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侯建新 《史学月刊》2000,(4):125-131
农村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广阔、最深厚的基础,因此关于农村调查及发展研究倾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20世纪上半叶尤其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试验区以及社会学家李景汉的定县调查;陈翰笙领导的保定、无锡农村重点调查和全国性抽查;国民政府首次以国家机关名义进行的农村经济普查与定期统计。此外,还有南京金陵大学美国人卜凯组织的大规模的农村调查和日本人“满铁”的华北农村调查。这些农村调查的目的不一。深浅有别。但客观卜都为日后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留下了颇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保甲制是清王朝实施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 ,但在乡土社会权力制约下 ,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屡受挫抑。围绕着乡村权力格局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权力力量变动 ,不仅构成了“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前提 ,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是一个前后相继、不可割裂的时代。从"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可以纠正以往研究的缺失,丰富我们对新中国历史的认识。中国社会史研究应当引入到现当代史的研究,这亦是社会史研究应有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4.
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了20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变迁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方面。交叉性、时代性、前瞻性,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李景汉调查的京郊四村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2006~2008年,我们又对京郊四村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目的意在秉承前辈学者的研究理路,以村民的收入和消费为主线,呈现其从乡土社会到城市街区的转换历程,以及失地农民在适应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为城乡关系的"连接点",大城市边缘村落既是乡土社会转型的前沿地带,也是都市化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因此,对京郊四村的再研究,不仅续写了村庄的历史,更突显了认识和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