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古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及民族意识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深层价值结构,同时也导致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地缘与民族地缘的特征。它使中国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呈现重要特点:即族别上的兼容性、民族统一与国家安全的一致性、文化的开放性。近代以降,传统家天下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受到严峻挑战,其认同观念面临断裂和重新阐释、再塑的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论文总结了戴国辉对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的主要观点和解决思路。认为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是欧美将东南亚殖民地化过程中的历史产物;战后的排华运动是将华侨当作殖民地遗留体制的代罪羔羊;东南亚的华侨、华人问题,不是单一的特殊问题,而是世界史上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应以动态的观点看待华侨及其面临的身份认同困扰。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的解决思路要严格区分华侨、华人概念,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并给华侨资本、华人资本以正确的定位;东南亚国家应该把华人问题作为少数民族问题来把握;主张人应该同时具有多元的身份认同,华侨华人有保持自己民族性的权利;建立多民族国家内的"自立与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认同的要素入手进行分析,说明神户台湾籍华侨、华人与日本的其他华侨、华人一样,仍然坚持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作者认为,日本对华侨、华人的区别对待或歧视,是日本华侨、华人仍然坚持民族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随着世情、国情、侨情的深刻巨变,华侨华人的认同越来越多元化。中国的发展激发了华侨华人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海外华裔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论文认为,除了中国的发展这一宏观背景外,全球"汉语热"及华文教育的复兴与发展、侨务部门开展的中华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居住国对华人贡献的肯定等因素,都推动了海外华裔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论文提出,海外华裔的文化认同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如何增强海外华裔对祖籍国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战前东南亚华侨的地缘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学者普遍认为,华侨社会内部的差别相当大,这些差别虽然不是不可逾越,但却长期存在并把华侨社会划成了不同的集团。①这些集团可能按不同的原则组建,但“地方色彩服而易见,……构成了华族社会之特质。”②这里的“地方色彩”,即为本文所要阐述的“地缘”。所谓地缘认同,是指人们对人与土地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对居住地区以及对这一地区人文景观的归属意识。就此而言,东南亚华侨作为由中国前去的移民群体,其地缘认同必然会由中国祖籍地向东南亚居住地转移。但是,如同华侨从侨居到定居是一个反复漫长的过程一样,…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曾多次到国外组织华侨致力于推翻封建皇朝,建立民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艰巨斗争。广大华侨热烈响应,不少人回国投身于革命洪流,抛头胪、洒热血,壮烈牺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华侨踊跃捐款,支援国内革命运动。孙中山先生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同华侨的支持分不开的。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间,孙中山先生为筹集革命武装起义的经费,面再次有加拿大之行。先是,一九一○年六、七月,孙中山离日本前往新加坡,再到槟榔屿(当时译名庇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外华侨以无比的民族热忱和爱国热情投身祖国的革命运动,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华侨为此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革命之母”。每当孙中山先生遭受挫折,退避海外时,都能得到华侨始终如一的无私帮助。这给孙中山先生以极大的鼓舞。华侨出钱出力,直接或间接投身革命,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萧佛成就是无数爱国华侨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9.
任贵祥 《史学月刊》2012,(3):5-14,24
华侨大力支援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华侨与祖国关系的第一次爱国高潮。这是侨史界包括台湾侨史研究者有关华侨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的重要共识点之一。2011年10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达到空前的高潮,特撰此文将华侨支援辛亥革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评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百年间华侨与辛亥革命关系研究的三个阶段——早期主要为参加革命当事者的有关著述;20世纪50~80年代台湾出版了多种华侨与中国革命关系包括华侨支援辛亥革命的著作和相关资料;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界有关华侨与辛亥革命关系的研究后来居上。2.华侨支援辛亥革命的基本内容及不同观点介绍。3.对华侨支援辛亥革命研究的刍议及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生态不断地丰富和改变着"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内涵,特别是国际关系思想的功利主义化和行政化进程,促使"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内涵日益融入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之中。论文借用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法,从国际体系和民族国家两个层次对"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命题的内涵进行了学理性的建构,分析了华侨华人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结构中的属性,强调了设计华侨华人战略对中国外交和中国崛起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针对华侨华人未来国际化民族取向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多数华人不能也没有条件选择国际化,他们仍将生活在民族国家之中,只能选择追求平等公民政治权利的多元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研究是边境问题研究的核心,事关国家安全、边疆和谐、民族团结等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还存在一些问题、阻力。文章以中缅边境的国家一级口岸畹町镇的景颇族为研究对象,对畹町镇景颇族的民族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促进跨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其民族认同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朝鲜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作为跨界民族而言,朝鲜族聚居区民族和睦的最根本原因是国家与民族间的双向认同,即中国朝鲜族认同中国为自己的国家,中国承认在华入籍的朝鲜人为中国人,朝鲜族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而朝鲜族与中国之间双向认同的产生与基本吻合有着历史、文化、政策等众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杜继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458元该著作有三卷:第1卷《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是一部全面论述新西兰华侨华人150年历史的通史性专著。从1866年第一批淘金华工踏上长白云之乡——南半球的新西兰这片土地至今,华侨华人在新西兰经历了150多年的发展历程。本卷在广泛收集海内外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解读和分析资料,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事件为中心,采取实证研究方法,纵向可见150年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华人社会演变,横向可见华侨华人的移民动机与实现路径、种族关系的变化、国家民族认同与社团组织、职业分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学生之中存在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普遍不认同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归属认同、信任认同、亲近认同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通过对1906年旧金山地震后中外历史文献的解读,探讨清政府对旧金山受灾民众及华侨的经济援助、道德关怀与政治声援,梳理清政府重塑国际形象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所在。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发生后,驻美公使梁诚及其他官员即组织对受灾华侨开展救济,同时向清政府求助。清政府以国家名义向美国政府表达了对受灾民众的人道主义关怀,国内一些长期陷入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也纷纷捐款,其中以广东、湖北、江苏表现为最,但清政府的经济援助被美国政府拒绝。清政府对旧金山地震的赈济,是争夺华侨经济资源、寻求华侨政治认同的重要举措,也是为重塑国家形象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构建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是现代性的政治共同体意识与行动,民族主义塑造出了民族。民族主义强调他者意识,强调民族的政治权利,也强调民族内部的平等。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创建。民族国家被证明优于之前的政权组织模式,因此民族主义又成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来源。民族国家创建之后,民族主义依然存在,还会以爱国主义、分离主义等形式表现出来。对那些只具备了民族国家外表而没有实现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超越其他认同的国家而言,缔造或者深化民族主义在其未来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李帆 《史学理论研究》2023,(2):70-86+158-159
自清季开始,历史教科书成为立足民族国家立场书写王朝历史的重要载体,其中尤以对清代历史的叙述为典型。清季的历史教科书,既突出王朝特性,又具有民族国家色彩,力求实现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认同目标,但这也导致教科书编写中出现某些不协调。教科书编者尽力在文本中平衡王朝国家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消解两种认同的内在张力,着力凸显两种认同中共通的“大一统”理念,利用“大一统”理念组织历史叙事,使之承担起构建民族共同历史、为民族国家建设铺路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3月29—30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遵义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高层论坛在贵州遵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历程,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以及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  相似文献   

19.
从1945年战争结束到1948年朝鲜建国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与北朝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双方在革命政权建立过程中的相互帮助,朝鲜为中共在东北与国民党的作战提供了各种物质援助,而中共则为朝鲜的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此期中共与朝鲜的关系集中在东北地区,而生活在那里的朝鲜人属跨界民族,多数人的国籍尚未确定,从而使双方的革命不得不面对民族认同的纠葛。随着东北地方政权的建立,中共开始从国家关系和国民属性的角度考虑并处理中国的朝鲜民族问题,但是总体思路仍然没有摆脱世界革命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卫娟娟  贾振霞 《神州》2014,(3):104-104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一定的错位。为此,本文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进行了辨析,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