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形成的租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际被列强加以合法化和制度化,使之不断的恶性发展。清政府在爱国官绅的呼号推动下,主权意识得到不断增强,于甲午之后拟在“条约口岸”内开设约开通商场抵制外国人开辟专管租界。本文将围绕苏州约开通商场的谈判经过对清政府以约开通商场抵制租界的活动做一全面的考察,希望能够加深对清政府抵制租界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关条约》订立后,日本为了在华享有与西方列强同样的地位与权益,急于在长江流域一些通商口岸设立专管租界。但清政府根据张之洞等的建议,以设立本国拥有主权的外国通商场来应对,同时接受李鸿章主张,试图引入列强来牵制日本。围绕在苏州、杭州、沙市、汉口、重庆、上海设立日租界问题,双方交涉6年多。日本始终想剥夺中国对日租界的行政管辖权,实施治外法权,同时尽量将设租界的负担转嫁给中方,但遭到相关各地官府和总理衙门的抵制。日本最终以强权迫使清政府屈服,在苏州、杭州确立专管租界框架后,推及其他口岸。此间,日本很顾忌西方列强的反应,其在上海设立专管租界的图谋与英美扩大公共租界相抵触,加上别无有利之处,最终选择放弃。张之洞曾主导中方抵制设立日租界,但在转向对日"联交"后,态度与举措大有改变。  相似文献   

3.
北京政府为开征租界内华人印花税,与西方列强进行了长时间交涉,有抗争、亦有妥协,最终于1919年年底达成了《租界内华人实行贴用印花办法》,并拟于1920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有令难行,北京政府拟于租界华商中开征印花税之举遭到了强烈抵制,租界华商在上海总商会和马路商界联合会的组织下,以负担过重、"华洋不能一律"为理据,拒贴印花税票,并借助工部局的力量,达到了抵制印花税的目的。在北京政府、西方列强与租界华商的三方博弈中,西方列强是真正的赢家,北京政府和租界华商都是弱者,租界华商只有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才得以拒绝印花税,得不到西方列强支持的北京政府没有达到开征印花税的目的,其权威再次受到挑战,工部局则成功地维护了其对租界的管治权。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四明公所案是19世纪末发生在上海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导致上海法租界的扩大。从其产生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第二次四明公所案并非近代化市政建设与落后的国民意识和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而是当时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利用"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为中央政府减压的目的,抵制了法方的一些侵略要求,使得法国政府最终放弃浦东和南向的扩界图谋,但"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的作用是有限的,不但无法实现清政府的愿望,反而使清政府的外交显得进退失据,最后落得被夷协谋、得不偿失的结局。英、法等列强在瓜分中国势力范围过程中虽然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但他们最终都会以牺牲中国的利益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5.
慈禧太后掌握清政府大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而在几派势力中游刃,对西方文化科技既顺迎又抵制。又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铁路作为"长技"在近代中国掀起很大的争端,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她的顺迎、抵制或喜或厌则深刻的影响着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1930年创办于上海市南京路的中华国产联合商场,是近代首家设于公共租界的国货商店。凭借着对"产、销、金融相结合"组织模式的大胆尝试,及作为指导纲领的《建设国货营业计划》的提出,中华国产联合商场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赞助,被誉为"沪上国货供销之枢纽"。然好景不长,中华国产联合商场集娱乐与营销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很快与租界安全监管制度发生严重冲突,随之为工部局非法查封。基于中华国产联合商场的民族主义特质,及工部局的违约行径,该案集国货运动之经济意义与废约运动之政治意义于一身,成为一场舆论沸腾的中外纠纷,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收回法权的努力已取得成效的背后,中国对外司法实践与维权依旧复杂而艰难的困局。  相似文献   

7.
自19世纪60年代起,诸列强英、俄、法、德、日等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成立国中之国。蕞尔欧洲小国比利时亦欲步其后尘,向清政府提出开辟租界的要求,终遭拒绝,但却发生一场“比利时租界纠纷”,其起因得从兴建卢汉铁路说起。  相似文献   

8.
汉口特一区管理局的前身是德国租界。德国强迫清政府在汉口开辟商埠,划定区域,前滨大江,后包括华景街,右接法租界,左接日租界(日租界是以后划定的)。德人可以在区内购置土地,建筑仓库、学校、教堂以及居住的房屋,可以自由来往等等。所有区内一切事务,均由德人处理,中国政府不能过问。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租界,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是德国在我国领土上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是他们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就收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烟台—大连间海底电信线的经营管理、中韩边境接线等问题主动与日本展开交涉。日本利用东北亚国际通信环境的变化,积极构建"满洲"、朝鲜半岛与本土之间的通信网,在维护既得电信权益方面态度强硬,致使中日交涉一度陷入僵局。另一方面,清政府收回"满洲"北部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后,俄国以欲废除中俄电约为由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在一年之内与日本签订同等条件的电约。最终在英国斡旋下,清政府以向日本许以特殊权益的方式签订中日电约。而清政府试图尝试中韩日直接通信的构想,终因日本的态度消极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1907年的丁未皖案是一个突发事件,却推动了清末政局的进程:在权力高层,既影响到丁未政潮的政治走向,间接促使清政府决意设资政院和筹办谘议局;在朝野舆论,将满汉关系、革命党等问题推向舆论焦点;在长江中下游巡防设置上,清政府改变了此前的长江防务格局,试图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引发了清政府与沿江督抚的博弈。从整体上把握清政府、革命党及其他政治势力的相互角力与影响,可以细致深入地展现清末革命与改革之间"互动"影响的史实联系。  相似文献   

11.
《苏报》案是我国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桩重大事件。整个事件反映了清政府和革命党人间镇压和反镇压的斗争,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之间争夺上海租界司法权的矛盾。兹就帝国主义在《苏报》案中侵犯上海和界司法权的阴谋予以揭露。  相似文献   

12.
以往学界对开埠初期上海租界水环境治理,一般采取填浜筑路的视角,而本文通过对档案资料的考察发现,租界当局对租界内的河浜采取了灵活的治理办法,对于挡路和阻碍市政的死水河浜进行填埋,而对于一般的潮汐河浜和航运河浜采取了清淤、疏通的保护措施,挖掘开通了新河浜,从而使河浜水系的功能得以延续。为了排水需要,租界当局辟建了下水道系统,其治理办法却借鉴于治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天津比租界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唯一一个完全通过谈判收回的租界。该租界设立后,比利时政府并未着意建设,而是将其经营权让与私人公司。1927年比方在中比修约谈判过程中承诺交还该租界,随后的交还谈判却由于比方在"私产"问题上做文章及北京政府的垮台而中辍。南京国民政府与比利时签订平等新约后,中比重开谈判,双方在比租界专管公司资产性质、租界市政债务等方面僵持不下,其间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工潮的爆发打断了谈判进程。而后,比方在英国的影响下提出以向中方出售地亩的方式偿还市债的方案,最终南京国民政府妥协让步,双方订约。中国收回比租界的交涉过程既反映出比租界特殊的治理模式所引发的连带问题,亦凸显收回租界谈判中诸如私产性质、市债处置及列强在修约问题上互为援引等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要闻     
1日英国交还山海关内外铁路。1日河南大学创立。3日国际纺织工人代表大会在苏黎世提出废除计件工作制。4日清政府因为直隶广宗县人景廷宾率众在钜鹿、阜城抗摊赔款,下令严缉景廷宾,并惩处地方文武官员。5日上海城厢内外油漆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捕房逮捕17名工人。7日山西司道士绅奉巡抚岑春煊之命与英教士李提摩太及西学总教习敦崇礼要立山西大学堂西学斋章程,10年以内由李提摩太主持,敦崇礼为总教习。7日清政府与意大利订立《中意天津租界专约》。9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9日新泽西:弗朗西斯·L·巴顿任…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要闻     
《文史春秋》2002,(2):6-6
(1902年2月)1日清政府下令选择八旗子弟遣赴各国留学。1日美国务卿海约翰分别向中、俄抗议俄国独占满州经济权利。1日中国:朝廷颁布法令,废除满汉不许通婚的禁令。2日清政府命沿江沿海督抚仿照闽粤江苏各省铸造铜元。2日张之洞电军机处外务部,勿许俄国专东三省矿务工商等利,并请与英日美磋商办法。3日吕海寰奏报荷属南洋各处虐待华侨情形,请添派领事保护。6日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中比天津租地专约》。6日中比签订《天津永代租地协定》,划定天津比租界。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刊《新民丛报》半月刊。9日巴黎:多伊思医生成功地为来自…  相似文献   

16.
水电煤:近代上海公用事业演进及华洋不同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建榕 《史学月刊》2004,(4):95-103
上海开埠后,租界当局和外侨在英法租界创建水电煤等近代公用事业,对此上海人有过惧怕、抵制,但更多的是刺激、羡慕,并最终走向认同。华界七绅向两方先进物质文明学习,努力变被动近代化为主动近代化,在华界自办照明和供水系统等公用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租界当局和外商水电煤公司将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进程完全置于他们的操纵之下,并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从而达到扩张政治影响、扩展租界势力范围、分享巨大的经济利益的目的,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上海照明和供水系统的建设,极大提高了上海城市近代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抵制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侵占中国的矿产利权,采取了限制外国资本在华办理矿务的条件和权利,加强对矿务的管理和控制矿地的策略,以保护尚存的矿产利权。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于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占我国矿产利权的侵略行为和清政府出卖国家矿产利权的卖国罪行,而对清政府所采取的这一保矿策略及其具体措施则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很不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时清政府的矿务政策及其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因此,本文拟对清政府采取的这一保矿策略作一初步的探  相似文献   

18.
美国左翼记者伊罗生193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论坛》的出版发行和随后发生的"伊罗生事件"的解决,前者依靠租界的活动空间,后者有赖于治外法权的效力.租界提供了容纳编辑人员进行地下工作的空间,治外法权则给予了主编切身的保护,以刊物为阵地、以主编为纽带,中共地下党人、美国记者伊罗生和各界在华左翼人士三方实现了有效的"跨国合作".考察《中国论坛》在租界的持续运作与治外法权在"伊罗生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可以为深入理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之"国际性"特质提供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孙浩 《中国钱币》2014,(5):13-16
天津造币三局因铜价过高停止洋法造制钱后,机器闲置,铜料则持续上扬,钱荒依旧。紫铜锭块1888年每担平均值关平银14.0两,1895年涨至23.11两,幅度约65%。无论清政府如何减重,生产当一文的制钱都划不来;铜贵即银贱,此时制造银元本轻利重。然而粤鄂两省银币投产数量不足,流通区域也未普遍,无法有效地抵制外国银元。由于清政府当时尚未了解币制不统一的流弊,因而鼓励各省跟进。  相似文献   

20.
"公共租界"界碑旧中国上海的"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各国帝国主义侵略全中国的重要堡垒。上海"公共租界"是美、英帝国主义依据它们用武力强迫当时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建立的美租界和英租界的联合侵华据点。在这个租界区域内,有美、英等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