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旧海关留存的卷帙浩繁的海关文献,是近百年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项最为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和文字资料。哈佛燕京所藏的海关资料和京华版《中国旧海关史料》所收录的出版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季报、年报、十年报告、国内贸易册、月报等为层次,将其宝贵内容作以介绍,弥补以往简单地介绍海关文献之不足,研究者若能利用这一丰富的资源,将会拓宽和深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知日 《民国档案》2007,(1):141-143
《中国旧海关与近代社会图史》不仅直观、生动地揭示了中国近代海关的百年沧桑,也形象、全面地再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状况。该书可谓学术价值和社会功能完美结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根本目的,除了不使其散失和安全保存外,主要是为了开发和利用。而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着传统式的被动(即坐等)服务形式和不重视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两大问题,已严重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重点对档案利用数据统计与档案实际效益作一探讨,与档案界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4.
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根李目的,除了不使其散失和安全保存外,主要是为了开发与利用.而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着传统式的被动(即坐等)服务形式和不重视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两大问题,已严重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重点对档案利用数据统计与档案实际效益作一探讨,与档案界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5.
《江苏地方志》2010,(3):I0002-I0003
1个集体,连续12年蝉联全国海关统计系统考评第一、先后获"全国海关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海关"集体大功"、"集体三等功"、"先进集体",省级机关"巾帼文明省"十佳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  相似文献   

6.
档案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根本目的,除了不使其散失和安全保存外,主要是为了开发与利用。本文针对问题,结合笔者工作实际,重点对档案利用数据统计与档案实际效益做以探讨,与档案界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7.
档案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根本目的,除了不使其散失和安全保存外,主要是为了开发与利用。本文针对问题。结合笔者工作实际,重点对档案利用数据统计与档案实际效益做以探讨,与档案界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8.
总数达一千余期(卷)的旧海关出版物,是研究近代中国最大、最系统、最科学且内容极为广泛的资料宝库。它包括七大系列,还有七十余本未纳入任何系列的书。要充分利用这些出版物,必须探讨其复杂的结构、丰富的内容和学术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是该出版物全球最大的收藏单位,几乎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二。由于170册的《中国旧海关史料》已经出版,而哈佛所收的旧海关出版物未刊部分二百余册将在我国出版,利用哈佛的丰富收藏进行的对各系列尤其是对学界知之不多的第二至第七系列及系列外之书的介绍,有利于学界对这一资料宝库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组织。它们虽在类型上划为内地之关、藩部之关和蕃国之关,在空间上形成圈层布局结构,但其监管跨区域或对外经济交往的行为本质均与现代海关相通。16世纪,欧洲诸国率先撤除国内税关,建立统一国境海关。近代中国被动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以后,在沿海、沿边、沿江等地不断创设洋人代管的国境新关,国内固有常关也逐渐被改造。1931年,中国陆、海相统一的国境海关体制最终确立,标志着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传统税关体系彻底瓦解。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税费问题与战后海关税则谈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17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口岸关税征收中的税费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外争端,一直贯穿于以中英贸易为主体的中西贸易史中。在税费征取过程中形成的地方关税利益集团,滥用职权,中饱私囊,这不仅引起以英商为主的西方商人的长期抗争,也损及清政府的财政利益。鸦片战后清政府逐步接受英方协定关税的要求,以确保关税“有盈无绌”。战后《海关税则》的订立,实际上是战前中外粤海关税费问题争端长期持续和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近代海南设关及其对外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所谓对外贸易,泛指海南岛以外的所有贸易,并非专指国际贸易,还包括海南与英、葡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澳门,法属租借地广州湾(即湛江),以及国内其他埠际贸易。本将简要勾勒海南设关的历史,并围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海南对外贸易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经贸关系出现较快的发展态势。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波折,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中日进出口贸易从建交时的10.9亿美元,扩大到2006年的2073.6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随着中日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机电产品已经成为双方贸易的第一大商品,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活跃,中日贸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发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在不断的增长,截至2006年12月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累计达到580.4亿美元,仅次于香港、台湾省,位居第三位。展望未来,中日经贸关系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details recent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ff the town of Elmina in coastal Ghana. Founded in 1482, Elmina Castle was the first and largest European outpost in sub‐Saharan West Africa, and remained a centre of maritime trade for almost four centuries. Survey and diver investigations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several sites, including a shipwreck dating to the mid 17th centur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mass of trade goods, cannon and buried hull remains. A second Dutch vessel dating to c.1700 was documented after its discovery during dredging operations in the Benya Lagoon adjacent to Elmina. These sites present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ships and cargoes involved in the West African trade.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吉林省的主要经贸伙伴,自2000年起日本成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发展同日本的经贸关系对吉林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同日本经贸合作的现状及双方经贸合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吉林省对日经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冲击下的德意志帝国对外贸易及其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帝国时期,工业逐步确立起在德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由于工业化的冲击,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对外贸易量和外贸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逐渐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与此同时,德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出现了因时而进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对日研究的著作中《日本国志》可谓是集大成者,全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关日本婚丧习俗的内容十分详尽,本文从《日本国志》中所记载的日本婚丧习俗入手,探询当时日本婚丧习俗中的传统因素,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民风民俗与社会其它方面发展的不同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1987~2006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20年来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中日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制成品领域内,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最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中日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选择17至19世纪中叶暹罗对外贸易中的华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不同阶段,对其在暹罗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了描述,对暹罗华人在暹罗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探讨。由此得出结论,华人在暹罗对外贸易中,利用其自身优势,逐渐成为主要参与者和经营者。他们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发展了自己的商业,积累了财富,同时满足了暹罗王室对海外贸易的需求,享受到国王赐与的特权,为其在暹罗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中加小麦贸易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0年中国首次从加拿大进口粮食度荒,并由此改变此前的粮食自给自足现状。中 加小麦贸易不仅可以巩固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改革,也可使中国重返加拿大与西方市场,使外贸渠 道多样化,同时还促进了中加建交、打破美国的封锁孤立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