献   

20.
1922年9月,安源发生了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取得了完全胜利。”但是,这次大罢工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谁是主要直接领导者?过去由于政治的偏见,使这段工运史长期得不到实事求是的反映。一些史学工作者,不顾历史的真伪,极不严肃地采用“换头术”,把本来属于李立三的功劳,随意安置到其他人的身上。1963年夏,电影《燎原》正式上演之前,《北京日报》社记者约李立三写影评,被多年政治路线问题困挠的李立三,不得不违心地写了一篇《看了“燎原”以后》,发表在6月4日的《北京日报》上。之后,李富春还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