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正走进扬州西山的陈集镇,一家油厂的香味扑面而来,山一样的菜籽饼应该是油香味的主要来源,一下子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童年、少年,直至现在,我们老家人一直吃的都是这种菜籽压榨的油。里下河大平原,本身就是菜花的世界。父母勤快,人家农田边角地难种抛荒,他们不吝惜力气,开垦来栽油菜,好伺候,稳收成。每年都要多收几百斤。收了菜籽就集中到邻镇的油坊去榨油每逢这个时候,家里的大大小小铁皮桶全派上用场,盛满油盖上盖子,一  相似文献   

2.
蛮荒时代,大地被烈火燃烧着,地上喷出了一股股火焰,泥土被烧出香味。天上的八个天神闻到这般香味,就飞下地来,吃这些香土。他们当中有四个神仙,名字都叫“威哈木”,因为香土吃得少一些,吃过就飞回天上去了,另外  相似文献   

3.
史海撷英     
《百年潮》2020,(1):91-96
毛泽东时刻警惕特殊化众所周知,作为湖南人的毛泽东特别喜欢吃辣椒,可谓嗜辣如命,他曾说过"不吃辣椒不革命"。1930年5月,毛泽东到江西寻乌开展调查研究,由于当地条件所限,每顿都是清水煮青菜,且几乎没有油盐。警卫员吴吉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知道毛泽东喜欢吃辣椒,为了给毛泽东换换口味,于是挨家挨户到老乡家寻找,终于找到一串红辣椒,晚上炒好送到毛泽东房间。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生于1953年,在我不到10岁的时候,随奶奶一起去亲戚家做客。吃饭的时候,桌上只有大半盆子南瓜纽子(未成熟的南瓜)菜。唯此而已。那时我吃过麦苗子,拔掉麦苗去掉两头,只留中间白色的,煮一煮,嚼一阵子,很难下咽。榆树的叶子煮熟可以吃一碗,再吃第二碗就难了,因为难吃。柳树叶子,椿树叶子都能吃。榆钱饭算是奢侈品了。吃树皮需要一个过程,从榆树上刮下后晒干,上臼捣碎掺面打糊糊。狗儿  相似文献   

5.
我的师父是有“山东快书一代宗师”之称的曲艺大家高元钧先生。他原名高金山,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宁陵县张弓镇和庄村。师父自幼丧父,家境非常贫寒,一家九口人守着几亩盐碱薄地,饭锅里经常是清水煮野菜,偶尔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馍。兄妹七个的衣服,根本不分性别和年龄,就那么几件破衣烂衫轮换着穿。在窘迫无助的生活环境中,生性要强的寡母和年迈多病的奶奶靠纺花织布,含辛茹苦地将他们兄妹七个养育成人。  相似文献   

6.
少1个鸡蛋     
一天晚餐,我们家煮面条吃。我爱人从陶钵里掏出三个鸡蛋,犯难地说:"哎呀,少一个,四个孩子怎么吃呀?"我说:"三个有三个的吃法,有什么愁?""向邻居借一个。""又借,我最怕欠债了。""煎,切蛋丝吃。"爱人说着拿起两个蛋就要磕碰。我急忙制止":且  相似文献   

7.
当今,学生上学家长陪读已成时尚。我孙子在读高中,奶奶陪着他。有一次奶奶要回来办点事,要我去代理三四天。我在那里每天早上去市场买点菜,回来煮一煮;把孙子换下来的衣服、鞋袜洗一洗;把被子晒一晒,其余的时间就到处看看。房东告诉我:他除了出租几间房子给陪读的学生家长住以外,还有近30个学生在他家搭伙,他每天要做30多个人的饭和菜。学校放学后,这些学生都准时来他家吃饭。一天中午,房东给搭伙的学生做了红烧肉、章边鱼、洋芋头、炒白菜、粉皮榨菜汤,还有一锅大米饭。  相似文献   

8.
丽丽 《世界》2011,(6):104-109
“我猜你们大概不会煮龙虾,那下午五点多就到我家来吧,我们一起吃晚餐。”就这样,我们和船夫Gerald交上朋友,接着一连三天在他家院子的大帐篷露营做客,享受美好的碧海蓝天。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一家只有母子俩。由于家里贫穷,儿子三十多岁还没有成亲。他经常到怒江里钓鱼。一天,他钓着一条很好看的花鱼,觉得非常可爱,捨不得煮吃,用木槽养着。每天,他劳动回来,都要蹲在木槽旁边,观看花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看的出神了,连饭也忘了吃。有一天,母子俩下地劳动,天快黑了才回家。回到家里一看,房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饭也煮好了,甑子里还在冒着热气,母子俩都感到非常奇怪。母亲说: “我们家从来没有哪个来帮忙,今天莫不是神仙下凡来到我家。”儿子也感到奇怪,说:  相似文献   

10.
吃平伙     
吃平伙,是东乡人合伙一起吃羊肉的独特方式。参加吃平伙的人们事先发出一个信号,按参加的人数定股份,然后约定吃平伙的日子,将早已定购好的羊(在家院中喂养大的绵羊)拉到东家院里,请阿訇念经宰羊,接着由羊把式在十几分钟内将羊皮剥去,清理好内脏。趁热将羊肝子切成小块,用清油葱花爆炒,凡有股份的人都要尝到。如俗话所说:“前头的肝子比后头的肉香。”煮肉前炒羊肝是讲究个尝新鲜,诱发吃平伙的胃口。煮羊时一般不剁开,整只羊要囫囵煮下锅,强火攻煮。在煮全羊的同时,羊把式们并不闲着,而是腾出手来做“发子”,其做法是把羊…  相似文献   

11.
西安泡馍     
西北的特色风味得数那里的面食了,其品种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拽”字,大概表示两手用力的动词都用上了。然而这“拽”字也未能省却。 最令人惬意的当属羊肉泡馍。那是地道的陕西风味。说是不吃羊肉泡馍不算到了西安。既然这么说就吃它一回。 泡馍馆随处可见。据说只有一处最为正宗。因无暇探寻,再说家家招牌都有正宗二字,没有一家说自己是枝叉。那日就在大雁塔下随便走进了一家。原来那泡馍的吃法类似北京的卤煮小肠焖火烧。只是那火烧是用刀拦成几块浇上卤煮,而馍的质量与风味自是与火烧卤煮不同,且须自己动手撕成小块放入碗中,然后…  相似文献   

12.
藏族风味溢清香袁俊生前不久,我到西藏观光旅游,游览名胜古迹之余,对藏族的风味小吃也开了眼界,大饱口福。藏族同胞特别喜欢吃肉,一般都由专人宰杀,以牛、羊肉为主。吃的方式很别致,先将肉洗干净,加水、盐、佐料煮,煮到九成熟,捞出来放在盘内,用刀割着吃,故又...  相似文献   

13.
旧时年月     
周天红 《南京史志》2022,(Z2):118-119
<正>一张旧报纸,翻来覆去地看,一字一行,一张图片的角角落落,就连中缝里的文字都不放过,那才真叫看得仔细。记得那是先世贤老师还在烟家关那场口上开办书店的年月,去先老师的店里看书看报,那是每场的必修课。烟家关那场镇子不大却热闹。几沟几岭二三十里地界,就那么一个乡场,挑的抬的,买的卖的,会亲戚、朋友的,都往那场上赶。还有那些吃的看的玩的耍的,场前场后都能见得到。赶乡场的日子,人挤人,密得不透风。  相似文献   

14.
乃夫 《旅游》1994,(12)
白薯,中国的老百姓是司空见惯了,有人爱吃,有人不爱吃,不爱吃的于今恐怕是多数,容易勾起对三年自然灾害年代的回顾,那是活命粮。白薯的吃法颇多,智慧的中国人总结了不下几十种,煮和烤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其中烤比煮略胜一筹,烤属风味,煮是家常。家  相似文献   

15.
正童年,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很多非常难忘的片段。那些学界大师前辈,在童年便表现出耀眼夺目的特殊禀赋,即便是玩儿,也能别出心裁、独树一帜。鲁迅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乌蓬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蚕豆煮了吃。鲁迅还在"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  相似文献   

16.
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场里做饭的,是个背有点驼、耳有点聋、70多岁的光棍老人。他不晓得炒菜,只会煮菜。因为他做任何菜都是放几瓢水去煮,熟了就放点盐,而油就是从盐罐里挟出那块已经在锅里烙了几次的“板膏”(杀猪后,把板油切成块,用盐掩着),  相似文献   

17.
"都现要在吃我止每疼天粉晚"上正午,汽车行驶在东莞宽敞的马路上,两边的店铺大都拉下了铁闸,偶尔开门的几家饮食店门口,稀稀拉拉地坐着几  相似文献   

18.
捉猴王     
听老人讲,从前,我家门前的这几座石山上,有很多猴子。有年春天,米甲家在半山腰砍了一块火地,栽了满满的一块玉麦。玉麦抢生荒,都长得又粗又壮,到了七、八月,每株背双苞,苞苞有牛角那样长,那样粗,爱死人喽。这时,成群的猴子下山了。猴子很精灵,哪苞玉麦大,就拣哪苞吃,一天吃一塘,两天吃一片,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小时候,家里人看他样子蛮灵泛(湘方言,机灵),但到底聪明不聪明呢?他们决定一试。4岁那年,父亲曾麟书叫夫人江氏煮了5个鸡蛋,让一个女佣吃了一个,然后叫着曾国藩的乳名:“宽一,刚才我煮了5个鸡蛋,现在只有4个了,肯定有人偷吃了,你能查出是谁吗?”曾国藩略一思考,说:“这个容易,看我的好了。”他端来一个脸盆,又倒了几杯茶,把家里人都喊拢来,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察,见那个女佣吐出的茶水里有鸡蛋黄粉,于是指着她说:“就是她!”  相似文献   

20.
粽叶飘香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闻满屋粽叶香。依照往年的惯例,每当端午节来临,我们家都要包粽子。打从我记事起,看到妈妈买回家碧绿碧绿的粽叶,我就天天嚷着要吃粽子,其实我更喜欢看外婆和妈妈包粽子。大人们一边包粽子,一边絮叨着家常,我经常在旁边蹲着。看着妈妈双手翻飞,在几片碧绿的、散发着一阵阵清香味的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