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信芳 《世纪》2023,(5):82-83
<正>我在上海市文联工作期间,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生前曾接受我多次采访。2010年的一天,我去探望她,望着她的满头白发,不由问道:“张老师,关于你的白发,听说还有一段故事?”张瑞芳老师答道:“说来还真惭愧。”原来,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张瑞芳随代表团出访日本后回到北京。第二天她就去探望邓颖超大姐。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瑞芳、白杨、舒绣文、秦怡便活跃在中国的电影,话剧界,蜚声全国,被誉为影剧界的"四大名旦"。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爱看京戏而很少看电影的毛泽东,与这"四大名旦"竟然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张瑞芳日理万机的毛主席竟还记得我患过肠结核张瑞芳是中国现代有影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她与毛泽东交往中印象较深的,是她在建国前夕应邀到毛泽东家去的一次。  相似文献   

3.
<正> 去年"五一",我随市旅行社组团上北京旅游。前去景点观光途中,车子将我们拉进了一家处在路边的珠宝商场。进门时,一位导购小姐惊讶地对我们说:"听这口音,你们该是凌通市来的吧!"未待我们反应,她就直爽地自我介绍,说自己也是该市某乡的,并说出了现任市长和乡长的大名。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反应过来的我们已深信眼前这位导购小姐是老乡无疑,要不相隔几千里的她怎么会知道市长和乡长的名字呢?进而我们又觉这世界真小,出游第一天就碰上在外闯天下的老乡,当然的也倍觉亲切。停顿会儿,老乡将我们叫住,小声告诉说这店的  相似文献   

4.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除了记录北京秋天的光影,也请允许我给你们介绍一个不一样的北京,市井的北京,犹如身边朋友似的北京.北京有着太久的历史,曾经担负着太多的使命,如今也依然承载着太多的希望与未来.在这里,你时而可以出没于胡同院落,看海听戏,时而又迷失在厚重的大红门后,倾听历史,感受沧桑. 时至深秋,北京的蓝天蓝得简直令人发指,开车走在四环,一路向西,你远远就能看到西山在天边的尽头清晰可见;随便扎入一条小路,就会看到黄色的银杏叶已经把它铺满;午后的北海,景山,人们慵懒地晒着太阳,在进入寒冬前珍惜着这最后一缕暖暖的阳光.北京的秋天是那么迷人,让人们忍不住想多看两眼,她却匆匆而去.  相似文献   

5.
小女一天也离不开听故事。说不上她是何时爱上听故事的,怕是有遗传基因吧?还在摇车里时,她就喜欢与人交流,只要你站在她眼前,她就会咿咿呀呀地跟你说话。若遇上有耐心的多和她“聊”几句,她更是不得了,声音也大起来了,转动着漆黑的眼珠,笑眯眯地盯着你,似乎真能听懂你的意思,有时还伸出小手要抱,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后来她就越来越得寸进尺了,喝奶要讲故事,睡觉要讲故事,否则就跟你吵跟你闹。开始只要随便哼哼就行,待到能讲话了,她可就不客气了:“还没讲故事呢?”于是只有一边轻拍她的胸口,一边絮絮地与她讲故事,她才会渐渐睡去。去年暑假期…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我到一位朋友家串门,老远就听见从窗口飘出来的阵阵琴声,知道又是朋友的女儿在练钢琴。走上去按响门铃,来开门的是朋友的女儿。她告诉我,她爸爸上街买菜去了,让我在这里等一会,给我倒了杯水后,她便又坐到钢琴前,专心致志地练琴。“你一定很喜欢钢琴吧?”我见她反复弹奏着一首高难度的练习  相似文献   

7.
当你遇见我,请举杯同饮.这一杯美味的葡萄酒。我是巴克斯,这是罗马人的叫法,希腊人叫我狄俄尼索斯,埃及人叫我奥里西斯。随便怎样都好,只要你举起杯,和我干一杯。传说我是宙斯又一次偷情生下的儿子,出生已带着享乐的遗传。我是葡萄酒神,同时又是欢乐之神和艺术之神。这其实意味着人生的欢乐、艺术都由葡  相似文献   

8.
申纪兰代表     
他们说我为啥不投反对票?你好了我就选你,你不好我就不选你,这就叫民主 作为全国惟一位连任12届的人大代表,申纪兰今年会见到共和国的第7位总理和第9位主席。在北京最庄严的议政大厅里,她与他们一起表决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9.
张瑞芳和她的胞姐妹大豹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是1938年入党的中共党员,人们不知道的是,张瑞芳还有个1936年入党的胞姐张及和她同年入党的妹张听。姐妹住后来从事的工作虽有所不同,但在性格和成长道路等方面却有许多相近之处。她们出生的家庭,无论以过去,还是...  相似文献   

10.
星期五快下班的时候,我给罗伊留言,来家里吃饭么?她借调来科技部,已经半年多了。跟人合租的地方不便生火做饭,平时吃食堂,到了周末就随便对付。所以,有时我就喊喊她。  相似文献   

11.
马起来 《江淮文史》2009,(4):122-136
2008年春节前,合肥下了一场大雪.远在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简称新影)的一位安徽籍老乡打来电话。关心我身体健康,还带来了另一位老乡、新影著名编导王映东去世的消息,令人悲切,引发此文。  相似文献   

12.
这篇访问记,很是出乎意外。前不久,为了探询法律方面的一个疑难问题,记者冒昧地闯进了我国法学研究的最高权威机构———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无巧不成书,接待的人竟然是所长,所长又是河南老乡。这位热情、和蔼、文雅的老乡又是我早就读其书、慕其名,难得求见之人...  相似文献   

13.
周末,莎莎和爸爸妈妈来江滨玩,也许是大人们之间互不搭理,所以江滨的孩子们也是自己玩自己的。大家挖了一会儿沙,各自修了自己的城堡,为了让城堡更坚固,需要去舀一些江水来浇灌沙土。莎莎没有水桶,她看见隔壁男孩丢下的水桶,就拿了他的小水桶去舀水。可巧,被小男孩的爷爷看见了,老远叫过来:“喂,那是我们的水桶,不要乱动!”莎莎吓了一跳,忙回头看,莎莎妈妈也在一旁数落她:“你怎么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呢?我平时不是告诉你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吗?你怎么这么没记性?快还回去。”莎莎赶紧将水桶放下,像当场被捉赃的小偷一般,手足无措,小脸涨得…  相似文献   

14.
有的人你一经接触,就有阅读她的愿望。是她的声音、相貌透着一种气质,还是因为她的谈吐很有个性?梅娘给我的最初感觉就是这样,尽管她已75岁。在与梅娘的交往中,我读了她送给我的《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北京社科院张泉先生著的《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和有关介绍梅娘的文章,于是也就有了我与这位四十年代被冠为"南玲北梅"之一的女作家--解放后却一直被湮没了的"右派"知识分子的交谈。  相似文献   

15.
李向东 《百年潮》2004,(12):68-70
心绪翻涌 初七一清早,更起的哥哥就从北京回到夏赵邱村,给丁玲带来木炭.屋子里烧了火,一下就暖和多了.接下来的几天,风小了一些,丁玲在夏赵邱村和邻近的几个村子走了走,和乡、村干部谈了谈,搞些调查,了解当地的农业规划和经济核算情况,她还把夏赵邱村去年的整个账目看了一下,替几家算了细账.她给陈明写信说:你一定很担心我的生活,可是我一个人好像也能混一样,你走已经六天了,我好像离开你很久,我一个人在这里混了很久一样.日子真是太长了!你这几天生活怎样?我是多么的想你呵!你的文章写得怎样了?我想着你也要写这样的"文章",我心里就难过,你有何辜呢?只不过由于我害了你……  相似文献   

16.
金龙同学:来信收阅,知道你正经历着失恋的痛苦,我能够理解。在这封信里,我就你的来信随便谈谈我的看法,算是朋友间的聊天吧。  相似文献   

17.
1980年7月12日的北京正处于酷暑中,上午太阳就很辣了。我从西直门附近的西苑旅社绕行了大半个北京旧城,辗转找到了位于崇文门西大街的3号楼。那天电梯有故障,我在狭窄的楼道里一层层攀爬,虽然吃力、闷热,却有着一种在险峻中访谒灵山胜境的喜悦。寻觅了这样久,我终于打听到了沈从文先生的新址。我轻轻叩敲了501室那淡绿色的门。开门的是一位瘦弱、和蔼、70岁左右的妇女。我想,这可能就是沈夫人张兆和了,忙告诉她:“我叫彭荆风,从云南来的……”她亲切地微笑:“知道,知道。请进来坐!”我颇惊讶,我离开文坛22年了,这又是第一次造访,她怎么会知…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周源,今天我来跟大家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谈谈国内的创业大环境。如今国内的创业情况,用火热一词来形容,最恰当。我们公司在北京的中关村地区,这里聚集了大批的科技创业者;你随便进入一家咖啡馆,就一定能够听到有人在讨论你我都比较熟悉的话题——如何创业,如何做产品、融资、搭建团队。就在来美国的几天前,我在公司附近吃饭,无意中看到餐厅电视机里播"新闻联播",他们做了一个专题叫"中关村的21岁现象"。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数据统计,说中关村科技公司的从业者平均年龄是33岁,  相似文献   

19.
家教老师     
做数学题又遇到拦路虎,我只好到马路对面林青同学家请教。我刚进门,就看见一名中年妇女坐在小房间里。我小声问道:“嘿,林青,她是你亲戚啊?”“哦,不是。是我妈的朋友,给我当家教的。”呵,又是一个干第二职业的老师。我心里有点看法:现在的一些老师,为了增加收入,就到处做家教,这位还从熟人下手。“王尧,你今天找我有什么事吗?”“你说对了,有几道难题,想请教请教你。”说完,我递上作业本。“这题嘛,”她接过题目冥思苦想一阵,摇了摇头,说:“我也不会。”这时,那个家教老师走了过来,扶着林青的肩膀,问:“你们在讨论难题吗?能不能给我看看?”我无奈地把题目递了过去,“这几道题的确很难解,我光告诉你怎么做是不行的,要给你把有关知识仔细讲讲,让你真正理解,今后你再碰  相似文献   

20.
正初到中南海1961年,我准备去北京过年,当时我已经从部队转业到青岛工作。1月30日我收到七妈邓颖超的来信。她在信上说:"我们同意你来北京和我们一起过年。我们前几年也不在北京,我身体不好,以往都在南方。今年是在北京,所以同意你来。"第二天,我又收到七妈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